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电子书 > 我在现代留过学 > 第七百一十章 纺织浪潮(1)
夜间

我在现代留过学

        

端坐于大庆殿上,赵煦居高临下,俯瞰着满殿的文武大臣。


        

老实说,场面非常震撼!


        

因为是正旦大朝,所以,所有在京文臣京官以上、武臣大使臣以上,以及六统官、三卫官、环卫郎们都来了。


        

乌泱泱,足足数千人。


        

于是,不止是这大庆殿内,站满了大臣。


        

便是殿外,也是站满了来朝贺的大臣。


        

所有人都是规规矩矩,依着礼法,一板一眼的做着他们应该做的标准动作,走着他们早已经排好的程序。


        

这是传统礼法的震撼之处。


        

即使赵煦在现代留过学,见惯了大场面,内心依然生出了些许的沉醉。


        

这也就难怪,封建帝王们,总是好大喜功。


        

追求着那些不切实际的东西。


        

譬如说万国来朝,四夷宾服。


        

而且是前仆后继,一个又一个的重蹈覆辙。


        

即使是上上辈子的赵煦,也曾沉浸其中。


        

也做过,仅仅因为一个连听都没有听说过的国家来朝贡,就大喜不已,赐下远远超过其贡物十倍、百倍的赏赐。


        

以求千金市马骨,招徕更多的贡使,妆点大宋的绍圣盛世。


        

好在,赵煦在留学十年,已是堪破了这一重谜障。


        

所以,当那些打着各种旗号的使团,来到殿上的时候,他依旧是面无表情。


        

直到礼部的官员,将一队自称是来自大食麻啰钵国的使团,带到殿上。


        

赵煦才终于严肃起来。


        

为什么?


        

假若对方的身份为真,那么,他们就是如今掌控着印度洋航线,并在一定程度上垄断大宋与欧洲海上贸易的大食王国。


        

其国家位置,应该就在现代的印度马拉巴尔海岸一带。


        

这个地方还有个更有名的名字——科钦。


        

是荷属东印度公司的老巢!


        

著名的海上马车夫,觊觎并盘踞的地方,自然是个做买卖的好地方!


        

赵煦为什么知道这些?


        

因为南海一号沉船考古工程,他曾参与其中。


        

而根据南海一号沉船考古工程的考证,可以得知在北宋末到南宋初,一条起自大宋扬州、广州、明州,经南海、占城、三佛齐,进入印度洋,经斯里兰卡、马拉巴尔海岸,进入红海的海上丝绸之路,已经成型。


        

当然,现在,这一切还在萌芽中,还未真正兴盛起来。


        

就有一个问题——赵煦记得,在他的上上辈子,麻啰钵国的使团,应该是在元祐三年才会来到大宋,以尝试取得大宋朝廷许可,打通商道。


        

会不会又是一队来骗吃骗喝的骗子?


        

或者是一队打着大食旗号的阿拉伯商人在冒充?


        

赵煦不确定。


        

但他提起笔,在御前的案上的一张元书纸,写下了麻啰钵国四个字。


        

想了想,他在这纸条上继续写着:着童贯去打探虚实。


        

做完这个事情,他就将元书纸交到了他身边的冯景手中。


        

冯景接过后,看了一下,便躬身点头。


        

赵煦的这个小动作,殿上的臣子,自然是不可能发现的。


        

但帘后的两宫却都看到了。


        

于是,便有向太后身边的女官来到赵煦身边,低声问道:“娘娘差妾来问,官家可是有事?”


        

赵煦摇摇头,道:“我无事,且回禀太母、母后,就是好奇那麻钵罗国的名字,太奇怪了!”


        

但他自己心知肚明,麻钵罗就是马拉巴尔的音译。


        

这是新世纪考古考证出来的。


        

“哦!”那女官也没多想,只道:“两位娘娘言:官家若是乏了,可先退殿,至殿后歇息。”


        

赵煦一听,当即摇头:“这就不必了!”


        

“朕是天子!”他严肃的回答:“自当临朝视臣,受臣民朝拜!”


        

去年的大朝会,他要守孝,不便参与。


        

今年是第一次参加这种国家大典。


        

即使,大宋的正旦大朝,从国初开始就是个礼仪性质——几千人参加的大会,也就只能讲点礼仪和规矩了。


        

就算是常朝、日朝,也只能讨论些大概的东西。


        

自来真正决策的地方,从来都是退朝后的便殿再坐和皇帝自己召集的对奏。


        

但正是因此,这种的场合,反而尤其重要、严肃。


        

因为,赵煦面对的是整个天下!


