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电子书 > 万历明君 > 第88章 故家乔木,退让贤路
夜间

万历明君

        

四月十五。


        

西苑,太液池旁。


        

朱翊钧坐了个矮凳,正在太液池旁垂钓。


        

作为如今少有的消遣,也是一种不错的调节心绪的方式。


        

张宏前来禀报事情,站在一旁也被递了一根钓竿。


        

“除了银钱,徐少师还让学习数算的官吏、锦衣卫,都留下任教半年,以便他开始扩充生源。”


        

朱翊钧欣慰地笑了笑。


        

活力很足嘛。


        

光是这一手,就知道,是真奔着干活出力去的。


        

无论是学府也好、盐政衙门也罢,想在治世初创衙门,第一件事,就是盖楼、拨款,也就是先形成有形的资产。


        

紧随其后的,则是人员编制问题。


        

徐阶一进门就把银两的处置权要归学院,想方设法填充临时编制,可见没有糊弄事。


        

朱翊钧吩咐道:“就按徐少师说的办吧。”


        

“不过每季内帑要遣人去审银两去向,年底把户部、科道也叫上共审,形成定制。”


        

往后花的钱肯定不在少数,不能在草创初期就留下太过明显的漏洞。


        

张宏应声领命。


        

朱翊钧想起事,问了一句:“王世贞还没入京?”


        

年前他就下诏复起了,这些人也太不积极了。


        

张宏忙道:“陛下,王世贞为母守孝,年初才结束,已经在路上了。”


        

朱翊钧恍然。


        

旋即又有些无奈,守孝这事,落到要用的臣子身上,还真是有些麻烦。


        

可惜也没什么好办法。


        

张宏余光看着正在沉思的皇帝,不着痕迹将钓竿扯了一下,赶走了即将要咬钩的鱼,免得先于皇帝开张。


        

嘴上则继续禀报道:“海御史赐殿试的事,已经批红下礼部了。”


        

“不过……张四维说,国朝未见成例,如何施行,尚需斟酌考量。”


        

这就是态度暧昧,模棱两可了。


        

朱翊钧冷笑一声。


        

他可太明白是怎么回事了,这是催他呢。


        

朱翊钧淡淡道:“杨博是不是又上致仕的奏疏了?”


        

张宏早有腹稿,忙接话道:“今晨上的,按照陛下吩咐,已经留中了。”


        

朱翊钧点了点头:“替朕勉励一番杨博,让其好生休养,所办阁中事务可荐一大臣暂代,痊愈后再回内阁署事。”


        

会推荐谁,大家都心照不宣。


        

张宏记了下来。


        

朱翊钧久不上鱼,感觉位置不太好,又起身换了个位置。


        

随口问道:“昨日廷上弹劾的勋贵,有什么表示?”


        

张宏扯着鱼竿小心道:“惠安伯张元善、成安伯郭应乾上书请闲住,今日已经闭门谢客了。”


        

“襄城伯李应臣、忻城伯赵祖征……去寻英国公、成国公臂助了。”


        

“两位公国没理会,又让命妇入宫,找两宫太后去了。”


        

朱翊钧皱眉,这也太蠢了。


        

这不单是自己蠢,这是府上没一个聪明人啊。


        

难怪能做出私自囚禁捕快的蠢事。


        

他有些厌恶地开口道:“勒令惠安伯跟成安伯居家闲住。”


        

“至于另外两个蠢货,弹劾的奏疏全部留中。”


        

留中不发,除了包庇,还有加大力度的意思,就看朝臣自己品了。


        

张宏再度记了下来。


        

又小心翼翼开口道:“今晨,京营总督顾寰再度上奏弹劾。”


        

“练勇参将李承恩,今日仍未到营点卯。”


        

“神机营游击陈雄,昨夜聚众开赌。”


        

“神枢营佐击侯之胄,不服管束。”


        

“五军营右副将刘豸,私下斗殴。”


        

“中军官杨世楷,率部蹴鞠……”


        

张宏每说一句,朱翊钧的面色就难看三分。


        

后者直接打断了话头:“兵部怎么说?”


        

张宏迟疑了片刻,小心回道:“兵部部议给打回去了,说是京营习性如此,让顾寰训斥一番即可。”


        

“顾总督私下问陛下,能不能军法处置。”


        

李承恩是大长公主的儿子,刘豸是诚意伯的侄子,杨世楷是彰武伯府上的人。


        

李文全还是自己的亲舅舅。


        

总而言之,这些佐击、副将,要么是外戚勋贵、要么兵部保着不让动。


        

想军法处置,也得先问过皇帝政治影响。


        

实在是束手束脚。


        

朱翊钧思忖片刻,还是摇摇头:“让江西道御史苏士润上弹章吧。”


        

“再告诉葛守礼和栗在庭,科道言官对这些勋贵的弹劾,更激烈点,朕的什么舅父、表兄,别留情面,把风先吹大点。”


        

京营历年都有科道言官巡视,如今正是御史苏士润,也是葛守礼能使唤动的人。


        

军法处置动静太大,顾寰是顶不住的。


        

不如上弹章,顺着这次的声势,一并处置了。


        

该罚铜的罚铜,该调任的调任,该闲住的闲住。


        

就是……还得过兵部那一关。


        

他转头问道:“现在有哪些人盯着兵部侍郎协理京营的位置?”


