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电子书 > 万历明君 > 第103章 宵旰忧勤,案牍劳形
夜间

万历明君

        

将杂税派回正税,有一个致命的问题——那就是,官绅有免除正税的特权。


        

虽说有额度限制,时间期限,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


        

但是在实际执行中,官绅几乎就是有无限的正税免除权。


        

这也是为什么百姓会争相将田亩投献徐阶。


        

如今既然试点要改动正税,那这就是一个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官绅要不要免税?


        

张居正静静坐在矮墩上,听皇帝逐一道来。


        

垂目低眉,迅速将皇帝的话语,在脑海中过了一遍。


        

直到皇帝一连说完三条,没再往下说,他这才缓缓起身。


        

张居正想了想,拱手行礼道:“陛下,虽只松江一府,但,终究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上下都盯着……”


        

皇帝说完三条,就没有简单的。


        

将苛捐杂税合并回正税,说得简单,问题可就多了。


        

正税提高后,怎么遏制地方官府,换个面目继续加派?


        

若是一头提高正税,一头继续加派,百姓又当如何自处?


        

要知道,正税是中枢收上来的,杂税可就不一样了。


        

若只是松江一府之地也就罢了,届时铺陈天下,各地官府失了进项,免不得群魔乱舞。


        

至于士绅兼并之事就不必说了。


        

这是几千年的难题,做七分,能有两分成效就不错了。


        

而士绅纳税……更是难上加难啊!


        

朱翊钧点了点头,也没把话说死:“先生总理阴阳,自是深谙其中三昧,所以朕才要先问问先生的意思。”


        

说到底,还是封建王朝对地方治理的追求,实在太低了,全都习惯了粗拿粗放。


        

譬如最重要的两条,人事权和财权。


        

前者,基本也就保留一个任免权,至于任上怎么治理?自为之。


        

如今的考成法,就是在拿回本应该属于中枢的事务委派权,以及考核权。


        

阻力重重,一言难尽。


        

而财权就更没得说了,历朝历代,只要税能收上来,就万事大吉了。


        

至于说税怎么收上来的,什么兼并,什么士绅免税?没施行包税制就不错了,哪还管得了这些。


        

如今朱翊钧想做的,便是在财权之上,插手税赋的分配。


        

事关重大,两人言词之间,自然是谨慎小心。


        

张居正沉吟片刻,开口道:“陛下,如今内阁跟户部本来意思,是改进鞭法,拿出个章程后,在松江府先试个两三年,再逐步完善。”


        

“陛下既然要将杂税合并回正税,正好也可以趁着这个时机,换个名目。”


        

“就是正税之外额外增派……恐怕在所难免。”


        

赋以田亩纳课,役以户丁征集,赋役之外还有名目繁多的方物、土贡之类的额外加派。


        

所谓一条鞭法,简而言之,便是赋役合一,按亩计税,以银交纳。


        

既然将这些正税、杂税,全部简并为征收银两,那同样可以作为新的正税名目。


        

那十税一,七税一,都是无妨。


        

什么正税,杂税,以后都换个名目,就叫一条鞭税。


        

但合并正税容易,想要杜绝地方额外增派,却不太现实。


        

言语之中,说不上劝谏,却也有着打预防针的意思。


        

朱翊钧自然也明白,这是怕他期望太高,届时事有不协,难免胸中块垒郁积——正税提高了,却又不能杜绝摊派,那百姓就得怨声载道了。


        

吏胥纵其奸,闾阎受其困,都是新政常见的事。


        

朱翊钧斟酌了一下,开口问道:“先生,若是按照鞭法,赋役征课不再由里长、粮长办理了吧?”


