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电子书 > 我在现代留过学 > 第六百九十五章 层层套娃(2)
夜间

我在现代留过学

        

“张节度到了吕公著府邸?”


        

赵煦半躺在坐褥上,听着石得一的汇报,嘴角轻笑着。


        

如今的形式,与他的上上辈子,已是完全不同。


        

不止是曾孝宽的后台,变成了韩绛。


        

苏轼、苏辙兄弟,在中枢也不再孤立无援。


        

张方平被赵煦特意提拔起来,本意是平衡文彦博,同时也限制旧党中的激进派。


        

至于照顾一下苏颂、苏辙兄弟,只是顺带的。


        

如今,这个顺带的布置,开始发挥作用。


        

“回禀大家,张节度是今日午间,到的吕相公府邸,并在其府邸停留了一个多时辰才离去……”石得一规规矩矩的汇报着。


        

自童贯从江宁回来后,石得一就开始感受到越来越大的竞争压力,所以在赵煦面前变得越发的恭敬。


        

这是因为,如今的汴京新报,除了在财政上依然受制于石得一的探事司外。


        

其他方面都已经独立!


        

就连财政,也非是探事司说了算。


        

还有隶属于太府寺的诸司专勾司,如今,提举诸司专勾司的人,则是在皇太妃阁中服侍的入内内侍省押班刘惟简(304章有介绍)。


        

而刘惟简,是服侍了赵煦这一脉整整三代人的老内臣。


        

在张茂则死后,他就是这皇城大内,唯一可以在天子和两宫面前,自称老奴,而不会被人乱棍打出去的人。


        

虽然说,一般刘惟简不管事。


        

可相关账薄,他却是要看的。


        

这个老内臣,实在太精明了!


        

对赵煦更是忠心耿耿——他连养子都不收养。


        

更在宫外没有宅邸、妻妾,也不与外廷的人来往。


        

就守在皇太妃阁中,只每隔五日出宫,去一趟太府寺的诸司专勾司办公。


        

他虽很少管事,但有他在,童贯便已无法轻易被别人拿捏,可以获得了发育的时间和空间。


        

本来,童贯还有些心虚,在石得一面前,不敢造次。


        

但,自他从江宁回来,也不知道是受了谁的鼓励。


        

总之,他开始越发自信。


        

汴京新报,开始越来越多的参与到独立的情报核查方面。


        

最近更是开始在一些事情上,敢于和石得一的探事司唱反调了!


        

虽然说,他在石得一面前,依旧恭谨。


        

可内臣就是这样的。


        

一旦开始飞扬,就根本刹不住车,只知道猛踩油门,加速再加速。


        

要么车毁人亡,要么一步一步向上爬,爬到高位。


        

而童贯这个未来的六贼之一。


        

最大的特点,就是精力旺盛!


        

如今他还年轻的很,那精力就更是爆棚了!


        

他能同时处理汴京新报、汴京义报的内外之事,顺便还能跑到专一制造军器局中,跟着沈括做事,同时还能参与到苏颂的元祐浑仪局的事情里。


        

在这個新的卷王面前,石得一这个前浪,已是左支右绌。


        

而赵煦对此,从来是中立的态度。


        

在皇宫里,皇帝中立本身就意味着偏袒。


        

石得一何等聪明?


        

如何看不出来,赵煦的用意?


        

自是越发的谨慎、恭顺!


        

赵煦听完石得一的汇报,笑了一声:“张节度倒是个操心的!”


        

“说说看,曾、苏两位舍人近来都有什么活动?”赵煦问道。


        

石得一奏道:“大家,曾舍人这几日,连连参与了数场诗会,与汴京名士踏雪游园、唱和,颇受欢迎!”


        

“尤其是受邀参与了左谏议大夫鲜于侁的家宴,听说写了好几首不错的诗词……”


        

赵煦嘴角微微翘起,似乎想到了什么,用着讥笑的口吻,语气轻佻:“这左谏议大夫,还真是懂得如何投桃报李!难怪我在宫中都听说过,左谏议大夫鲜于侁有着‘上不害法、中不废亲,下不伤民’的赞誉!”