        

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赵孔昭致仕,是板上钉钉了。


        

那有望这个位置的人,应该都开始蠢蠢欲动了才对。


        

张宏回想了一番,带着推测道:“陛下,兵部的意思,似乎有意让石茂华协理京营事。”


        

朱翊钧听罢皱眉。


        

此前王崇古没入京,兵部尚书一直空缺,石茂华把持着兵部,无论是资历,还是声望,都有了长足进步。


        

要是其人协理京营,恐怕又要圈地自主,风雨难入。


        

朱翊钧追问道:“还有吗?”


        

张宏如数家珍:“还有元辅跟吕阁老,属意王希烈接下这个位置。”


        

“高阁老则是调阅了视阅侍郎汪道昆的文字。”


        

朱翊钧听后,沉吟不语。


        

过了好一会,才开口道:“让徐阶、杨博也荐人上来。”


        

张宏躬身应是。


        

见皇帝没有再开口,识趣地放下钓竿,转身去办事了。


        

……


        

下午时下了一场小雨,京城的街道格外清爽凉快,带着泥土的清新气味,使人心旷神怡。


        

不过也有例外。


        

鸿胪寺的这处馆,因为用来接待四夷,被不通礼数的蛮夷糟践,经年累月之下,味道并不怎么好闻。


        

外边如此,里面自然更甚。


        

鸿胪寺卿屠羲英,以袖遮住口鼻,眼中的厌恶一闪即逝,居高临下地看着朵颜卫几名使者。


        

一旁的太监魏朝笑眯眯道:“诸位,接赏罢。”


        

四夷馆的官吏在旁贴心地翻译成蒙语。


        

其中一名使者闷声道:“俺听得懂,不要你翻译。”


        

说罢,他转身,与另外几名使者说起了蒙语。


        

经历过前元,以及大明二百年且战且和,双方文化交流自然少不了,会双语的人自然不少。


        

一番译言定真之后,为首的使者才明白大明朝的意思。


        

布林巴图·敖登皱眉道:“我们不要银两,要布帛、要粮食、要细盐!”


        

“而且,太少了!”


        

此人身材魁梧,一股彪蛮之气,开口之间,让身前的太监官员都忍不住捂住鼻子。


        

不需要译者转译,鸿胪寺卿屠羲英摇了摇头:“押送粮食、茶叶太麻烦,不好运输。”


        

“反而银两方便,也可以换粮食,换茶叶,什么都可以换。”


        

他提都懒得提少不少的事情,又不是打了败仗,稍微意思意思得了,还嫌少了。


        

敖登听完同伴转译,沉声道:“给我们也没地方买!”


        

大明朝只跟俺答汗通了互市,土蛮汗因为常年交战的缘故,并未有这个待遇。


        

鸿胪寺卿屠羲英笑了笑:“你等可以去找顺义王嘛。”


        

顺义王是俺答可汗的封号,也是唯一通了互市的俺答汗首领。


        

屠羲英顿了顿,神色微妙道:“或者,让你部首领都督长昂出面,与我朝谈谈互市之事,”


        

声音不高,在场的人都听进了耳中。


        

隔间旁听的兵部尚书王崇古也听了进去。


        

蒙古人派人前来讨赏,王崇古作为兵部尚书,兼献策之人,自然很有兴趣来旁听一番,也是摸摸底。


        

甚至于,将自家即将入阁的外甥也带了过来。


        

张四维在一旁悄声道:“舅父,这真有用吗?长昂的父亲,可是死在我朝手中,杀父之仇,血海之深……”


        

王崇古瞪了张四维一眼。


        

一言不发站起身来,走出了房间。


        

张四维见舅舅也不旁听了,连忙跟上。


        

“咱们不听了?”


        

王崇古看了一眼近来有些得意忘形的外甥,冷声道:“让伱旁听就守好规矩。”


        

“隔壁还在议事,你这样随意开口……”


        

“是不是太过得意忘形了!”


        

他这些年都在边镇,积年未见这外甥,没想到竟然在自己面前,都已经开始忘乎所以了。


        

张四维受了训,心头一跳。


        

连忙认错请罪:“舅父训斥得是,我知错了。”


        

张四维能官运亨通,靠的什么本钱,他可没忘。


        

如今虽然眼见要入阁,也不敢对舅父不敬。


        

王崇古冷哼一声,大步流星往鸿胪寺外走。


        

张四维是坐衙的官,身体柔弱,只好碎步小跑跟上。


        

“外甥知错了,舅父莫要气恼,气坏了身子不值当。”


        

见张四维气喘吁吁,态度也还算诚恳,王崇古这才消了气,放慢了脚步。


        

嘴上却还是教训道:“不要眼见要入阁了,就飘飘然不能自已。”


        

“鞑靼之患,是国朝大事,一举一动都关乎天下安危,容不得你轻佻。”


        

“要是真坏了局面,皇帝都得被掳走,别说区区一个内阁辅臣!”


