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电子书 >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 第480章 终于,还是…
夜间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同一时间,高阙墙头。


        

看着关墙外,已经彻底冰封,且被大雾完全笼罩的河面,匈奴右大将乎延当屠的脸上,不由挂上了一抹淡淡的不安。


        

作为匈奴八庭柱当中,隶属右贤王伊稚斜的‘右四柱’之一,呼延部族的新生代武力担当,呼延当屠的战场嗅觉,自是比习惯了主动出击,却几乎根本没有‘汉人可能会打来’之概念的其他头人、贵族要敏锐。


        

事实上,去年的河套-马邑一战,呼延当屠便是彼时,第一个在单于庭军议当中,提出马邑可能有变的贵族。


        

只可惜彼时,军臣单于仍迷信于汉人只会守城,根本不会在野外应战,更不可能主动出塞作战的过往经验。


        

再加上彼时,右贤王伊稚斜才刚经历朝那塞之‘败’不久。


        

对于伊稚斜猛攻朝那塞而不能下,匈奴单于庭至今为止,都仍旧为‘什么垃圾玩意儿,我上就不会这样’‘如果换作我,顶多三天就能达到汉都长安’之类的夸张言论所充斥。


        

自然,因作战不力而被整个单于庭鄙视的伊稚斜,在彼时几乎没剩下多少话语权了。


        

作为右四柱之一的呼延当屠,也不免受此影响,而失去了最后提醒单于庭的机会。


        

后来,汉人果然自北地踏足河套,呼延当屠的战略预判随之得到验证。


        

结果第一时间,单于庭仍旧没有提起足够的重视。


        

因为在当时的绝大多数匈奴贵族、头人看来,这,不过是汉人的‘围魏救赵’之计,看似是在攻打、谋夺河套,实际上,却是以这样的方式解马邑之围。


        

最让呼延当屠感到匪夷所思的是:在得出汉人是在围魏救赵、围河套而救马邑之后,匈奴单于庭最终,居然做出了继续强攻马邑的战场决断!


        

因为在他们看来,汉人既然没有直接来支援马邑,那就是有什么不为人知的阻碍,让汉人无法增兵马邑。


        

而向来逆来顺受,总是喜欢藏在城墙内的汉人,居然都被‘逼’的主动出塞,从北地向高阙、从低地势向高地势主动发起攻击,这只能说明:马邑岌岌可危,汉人急了!


        

既然如此,那还有什么好说的?


        

一鼓作气,拿下马邑,而后驰骋代北!


        

这一错误决策所造成的最终结果,天下人都知道了。


        

——匈奴人,失去了整个草原上最重要、最不可或缺的一块宝地。


        

而汉人,也在饱受战马奇缺、耕牛奇缺、养马之地奇缺等困顿,长达五十多年后,一举获得了这块名为‘河套’的史诗级丰美草场!


        

从此,匈奴人失去了过冬时的最佳选择,失去了最为丰美,同时又隔断汉地和河西的战略要地。


        

汉人则拥有了养马地,更具备了直面慕南草原、河西地区,并对这两片区域直接造成军事威胁的能力。


        

此消彼长之下,汉匈双方本各有千秋、各有所长,且综合实力由匈奴人稍胜一筹的战略格局,也随之发生了肉眼可见的微妙变化。


        

——汉人,越来越强大了,并且强大自身的速度还在不断加快。


        

等再过几年,河套地区彻底被汉人消化,最后一个限制汉人军队的物资短板:战马,也将随之消失不见。


        

到了那时,汉匈双方的综合国力,便会显现出天差地别的巨大差距。


        

汉人无论是人口、财富,还是军事实力、后勤保障能力,都将全方位无死角的碾压曾经,驰骋于汉北边境,如入无人之境的匈奴勇士们。


        

汉人的弓,比草原上的弓射程更远、威力更大;


        

汉人的各类制式弩,草原上也只以‘大秦长城军团的馈赠’的方式存在,且大都无法修理、维护,坏一件少一件。


        

短兵器方面,汉人多以青铜利器为主,而草原上的勇士们,则多以骨器、石器质地的钝器为主。


        

即便偶有青铜利器,也同样是秦长城军团意外的馈赠,以及过往这些年,从汉地少量流到草原上的。


        