        

“了不起!真是了不起!”


        

这世界上有这样的人吗?


        

赵煦的脑海里,忍不住浮现了现代大洋彼岸的那个首位黑人总统的形象。


        

此人此事,恰若彼人彼事!


        

竟能如此相像,不可思议啊!


        

石得一听着,赶忙低下头。


        

他自知道,鲜于侁的事情。


        

此人是一个聪明人,也是一个很善于包装自己的人。


        

当初,早在王安石还没有上台的时候,他就已经到处在说王安石的坏话了。


        

曾多次公开下断言‘此人心怀不轨,定会祸乱天下’。


        

王安石上台后,更是处处想方设法的和王安石唱反调。


        

王安石要往东,他就向西。


        

王安石不喜欢谁,他就公开赞扬谁。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鲜于侁最大的标签,就是‘反王安石’。


        

这样的人,在大宋官场上从来不缺。


        

将自己塑造成一个宰执的反对者。


        

从而寄希望于得到那位宰执的政敌的关注、提拔、重用。


        

甚至在未来,成为大小相制里的‘小’,异论相搅中的‘异论’。


        

同时,此人与苏轼、苏辙兄弟交好。


        

当年,乌台诗案中,鲜于侁在扬州为官。


        

彼时,昔日与苏轼交好的人,纷纷与苏轼绝交,乃至于焚毁书信,以防自己被牵连。


        

只有鲜于侁‘毅然往之’,与苏轼相见。


        

因此,鲜于侁被贬西京洛阳。


        

而他在洛阳,却因祸得福,成功融入旧党元老圈子,成为如今天下著名的‘贤士’、‘名臣’、‘能吏’。


        

更因苏轼苏东坡的吹捧,而成为元祐时代,御史台的明星人物。


        

所以啊……


        

石得一揣摩着赵煦的心态,暗道:“恐怕大家对鲜于子骏不满的很呢!”


        

想想也是!


        

大家对先帝所用的大臣,素来保护、爱护。


        

而鲜于侁曾将王安石往死里得罪。


        

在大家眼中,这左谏议大夫的形象可想而知。


        

赵煦却不再继续评价此事,只问道:“那苏舍人呢?”


        

“苏舍人也参与了鲜于大夫府邸上的诗会……”石得一答道:“此外,舍人昨日,还应张节度之邀,过府相见……”


        

赵煦一听,眼睛就亮了起来:“是吗?”


        

然后,他低低的嘟囔了一句,石得一根本听不懂的话。


        

好像是叫什么:“西游记诚不欺我!”


        

西游记是什么?


        

石得一不懂。


        

但他知道,这还是在讽刺。


        

“另外两位舍人,这几日在做什么?”


        

石得一收敛心神,想了想,道:“钱舍人一直在家读书……没怎么会客,就算见人,也只是见了几个亲戚。”


        

“哦!”赵煦颔首,只能说不愧是千年世家。


        

鼻子就是灵!


        

一下子就闻到了味道不对劲,马上就把头缩回去了。


        

“至于孔舍人,与苏舍人往来密切,也参与鲜于大夫府上的诗会,另外孔舍人还受邀参与了在范学士家的诗会。”石得一报告着:“臣听说,孔舍人在范学士似乎说过什么‘孟轲非孔子学生,岂能入祀封公’这样的话。”


        

赵煦听着,只呵呵笑了笑。


        

孔仲文是孔子的第四十七世孙,作为孔子后人加保守派,当然是极力反对孟子封公入祀孔庙的。


        

更不要说,把孟子的座位,放到孔子之下,比其他孔门弟子地位更高的位置了。


        

这已经不是离经叛道了!


        

分明就是亵渎圣人!亵渎儒家!


        

奈何是胳膊拗不过大腿!