        

王崇古虽然贪财结党,但对于边事,态度一向摆得很端正。


        

也正因为如此,才能得高拱、张居正看重。


        

张四维再度表态:“外甥资历浅薄,正需要舅父耳提面命,今日舅父说了,外甥便知道了,定然铭记心中。”


        

王崇古这才放过他。


        

两人一番训斥认错的功夫,便走出了鸿胪寺,上了轿。


        

同乘一轿,王崇古才开始解释张四维方才的问题:“你觉得杀父之仇在前,哪怕长昂得势,也不会与我朝化解恩怨?”


        

张四维点了点头。


        

王崇古无奈摇了摇头:“你有空也多关心关心边事,哪怕昨日召对我的皇帝,都显得比你更了解鞑靼。”


        

他顿了顿,解释道:“鞑靼不似中原,可汗也没有我朝的皇帝一样言出法随,各部落的首领,更是一盘散沙。”


        

“鞑靼侵边劫掠,不是那些儒生口中的元明正统之争,也不是为了报复你口中的血海深仇。”


        

“寻根究底,还是为了生存!为了粮食、布匹。盐!”


        

“胡虏为中国患,不过苟图衣食而已,这也是我朝多以赏赐的缘故。”


        

“只要以衣食作为条件,即便长昂想继续侵扰,也未必能使唤得动部族里那些贵人。”


        

当然,只是稍微安抚,互市肯定不用想,也就是给长昂画个大饼罢了。


        

张四维若有所思。


        

但他对此着实没什么兴趣,也懒得再追问。


        

两人转而说起了家常。


        

从王崇古荫入国子监的儿子,到晋商今年的分成等等。


        

不多时,马车一路摇摇晃晃到了杨博府上。


        

两人下了马车,被下人引进了府邸。


        

杨博的府邸,自然是说不出的气派。


        

但此时,不少装饰、器物,都被收了起来,俨然一副已经准备好回乡的样子。


        

杨博则正在院中,穿着粗布麻衣,搬弄花盆。


        

龙精虎猛,丝毫看不出病态。


        

见王崇古跟张四维走了进来,杨博接过下人递过的毛巾,一边擦汗一边告罪:“不小心入了神,忘了时辰。”


        

“等我先去换身衣裳。”


        

王崇古客气回礼,示意请便。


        

杨博拱手告罪,回了内堂。


        

王崇古张四维二人,则是被引到了书房。


        

下人沏好茶,又等了一会,杨博这才换了身常服走出来。


        

“学甫中流砥柱,进京后各方驱使,我还未给学甫接风洗尘,今晚便在我府上稍微将就一下。”


        

学甫是王崇古的字。


        

杨、王二人,同是山西蒲州人,大概就是一个县大小的同乡,一同做到了中枢大位,交情自然不必多言。


        

王崇古起身见礼,苦笑道:“金书诰命的事,还未给杨阁老请罪。”


        

金书诰命,就是免死铁券。


        

上刻“仍与尔誓,除谋逆不宥外,其余若犯死罪,免尔本身一次,以酬尔勋”等字样。


        

乃是正儿八经的免死金牌——高拱有俩。


        

本身王崇古并未得赐,拿着也没用。


        

但杨博入阁后,悄摸摸弄了一个给王崇古赏玩。


        

结果,二月东窗事发,被言官弹劾,给杨博惹了一身骚。


        

杨博对此倒是看淡了,反正要致仕了,离开前给同乡送些人情,乐在其中。


        

他摆了摆手:“无妨,等子维入阁,也给老夫弄个金书诰命把玩就是。”


        

三人各自坐下。


        

这时候才说起正事。


        

杨博关切道:“宣大那边如何了?”


        

王崇古办事滴水不漏,布置这么久,应该不至于出纰漏,但杨博不问个清楚,总归有些不放心。


        

前者沉着颔首,自信道:“应当无妨,三年之内,俺答汗只认我的人。”


        

“若是有问题,三娘子会替我壮势。”


        

三娘子是俺答汗的妻,九岁嫁给俺答汗后,因为智慧勇武,在部落中威望与日俱增。


        

更在受大明朝封赏之后,权势直逼俺答汗,乃是部落中数一数二的强权人物。


        

当初俺答封贡,便是三娘子与王崇古促成,可谓是最坚固的利益同盟。


        

杨博仍是有些不放心,迟疑道:“皇帝让谭纶去宣大了,此人可不是省油的灯。”


        

王崇古想了想,还是摇摇头:“宣大局势复杂,即便是我有所依仗,都不敢有大动作,谁去都一样。”


        

“更何况,陛下未必像你猜度的一般,阴狠毒辣。”


        

杨博神色一动:“昨日朝会后,你独自奏对,皇帝跟学甫说了什么?”


        

(本章完)



万历明君》是作者:鹤招倾才力献的一部情节荡气回肠,扣人心弦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