远近兵器,汉人都具备压倒性的优势。


        

过去这些年,匈奴能在双方战略争斗过程中占据上风,最核心,同时也是唯一拿得出手的,便是骑兵集群对步兵军团的降维打击。


        

而现在,随着汉人占据河套,这最后的一项关键优势,匈奴人实际上也已经失去了。


        

——至少,那个名为‘失去战略优势’的进度条,正随着汉人在河套地区的掌控力愈发稳固,而逐渐趋于结束······


        

“那一战,真的不应该······”


        

如是一声感叹呼延当屠摇头叹息间,目光仍死死锁定在关墙外,那根本看不到轮廓的大河对岸方向。


        

过去这一年多的时间,几乎每一日,呼延当屠都会为匈奴失去河套地区而感到惋惜。


        

与此同时,对于汉人在河套最北部、与高阙只隔大河而相望的沿岸地区,建造博望城这一军事重镇,呼延当屠看的也很明白。


        

如果对河套地区的统治、掌控顺利,那博望城,便是汉人北渡大河,以谋高阙的战略支点!


        

反之,若是汉人对河套地区的统治、掌握遇到阻碍,稍显吃力,那博望城,又会是汉人保护河套地区,阻止匈奴军队自高阙南渡大河,踏足河套的前线要塞。


        

事实上,即便是身为匈奴单于庭单中,堪称‘绝无仅有’的,认为汉人正在越来越强大,同时也越来越大胆,将来必定会愈发频繁的主动出塞作战的贵族,呼延当屠也仍旧不相信:汉人会胆敢攻打高阙。


        

呼延当屠甚至想过,如果有一天,高阙告破,究竟会是个怎样的过程。


        

最终,呼延当屠得出的结论是:汉人唯一的办法,就是从上郡、云中方向踏足草原,而后向西扫荡,一路抵达右贤王部的汇聚处:南池。


        

在南池血战一场,全歼,或至少重创右贤王部,并将慕南地区搅的天翻地覆,汉人才有机会从北向南、从慕南向高阙反向近逼,把高阙堵在大河沿岸,被动‘背水一战’。


        

真到了那一步——真要是高阙北面,有才刚横扫慕南的汉人军队,南面的大河对岸,又有河套地区的博望守军,那呼延当屠或许真的会放弃抵抗。


        

但在呼延当屠看来,那是不可能发生的事。


        

——如今汉家,即便在双方大战中颇有斩获,先是力保朝那塞不失,而后又借匈奴单于庭主力尽出,猛攻马邑的机会,趁机夺取了河套,但双方之间的兵种克制依旧存在。


        

再者,仅仅只是这两场胜利,还远不足以彻底扭转双方的战略格局天平。


        

匈奴人依旧强大,甚至正处于草原游牧政权从未有过的鼎盛时期!


        

在河西、在西域,乃至更为遥远的西方,匈奴人的控制力、影响力,都如日中天。


        

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失去河套,那如今的匈奴帝国,便会达到华夏封建王朝,都从不曾抵达过的巅峰。


        

反观汉人,却并非这一战后便彻底强大起来,而是过往数十年的忍气吞声、暗中发展,让他们逐渐具备了与匈奴军队分庭抗礼的能力。


        

对于这一点,呼延当屠也满是无奈。


        

——在草原,一个部族要想强大,就只能通过不断的战争,来吞并、征服周边部族,来最终合并出一个强大的大部族。


        

甚至即便是在强大起来之后,无论是想要更加强大,还是保留目前的强大实力和地位,也依旧需要不断的征战,不断的抢掠。


        

反观汉人,却能在统一中原,甚至是统一中原某一部分之后,通过所谓的‘休养生息’而迅速强大起来。


        

什么叫休养生息?


        

对于游牧文明来说,就是什么都不做!