        

只能是憋屈着,眼睁睁的看着孟子被抬进孔庙。


        

而在同时,孔仲文三兄弟,都是苏轼的小迷弟兼政治盟友。


        

这三兄弟加上苏轼兄弟以及鲜于侁等组成了元祐时代的蜀党核心。


        

在赵煦的上上辈子,蜀党在司马光、吕公著先后去世后,与刘挚为首的洛党,程颐为核心的朔党,打的你死我活。


        

真正诠释了何为旧党无限可分。


        

这也是大宋政治的常态。


        

所以,这一次的风波是缺了苏轼的蜀党在搞事?


        

若是这样的话,这味就对了。


        

这样想着,赵煦就站起身来,吩咐道:“都知且先下去忙吧!”


        

“我得去一趟庆寿宫,给两宫问安了。”


        

……


        

赵煦到了庆寿宫,循例给太皇太后问了安。


        

然后,就坐到了她身边,观察了一下她的神色,然后问道:“太母还在生气?”


        

太皇太后脸色铁青着,阴阳怪气的道:“老身有什么气好生的!”


        

“外廷的人,都是君子,都是国家贤士大夫!”


        

“老身不过妇孺罢了,见识少,才学也少!”


        

“这国家大政啊,听君子贤人的就好了!”


        

这些都是最近这几天,她身边的人,告诉她的宫外的议论。


        

自然,免不得是夸大其词,添油加醋,以偏概全,搬弄是非。


        

而她听到这些话,心情能好起来才怪!


        

对外廷的士大夫们的意见,随之大起来。


        

以至于,连吕公著入宫想要劝说,都吃了闭门羹——


        

这位太皇太后一句:“老身近来偶感风寒,头晕目眩,太医言当多休养……”


        

就把吕公著给堵了回去。


        

连吕公著这个和皇室关系密切的大臣,她都不肯见,其他人就更加见不到她了。


        

太皇太后说着说着,就看向赵煦,问道:“官家今日来,还是来安慰老身的?”


        

这几日来,赵煦早晚例行问安,都会安慰一番。


        

当然,赵煦没有真的用心,只是例行公事。


        

不过,太皇太后却有些心烦了。


        

因为她认为,赵煦这个孙子,偏袒外廷的士大夫!


        

而,这正是赵煦希望看到的。


        

就像他在现代玩的一个叫狼人杀的桌游游戏一般。


        

什么人反水最可怕?


        

当然是场上公认的明好人反水的时候!


        

赵煦抬起头,看向太皇太后,轻轻摇头:“禀告太母,孙臣这次来,除了看望太母外……就是有个事情,想告知太母……”


        

“嗯?”


        

赵煦从身上,摸出来一张皱巴巴的小报,递给太皇太后:“太母请看,这是日前小报上刊载的有关叶康直为李宪捧袍服的故事!”


        

“怎么了?!”太皇太后自然是早看过了。


        

因为她是汴京新报的忠实读者,期期必看。


        

没办法,小报上刊载的很多东西,对于深居深宫的妇人来说,太有吸引力了。


        

无论是其上报道的汴京游玩妙处,还是其上绘声绘色的描绘的汴京吃食的美味,都让她欲罢不能。


        

而汴京新报上连载的《三国演义》,更是让她一直在追读。


        

然而,最近几天,汴京新报上持续密集报道的叶康直如何如何谄事李宪,又如何如何奴事李宪,同时高度赞美士大夫正人君子,如何如何不畏权贵,坚决与大宋不良风气做斗争的故事,让她对汴京新报的爱,减少了几分。


        

对那个叫胡飞盘的家伙,也是忍不住有了几分恶感。


        

“太母……”赵煦做出一副犹豫的神色,好似经过了一番思想斗争后,道:“孙臣听石得一说,这上面的这个故事,似乎并非叶康直与李宪……”


        

“而是从金部员外郎穆衍以及礼部员外郎孙路这两位大臣在坊间流传的故事裁减过来的……”


        

“是小报裁减、拼凑出来的故事!”


        

太皇太后听着,顿时眼睛了亮起来了:“果然?”


        

“嗯!”赵煦拍拍手,跟着他来庆寿宫的冯景当即将一本在坊间流传的手抄小册子呈递上来。


        

“孙臣不放心,就命石得一去查证……”


        

“然后查知了,有关穆衍与孙路当年在熙河路‘谄事’、‘奴事’李宪的故事,最初就出自于这一本书!”