        

不止有在京官员,还有天下州郡,今年应当回京述职或者在京待阙的文武官员。


        

这些人,大部分一辈子都和赵煦说不上话。


        

大朝会这样赵煦一定会参加的典礼,也就成为了赵煦和他们建立君臣关系的少数途径。


        

另外一个途径是每隔三年或者五年,举办一次的郊祭或明堂礼——郊祭、明堂礼普天同庆,所有官员,都会受赏。


        

……


        

那女官退下后,大朝会剩下的时间,就在一批又一批的外国使者入殿中走向了尾声。


        

当最后一批使者从殿上拜辞。


        

大庆殿上的漏刻小人,敲响了代表辰正的小鼓。


        

于是,鼓吹礼乐开始响起。


        

韩绛、吕公著率着全体文武大臣、宗室、勋贵,集体俯首四拜,并敬献了由都堂草拟的元祐二年正旦朝贺表。


        

赵煦自是说着诸如‘卿等髃臣,朕之股肱,忠勤辛劳,朕实嘉叹’之类的勉励话语。


        

群臣则再拜谢恩。


        

元祐二年的大朝会就在这一片喜庆祥和的欢乐气氛中结束。


        

带御器械的内臣、皇城司亲从官、御龙左直的骨朵直卫兵,簇拥着两宫与赵煦,在排扇、鼓吹下,开始离殿退朝。


        

群臣再拜恭送。


        

……


        

目送着两宫和天子离开。


        

大庆殿上的群臣,都是吁出一口气。


        

他们感觉自己的腿肚子都在发抖了。


        

但还是没有人敢有什么懈怠,他们三三两两,成群结队的,按照着各自班次,在有司主官的率领下退朝。


        

而早已退殿,被带到了宣德门下的辽使耶律琚、耶律永昌,却还在回味着,他们尝过的‘糖霜’滋味。


        

那醇厚而不做丝毫伪装的甜味,至今还在他们的口腔味蕾中回荡。


        

让他们忍不住的回味,并期待下次品尝的时刻。


        

“兄长……”耶律永昌拉着耶律琚的袖子,说道:“那糖霜,我等必须买!”


        

“而且,得买很多很多才行!”


        

耶律琚点头道:“我自知道。”


        

他能确定,糖霜必定是继茶叶后,又一个可以利国利民的好东西!


        

不仅仅天子会喜欢,朝臣们也一定会爱上那些雪白,如同晶体一般的美妙之物。


        

那渤海豪族、女直诸部、阻卜各部的首领,自是更不用说。


        

他们会拿着他们部族最值钱的东西,来与大辽交换的!


        

甚至可能会为了糖霜,而甘愿为大辽天子驱策!


        

所以,只要买回去,就是政绩,就是功劳!


        

买的越多,政绩越大,功劳越高!


        

可问题是……


        

“每年才三百万贯交子……太少了,不够用啊!”耶律琚叹息着。


        

“去年不到十月就已将交子额度用尽……”


        

“今年多了糖霜以及棉布,这两大类,我恐三百万贯,连三个月也支应不起。”


        

耶律永昌听着,目瞪口呆。


        

三个月就花掉三百万贯吗?


        

这……这……也太夸张了些吧。


        

若是这样的话,一年岂不是要花掉千万贯?甚至更多?!


        

耶律永昌无法想象一千万贯的铜钱堆在一起该有多少。


        

等等……


        

“何谓棉布?”耶律永昌问道。


        

耶律琚看向他,问道:“忠业贤弟难道没有去看,南朝回赐的礼物?”


        

“其中就有着棉布!”


        

他想了想,扯了扯自己的衣襟,将内衬拿给耶律永昌看:“此乃某用棉布所裁造的衣物。”


        

“贤弟摸摸看……”


        

耶律永昌伸手一摸,然后他的眼睛就瞪大了。


        

入手细腻,触感厚实。


        

最紧要的是——保暖啊!


        

耶律琚道:“我听说,此棉布乃南朝旧吉贝布所改……”


        

“吉贝布?”耶律永昌哪里知道这种在大宋都只是小圈子里出现的东西?


        

耶律琚道:“且与某回都亭驿中,一观这南朝棉布的面貌吧!”


        

于是,两人匆匆回到都亭驿,在大宋给他们准备的厢房里,找到了大宋回赐给他们的礼物。


        

然后从礼物找到了一个装着棉布的箱子。


        

和耶律琚一样,耶律永昌也被赠送了十六匹棉布。


        

而当棉布出现在耶律永昌眼前时,他的呼吸在这刹那停滞了。


        

因为,他面前的布匹,虽然只有两种——绿色和红色。


        

但是,每一匹布都被织的很细腻,可以想象,其用的纱线肯定很小。


        

同时,织工的技术,更是登峰造极。


        

因为,这布料非常细腻!