        

张居正颔首:“赋役征课折成银两后,改由松江府直接征收,解缴入库,此后的解运事宜,也不再纷扰百姓。”


        

朱翊钧也认真道:“里长、粮长中枢鞭长莫及,但若是到府县,多少能管束一二。”


        

“先试试罢,一府一省慢慢来,船小好掉头。”


        

张居正至多也是提醒一句,见皇帝听进去,也不再多劝。


        

他行了一礼,应承道:“合并正税的具体事宜,臣与户部商讨后再奏请陛下。”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正税税额应该定多少、杂税折银怎么折、丁役怎么折,都要筹备得精细点。


        

想到这里,他莫名想到往后两届科举——应该给户部多补些官了,否则届时未必忙得过来。


        

张居正按下发散的思绪,收摄心神,继续着奏对:“陛下方才所言之二,容许百姓之间的合作生产……”


        

他顿了顿,意味难明:“不知陛下指的百姓是?”


        

这同样也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徐阶当初都致仕了,难道不能自称一声百姓?


        

又或者,哪怕自己是官绅,但家族里总有人是白身。


        

届时躲在幕后,名义上说得过去,又当如何?


        

朱翊钧心中有些可惜,隐晦地看了一眼张居正。


        

他这先生,哪怕没有出知地方,对于这些地方情弊,也如此了然。


        

也就是大明的仕途不够科学,内阁首辅大多在翰林院、六部打转,没有地方经历。


        

若是张居正真的从县府一路堪磨到中枢,都不知有何等风采。


        

朱翊钧心里想着,面上却丝毫没有停顿,接上张居正的话:“百姓,自然是持有田产,自己耕作的百姓。”


        

“所谓合作生产,应当是宗学、宗田这等形式。”


        

“而雇佣佃户的地主这一类,则是万万不能兼并。”


        

换句话说,生产资料可以合并,但只能是共同持有的形式。


        

那种地主兼并,压榨百姓的路子,便要狠狠打压。


        

初衷在于,朱翊钧不愿意遏制经济活力,却要防止大肆兼并,形成士绅寡头。


        

生产资料用于扩大再生产就好了,用于享乐,皇帝就不乐意了。


        

当然,想法是好的,具体能做出几分效用,那就不好说了。


        

还是那句话,朱翊钧还年轻,试错的时间还很多,每一步都是经验,每一步都可以慢慢摸索着前行。


        

张居正立刻了然。


        

要从所有权上来分辨,明面上倒并不难。


        

难点在于如何施行下去——从上到下的阻力,恐怕不会小。


        

张居正沉默了半晌,才缓缓点头。


        

他正要紧接着论及士绅纳粮的问题,只见皇帝站起身来,朝自己摆了摆手:“午后坐得有些困乏,出去走走,路上说。”


        

说罢,朱翊钧便走到近前,把住张居正的胳膊,拉着往外走。


        

张居正无奈跟上。


        

两人走出承光殿,侧殿的张宏,以及殿外值守的蒋克谦等人,立马跟了上去。


        

等皇帝招手让人跟远些后,张居正才继续说及正事,也就是方才所说,官绅纳粮之事。


        

张居正神情显得有些严肃,认真说道:“陛下,臣也知,本朝税赋,多为官绅所截留。”


        

“臣亦明白陛下所忧虑——若是税赋简并,恐怕变本加厉。”


        

“臣深知之,但臣仍是不得不劝诫陛下……”


        

“官绅纳粮之事,时机还不成熟。”


        

与士绅纳粮相比,原先所商讨之事,简直可以说是不过尘埃。


        

先前之事,最多引来府县衙门、乡绅地主的怨怼,甚至暂时还能控制在松江府地界。


        

但士绅纳粮这种事,哪怕只是一县之地,都要引起轩然大波。


        

但凡透露出一点风声,那就是跟天下所有官吏为敌!


        

为什么朝官都动辄请致仕?


        

为什么陆树声至今不来吏部赴任?


        

为什么花花轿子人抬头,致仕之后都要追封虚职,高配一级?


        

就是因为官吏致仕后,可以免税!


        

好日子都在致仕之后呢,既可以不用坐班,又不用受皇帝鸟气,田亩、佃户都在等着自己,弄个院子买下半城,不是更轻松自在?