        

太皇太后接过来,然后就看到了书的封皮赫然写着《邵氏见闻录》。


        

“此乃?”


        

“孙臣听说,这是名士邵雍之子邵伯温所写的私人笔记,其上录有国朝大臣及名士私下言行事……”赵煦答道。


        

“太母请教过翻至第八十五页……”


        

太皇太后闻言,翻到第八十五页。


        

这一页的标题是:彭孙谄李宪。


        

然后上面绘声绘色的描写着一个个国朝大臣,昔日如何如何,献媚内臣的。


        

有大臣俞充,为了献媚王中正,于是竟令其妻子执板而歌,甚至给王中正敬酒,用词暧昧,气氛拉满。


        

写的仿佛身临其境,若再增添些文字,怕不是一篇刘备文就要出炉了。


        

也有写彭孙当年,如何谄事李宪。


        

不仅仅给李宪拖鞋,还捧着李宪的脚,拍马说什么‘太尉足何其香也!’。


        

就连李宪都被其恶心了。


        

于是道:奴谄我不太甚乎?


        

你也太不要脸了吧!


        

而这些小段子里,藏着不过几句话的孙路、穆衍给李宪捧袍带的记载。


        

太皇太后根本不关心其他东西。


        

她的眼睛,只死死盯着那几句话,良久,叹道:“如此说来,所谓‘叶康直谄事李宪’,乃是虚妄!”


        

“真正谄事、奴事李宪的,乃是那孙路、穆衍了?”


        

赵煦摇摇头,道:“太母,孙臣查过了……”


        

“那穆、孙两大臣,皆乃国朝有数的正人君子,平素光明磊落,与之相近者皆言:此明镜也!”


        

“所以?”太皇太后看向赵煦。


        

赵煦点点头,道:“诚如太母所想!”


        

“这一次,曾舍人恐怕是在捕风捉影!”


        

“用着道听途说的事情,指斥国家大臣,非议太母的除授。”


        

太皇太后听着,脸色瞬间红润起来。


        

“若如此!”她快意的道:“老身几为之所欺也!”


        

语气是既亢奋,又愤怒。


        

过去这几天,庆寿宫可憋坏了。


        

舆论压力大到她都一度动摇了,还是她身边的粱惟简、梁从政等内臣极力劝说,这才稳了下来,没有退让。


        

至于粱惟简们为什么要劝说?


        

这自然是赵煦做的好事。


        

上官均那篇文章一刊载,大内的内臣,马上就像被踩到了尾巴的猫一样跳起来。


        

因为,上官均的文章,扫射了所有内臣,还喊出了‘内臣皆曰可杀’的口号。


        

上官均踩李宪,这些家伙可能乐见其成。


        

但扫射所有内臣,还对内臣们喊打喊杀,那内臣们就容不得他了。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内臣们可绝不希望,外廷借着这个契机,继续打压他们,限制他们。


        

于是,所有人都团结起来。


        

就连诸位皇太妃身边服侍的内臣,都开始被动员起来。


        

而内臣都是揣摩人心的高手,各种话术也都是运用的炉火纯青。


        

于是,太皇太后身边,日夜都有人在游说。


        

就连宫中的太妃们,也开始出来,找太皇太后,劝说她坚定起来。


        

本来庆寿宫就对外廷不爽。


        

如今得到了这么多支持,自然是有心要与外廷掰一掰手腕,以确立权威。


        

只是,外廷的风向不是很对劲。


        

有着慈圣光献的前车之鉴在,太皇太后是犹豫不决,又心有不甘。


        

如今,赵煦送上的这个大礼包,让她无比快意,可谓是瞌睡来了就碰到枕头。


        

她当即道:“官家,这邵伯温今何在?”


        

“却是在洛阳寓居!”


        

“粱惟简!”太皇太后扭头看向身边的粱惟简。


        

粱惟简立刻拜道:“臣在,请娘娘吩咐!”


        

“汝立刻带一队人,去洛阳,将那邵伯温给老身押来汴京,让开封府给老身好好审一审他构陷国家大臣,污蔑朝廷要员的事情!”