        

在游牧民族看来,汉人通过休养生息强大自身,就等同于什么都不做,便无缘无故强大了起来。


        

但作为匈奴单于庭数一数二的顶级贵族,呼延当屠却明白:这,便是中原农耕文明,面对草原游牧文明时,所具备的天然优势。


        

——游牧文明想要强大自身,只能通过抢夺别人的牛羊牧畜,乃至马匹、人口。


        

至于牧畜群自然增长,不过是锦上添花,却绝不能作为部族强大的主要手段。


        

而汉人却不同。


        

他们只需要勤勤恳恳的种地,便能在短短半年的时间里,种出足够家人吃一整年的食物。


        

甚至在此基础上,他们还能贡献出一部分,交由国家,来作为军队维持的费用。


        

这种天然的文明制度优势,让呼延当屠愈发感到悲哀,以及心烦意乱。


        

“如果一切都这样发展下去,恐怕终会有一天,汉人,会强大到让我游牧之民无法直视的地步。”


        

“就像百十年前,让游牧之民不敢南下牧马,见其旗帜便望风而逃的秦人······”


        

如是想着,呼延当屠缓缓抬起手,需握成拳,在墙头轻轻砸下。


        

——这高阙,便是那些名为‘秦人’的汉人分支所建造。


        

而草原游牧之民,恐怕再过一百年,都建造不出这样的雄伟关隘。


        

“右大将,难道是在担心博望城内的汉人吗?”


        

思虑间,身后传来一声略带稚气的低语,热得呼延当屠循声回过身。


        

见是不知道和自己是怎样的亲缘关系,只大约是侄子的呼延屠各,呼延当屠便缓缓摇了摇头,再度妄想关墙外的冰面——或者说是无边浓雾。


        

“阿各去过汉地。”


        

“对于汉人的阴险狡诈,阿各是很清楚的。”


        

“——如此寒冷的天气,连我大匈奴的勇士们,都只能躲在毡帐里瑟瑟发抖,汉人的老弱兵卒们,自然不可能走得出博望城。”


        

“但汉人,很喜欢在这种情况下,动用一些见不得人的手段。”


        

“我们越觉得不可能发生的事,汉人便越会去做。”


        

“因为这样,可以让我们毫无准备,可以让汉人,取得可笑的优势。”


        

嘴上说着,呼延当屠的目光仍死死锁定在关墙外。


        

——不知道为什么,今日,呼延当屠总是一针莫名的不安。


        

真要说这天气——每年冬天,高阙都多半是这样的天气。


        

大河冰封前后会有将近两个月,其中大雾满天的日子,也几乎是每隔三五日便会有一次。


        

只是过去,呼延当屠从未有过如此不安。


        

就像是一只脱离狼群的独狼,行走在自己从小栖息着的丛林间,明明什么都没看到、什么都没听到,但就是感觉到了一股本能的危险。


        

在草原上,没人会将这种对危险的本能预判,当作怯懦、小题大做。


        

很多时候,就是这没有来的危险预知,让游牧之民躲过一场场为难,并得以延续······


        

“阿各。”


        

“我近几日,总是睡不踏实。”


        

呼延当屠话音落下,却闻身旁,想起侄子屠各的轻笑声。


        

“右大将,难道觉得我是因为闲的没事,又或是毡帐太热,才到这里来吹寒风的吗?”


        

至此一语,便惹得呼延当屠心中警铃大作!


        

如果只有一个人感知到了危险,那或许还是意外。


        

但同一个地方,有不止一个人感知到了危险,那几乎必然是真的有危险!


        

这是游牧民族千百年来,用一个个血淋淋的教训,最终总结出来,并刻入灵魂深处的本能。


        

“阿各亲自去,看一看勇士们,是否有染病的。”


        

“——尤其是那些身上有不正常的颜色,或流脓的,一定要仔细看看!”


        

“去年冬天,草原刚遭了白灾。”


        

“按照过去的惯例,今年,便会是瘟灾······”


        

许是高阙的高墙后壁,以及汉室军队数十年如一日的‘怯战不出’。


        

最终,呼延当屠还是将心中的不祥预感,从高阙外落回了高阙内。


        

只是在屠各离开后,呼延当屠又几乎完全遵循着本能,向南池的右贤王部派出了一支轻骑。


        

——请求支援!


        

——高阙,可能会爆发瘟灾!


        

呼延当屠此时当然不知道:这,是自己在未来这十数日当中,做出的唯一一个正确决定。


        

同一时间,被呼延当屠本能丢在脑后的冰面上,一道道身披白布的身影,却已是在靠近高阙这一侧的河岸上聚集······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是作者:煌未央倾才力献的一部情节荡气回肠,扣人心弦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