        

细腻到简直不是人能织造出来的!


        

手感非常舒服,几乎没有任何的不适。


        

另外,就是结实!


        

耶律永昌用力扯了一下,发现布料纹丝未动。


        

厚实、细腻、结实……


        

这三者加在一起,就是保暖的代名词!


        

“这……这……这………”耶律永昌几乎说不出话来。


        

良久,他只感慨道:“真是好布!好布啊!”


        

他是来自辽阳府的崇德宫系统的权贵。


        

辽阳府冬天非常冷,冷到大多数人连门都不敢出!


        

但,眼前的这些布料,却可能让人在严寒中活动。


        

买!必须买!


        

不买不是契丹人!


        

就是……


        

钱从哪里来?


        

……


        

五天后。


        

元祐二年正月戊午(初五)。


        

耶律琚和耶律永昌穿着便服,在刑恕的陪同下,来到了位于马行街上的一处布铺。


        

这里,已是人山人海。


        

前来购买的百姓,甚至出现了排队的情况。


        

而且队伍一直延绵到了马行街的另一头!


        

好在,刑恕提前打了招呼,所以开封府的铺兵给他们开路,直接将他们带到了这个铺子里面。


        

“这里就是我朝绫锦院奉旨特设的布铺,专营绫锦院所产的各种布匹……”刑恕将耶律琚和耶律永昌带进铺子内里的库房。


        

外面的喧哗声和嘈杂声,却依旧大到让人耳朵发蒙。


        

而出现在耶律琚和耶律永昌面前的,陈列在一个个货柜上的布匹,也让他们眼花缭乱。


        

于是,竟没有听到刑恕的话。


        

刑恕也懒得再说,只让这两人去看,去听,去感受。


        

他相信,这些辽人肯定会买,也一定会买的。


        

……


        

耶律琚和耶律永昌,走在这布铺的库房中。


        

看着那些陈列在货柜上,一匹又一匹的布匹。


        

他们不时拿起一匹,触碰、感受。


        

震撼之情,从他们心中迸发。


        

没办法!


        

他们眼前的布匹,质量好到让他们惊讶!


        

不止是棉布!


        

他们几乎是在走进这布铺库房的瞬间就发现了,这里不仅仅有着所谓的棉布。


        

还有着绢、麻等布匹,甚至还有着毛纺布。


        

所有布料,都有一个相同的特点。


        

细腻、厚实,质量上乘,而且规格如一!


        

这太夸张了!


        

简直就是戏法!


        

不对!


        

仙术!


        

而布铺内,那不断响起来的求购声,也是让他们两个震惊。


        

“给我来一匹麻布!”


        

“我要三匹棉布!”


        

“两百匹棉布,五百匹绢布!爷爷有的是交子,快快给爷爷取布来!”


        

这些人甚至连价格都不问。


        

他们疯了!


        

但疯的有道理!


        

耶律琚和耶律永昌,勉强按捺住内心的震撼,看向刑恕,与他拱手道:“敢问学士……”


        

“贵国的这些布匹的价钱……”


        

刑恕微笑着,就像一个看到了猎物掉进了自己陷阱的猎人一样。


        

他走过去,柔声道:“两位节度……”


        

“我主曾有德音……”他面朝福宁殿方向拱拱手:“大宋大辽,乃是百年兄弟之邦……”


        

“并嘱托我等大臣,与大辽交往,尽量友好……”


        

“故此,这些布帛,若贵国愿采买,除棉布外,其他布匹我朝可以市价之七成,售与贵国。”


        

“市价七成?”耶律琚和耶律永昌互相看了看。


        

耶律琚倒是无所谓。


        

但耶律永昌还是比较忠心的。


        

他当即问道:“具体是多少?”


        

“比如说这绢布吧……”刑恕笑眯眯的,就像个哄着小孩子吃饭的大人一般:“我朝市价一匹一千三百文……”


        

“贵国若买,以七折算,则是九百二十一文,也就是一贯又两百六十二文……”


        

“鉴于两国邦交情谊,就抹掉零头吧,一贯又两百文好了!”


        

“而这绸,如今市面上一匹一等绸值钱两千一百文上下,也就是大约三贯!”


        

“七折就是两贯又一百文!”


        

“鉴于两国邦交情谊深厚,就按照两贯算好了!”



我在现代留过学》是作者:要离刺荆轲倾才力献的一部情节荡气回肠,扣人心弦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