        

赵煦连忙拦住她:“太母不可!”


        

“孙臣曾在皇考御前,对天盟誓,除谋逆文字外,不可不再因言加罪于人!”


        

这既是因为,这所谓的‘邵氏见闻录’,乃是赵煦命人伪造的。


        

真把邵伯温抓起来,一旦开审就很容易露馅(邵伯温是有后台的,很多人都会帮他发声,包括文彦博、冯京、范纯仁、吕大防……)。


        

赵煦的目的,也只是把邵伯温搞臭。


        

他有没有写这些段子不重要,重要的是,两宫和朝臣都认为他写了这些段子。


        

于是,瞬间就可以将整本《邵氏见闻录》上的其他所有段子,进行证伪。


        

而在同时,赵煦还可以通过这个事情,立一个‘不因言加罪’的牌坊。


        

真正的将他当日的三誓的信誉建立起来。


        

拿着邵伯温这个邵雍之子当筏子,重演原木立信的故事。


        

有了这个事情,将来,汴京新报上刊载一些对如今来说大逆不道的文章,也就顺理成章了。


        

至于卷入这个事情的汴京新报该怎么善后?


        

赵煦也早有了主意——既连邵伯温都可以不治罪,那么,汴京新报当然也不能治罪。


        

当然,赵煦早就指示童贯,准备了一个‘临时工’当替罪羊。


        

到时候,让汴京新报刊载一篇道歉辟谣文章。


        

顺便把所有的锅,都甩给那个临时工——都是他的问题!我们现在已经开除他,并永不录用!再保证以后一定加强审稿,杜绝传谣云云。


        

同时,汴京新报再连续七天,连载《三国演义》的章节。


        

这样大概率就可以把事情糊弄过去。


        

而普罗大众的记忆,都是很短暂的。


        

热点一过,时间一久,大家就会忘记汴京新报在这场风波中的表演。


        

太皇太后听着,有些不太开心了:“若是这样的话,也太便宜他了吧?”


        

邵伯温是谁?她不知道,也不关心。


        

她只知道,就是这个家伙写的段子,让她丢了脸——一日之中,两位中书舍人缴还词头!


        

国朝历史上,就没有过这样的事情。


        

太过分了!


        

简直没将她这个太皇太后放在眼中!


        

而这几日舆论和外界的评价,更是让她很不爽。


        

也让她联想到了自去年以来的种种。


        

对外廷的士大夫清流的态度,开始悄然反转。


        

从原先的欣赏,变成了如今的嫌恶。


        

而且,她还有底气!


        

尔等,最先不让老身惩处王珪。


        

好,老身依了!


        

但王珪却被汴京人骂死了!


        

而且王珪死后,其子王仲修在守孝期间,竟与妓女私通!


        

大宋士大夫斯文扫地!


        

还不如让老身一开始,就将王珪论罪、剥麻呢!


        

其后,尔等又不肯让高公纪、向宗回去熙河为官。


        

说话也是和今次一般难听。


        

高公纪、向宗回,人都还在汴京呢,就说他们肯定会祸国殃民,必然败坏大局。


        

结果呢?


        

高公纪、向宗回这次打的西贼,连熙河的门户都踏不进,斩首多达数千,降俘近万。


        

更生擒了青宜结鬼章,逼得吐蕃人来臣服。


        

真真是让她扬眉吐气!


        

如今,又出了这个事情。


        

还是相同的配方,相同的措辞。


        

而结果再次证明——外廷的清流错了!


        

她才是对的!


        

有了底气,说话的声音都高了几分!


        

“官家虽在先帝面前立誓,除谋逆文字,从此不因言加罪士人!”


        

“老身自不敢让官家失信于先帝、天下!”


        

“但这邵伯温,却不可轻饶!”


        

“至少也该遣使责问!”


        

“太母说的是……”赵煦点头:“就派人去训斥一番,命其闭门思过罢!”


        



我在现代留过学》是作者:要离刺荆轲倾才力献的一部情节荡气回肠,扣人心弦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