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电子书 > 我在现代留过学 > 一百七十章 挟契丹自重!
夜间

我在现代留过学

        

赵煦睁开眼睛,便看到了向太后坐在榻前的身影。


        

“母后怎来了?”赵煦问道。


        

向太后叹了口气,将两封誊写的边报,拿给赵煦看。


        

“这是昨夜收到的边报……”


        

“吕惠卿言:西贼残暴,寇我不成,竟暴虐于横山各部!”


        

“各部首领,泣血以求,求我王师出塞,接其各部入境,以为我朝边户……”


        

“折克行也说,近日来多见,横山羌部,扶老携幼,逃入我境……”


        

赵煦接过来,拿在手里看了看。


        

吕惠卿也好,折克行也罢。


        

都是他很熟悉的人。


        

所以,他只扫了一眼,就大概明白,吕惠卿这个满肚子坏水的福建子,恐怕又在搞事了。


        

这是吕惠卿的性格。


        

生命不息,搞事不止!


        

无论在朝堂还是在地方,这位熙宁变法的‘护法善神’,总是这样的。


        

他总是带着旺盛的精力,不断的想方设法的在他身边掀起一次又一次的事端。


        

除了王安石、赵煦的父皇,还有上上辈子亲政后的赵煦外。


        

没有人能按得住这个福建来的相公。


        

向太后在赵煦看的时候,在旁边接着说道:“除了边报外,吕惠卿也送了一封横山各部首领的血书……”


        

“文字恳切,言辞谦卑……乞以我朝王师援手……以救倒悬之民……”


        

若只是两个边臣的边报,向太后或许还不会这样纠结。


        

她甚至早就在昨天晚上接到边报的时候,就给了吕惠卿批复:不得生事!


        

可有了横山各部的血书以后,事情就不一样了。


        

向太后就纠结了起来。


        

原因?很简单!


        

各部求援,若大宋见死不救,就等于将横山各部推给西贼。


        

向太后虽然没有什么军国经验,但也可以靠着自己朴素的道德和认知,知道若是这样做了,以后横山羌部就不会有人心向大宋了。


        

横山羌部、党项,诸部足足有百万之众。


        

这些人生在沿边长在横山。


        

若他们全体倒戈西贼,西贼国力必然增长!


        

如此一来,六哥将来岂不是要面对一个比今天更强大的西贼?


        

赵煦假装看着边报,实则在心里开始思索。


        

吕惠卿擅作主张,让他很忧虑。


        

可又不得不给吕惠卿擦屁股,想办法在朝堂上圆过来。


        

想到这里,赵煦就问道:“母后,可曾和髃臣们商议?”


        

向太后摇摇头:“还未……”


        

赵煦点点,还没有下都堂,这就好!


        

只要未下都堂,这个事情就可以暂时控制在小范围内,舆论就不会立刻发作。


        

“六哥,该怎么处理?”向太后问着。


        

赵煦想了想,轻声道:“母后,朕读《春秋》,观圣人之微言大义,皆以戎狄不称人也!”


        

“若称人则必因戎狄行仁义之事!”


        

“仁义不兴,则攻守之势异也!”


        

“我大宋仁义之邦,礼仪之国,若连仁义之事都不做,何称中国?”


        

“北朝使者,如今已经入境……”


        

“儿担心……若是我朝因惧兴兵而不救远方之民……恐北使有轻我朝之心!”


        

先把孔子的牌坊立起来。


        

然后反手一个友邦惊诧,挟契丹自重。


        

这是赵煦急切之间,暂时能想到的办法。


        

不过,很好用!


        

向太后听完,也是点头:“六哥说得对!”


        

这些日子,她和太皇太后亲自教六哥春秋经义。


        

自然知道,整部春秋,包括谷梁传的解释,戎狄四夷,基本不称人。


        

其后缀是没有‘人’这个名词的。


        

经义上也说的很清楚:此圣人特贬之!


        

但也有例外!


        

戎狄做了好事,行了仁义或者遵守礼法的时候,他们就能摇身一变在圣人笔下有一个‘狄人’、‘戎人’的称呼。


        

戎狄行仁义,尚且可被圣人称人。


        

堂堂大宋,若失了仁义礼法,四夷如何看待?天下人又如何看待?


        

尤其是,北使已经入境了!


        

向太后可是听说过的。


        

北朝开国之主耶律阿保机,生平最崇拜汉高祖刘邦,自诩为刘邦后人。


        

契丹的后族萧氏,更是直接明牌:我乃汉丞相萧何之后!


        

此外,北朝制度,分南院北院,其中南院完全照抄的大宋文法,只稍作了改变!


        

昨日,向太后还问了邓润甫,北朝君臣如何看待大宋的问题。


        

得到了一个叫向太后心惊的答案:北虏蔑视我朝!


        

至于如何蔑视的邓润甫不敢说,只是暗示:我朝如何看北虏,大抵北虏也是如何看我朝……


        

大宋将北朝契丹,视为北虏。


        

那么,契丹人怎么看大宋?南蛮?南寇?还是汴贼?


        

向太后只是想到这一节就忧心忡忡。


        

和西贼比起来,北朝契丹,才是真正的心腹大患!


        

在向太后心中,是绝不能让北朝轻视大宋,特别是六哥治下的大宋!


        

于是,她道:“那母后去和太母商议一下……”


        

赵煦点点头,说道:“最好也请西府两位执政,也一起商议商议……”


        

“这等军国之事,还是需要执政们参谋……”


        

这就是把东府,隔离在这个事情的决策圈外。


        

向太后点点头:“六哥所言甚是!”


        

“确实需要和西府两位执政通气!”


        

于是,向太后便去了保慈宫寻太皇太后商议此事。


        

而赵煦则在福宁殿里,慢条斯理的洗漱然后用膳。


        

等吃饱了,他才带着人,前往保慈宫。


        

赵煦到保慈宫里的时候,西府两位执政,已经被传召到了殿前。


        

正在和两宫汇报着事情。


        

见到赵煦到来,他们连忙持芴退避一侧,同时行礼:“臣等恭问圣躬万福!”


        

赵煦点点头:“朕万福!”


        

然后到了两宫帷幕里,给两宫请了安。


        

在这个过程中,赵煦观察了一下,太皇太后的神色,并无异样。


        

于是赵煦笑着坐到了两宫身边,问道:“太母、母后,两位执政怎么说的?”


        

向太后答道:“六哥,两位执政也都言:天子新即位,北使已经入境……若我朝连救横山受难之人都不愿……恐北使以为我朝无人……”


        

太皇太后则道:“老身只担心,边臣生事,借机挑衅,酿成大战,致生灵涂炭……”


        

赵煦听着就懂了。


        

只要不发生大战,那么太皇太后其实也支持来一次横山特别军事行动!


        

于是,赵煦道:“那就下诏严格训诫吕惠卿等,令其不可在救人之外生事!不然国法无情,定不轻饶!”


        

两宫听了,都是眼睛一亮:“官家的主意好!”


        

(本章完)



我在现代留过学》是作者:要离刺荆轲倾才力献的一部情节荡气回肠,扣人心弦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