大学的时候学的第一篇古文是《郑伯克段于鄢》,当时老师说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篇文章。
她花了好多时间分析了内容,讲的很精彩。
老师说这篇文章内容太丰富深刻了,甚至要求我们背诵。
(我们竟也背下来了。
)当时学的好多古文都忘了,这篇却印象深刻,一直没忘。
《郑伯克段于鄢》讲的是郑庄公和他的弟弟共叔段为了争夺王位而进行的一场政治斗争。
姜氏因为生大儿子庄公的时候难产,所以一直不喜欢他。
姜氏却一直宠溺小儿子共叔段。
共叔段做了逾越礼法的事,庄公也不批评制止。
其实,庄公对一切都了然于心,他是欲擒故纵,诱敌深入。
后来,共叔段想和姜氏里应外合叛变,庄公趁机名正言顺地反扑。
斗争的最后是庄公赢了。
有次看《甄嬛传》,大结局的时候,乾隆特地跟甄嬛请教一个读书时候遇到的问题。
乾隆最近看了《郑伯克段于鄢》,然后提出困惑,“郑国之祸皆因姜氏宠爱幼子,苛待长子而起,儿子心想,亲子尚且如此,若是养子又该如何?”
这简直就是道送命题。
好在甄嬛是个聪明人,她就顺水推舟说把亲儿子弘瞻过到果亲王名下。
真是个明白人呀。
而且一举两得,既弥补了弘瞻没有叫果亲王阿玛的遗憾,也让弘瞻永无继位的可能,彻底消除了乾隆的疑心和顾虑。
更重要的是,保证了弘瞻一世的荣华安逸。
甄嬛和乾隆不是亲母子,却还是其乐融融,就是因为甄嬛够聪明。
她和乾隆维持着友好的母子感情,很好地把握了母子,兄弟,君臣的关系。
她知道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
而反观姜氏,不支持身为国君的大儿子,还和小儿子一起发动政变,谋朝篡位,搞得鸡飞狗跳。
一样是十月怀胎,自己生的,待遇却差那么多。
姜氏一心只想小儿子当君主,全然不顾其他。
正是她的对小儿子的偏爱,宠溺,才造成了母不母,子不子,君不君,臣不臣,更没有所谓的兄友弟恭。
姜氏如果和甄嬛一样安安分分地当她的太后,不要太偏心,看清局势,把握好各种关系,好好地管教她的儿子,可能故事的最后就是大团圆结局了。
所以还是要把握好分寸,看的清楚、长远些,像嬛嬛一样当个明白人才是呀。
2018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