        

现在好了,皇帝一句话,大家辛苦半辈子,就要纳粮了。


        

往后还怎么连田阡陌?还怎么富甲一方?


        

为官时不给俸禄,眼看就要致仕了,皇帝又是贴补后来者绩效,又是取消免税权。


        

合着好处没有,坏处全给自己占齐了?


        

届时一旦串联起来,中枢、地方省府、统统都要受到来自于朝廷自身的反噬!


        

简直就是掘朝廷自己的墓!


        

朱翊钧走在前面半个身位,静静听着张居正劝谏。


        

待到后者说完,朱翊钧才开口道:“先生老成持重之言,朕受教了。”


        

“朕倒也不是准备一蹴而就,只是有意与先生商讨一番。”


        

张居正听出皇帝话里的未竟之意来。


        

两人现在多少也习惯了对方的表达方式。


        

见状便直接递过梯子:“还请陛下明示。”


        

朱翊钧随意摘下一片叶子,在手里掐成两段,摇了摇头:“一点思路,给先生参考。”


        

他顿了顿,回头看向张居正,缓缓吐出几个字来:“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


        

张居正一怔,立刻恍然大悟。


        

而后却慢慢皱起了眉头,显然是开始思考起利弊来。


        

朱翊钧静静看着张居正长考,心中却思绪万千。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


        

官吏致仕后的超规格待遇,成为中枢财税负担的,也不是什么新鲜事。


        

双轨并单轨,又改回双轨,如此拉扯数十年,都还未分出胜负,他可是记忆犹新。


        

一句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作为一个时代的经验,朱翊钧自然不介意拿来用用。


        

官户免税?


        

现在的官吏,免还是继续免,只不过后面考进来的,那就不好说了。


        

分化瓦解,内部起火,多好的办法——这就是后人的智慧。


        

张居正一时半会不敢妄下定论,犹豫了一会,还是行礼恳请道:“陛下所言……容臣缓思。”


        

事涉国家大事,哪里能三言两语得出结果。


        

皇帝给了思路,可不可行,总要多方论证商讨再说。


        

朱翊钧失笑,点了点头:“此事也不急,先生回内阁好生思虑。”


        

“不过,没个具体的章程前,不要走漏了风声便是。”


        

张居正应声称是。


        

随后两人又说了些别的政务。


        

包括发太仓银三十七万两于各边籴买粮料草束。


        

升山东左布政施笃臣为顺天府府尹——值得一提的是,前任顺天府尹孙一正,今日又在大牢中供出一批赃款,累计抄家已有二十余万两了。


        

此外,还有漕运总督王宗沐的条陈,一曰绘制近海海运图册,点明暗礁、勘测风暴等;二曰造官船,统一样式以便民运。


        

皇帝没什么异议,下工部、户部。


        

若说有什么为难的事,还是浙江道监察御史,谢廷杰这厮的奏疏。


        

好端端的没事找事,前些时日上疏,质问朝廷为什么不给王阳明抬进孔庙,享受祭祀。


        

言说什么,新建伯王守仁者,良知之说妙契真诠,格致之论超悟本旨,其学术之醇,安可以不祀也?


        

王守仁,号阳明,军功封爵,乃是心学集大成者,著书立说,称宗做祖。


        

也就是所谓知行合一致良知的那一位。


        

在心学门徒眼里,这位就是圣人,自然要进孔庙,跟孔子一同享用祭祀。


        

本来都来来回回吵了好多年了,如今又是卷土重来。


        

谢廷杰奏疏一上,当场就捅了马蜂窝。


        

在中枢本就边缘化的心学弟子,立刻就抱团起来,声援附和,请求皇帝祭祀王阳明。


        

但王守仁除了门徒,自然也少不了反对之人,更何况还是入孔庙,享受圣人祭祀这种事。


        

异见一出,朝中立马就为此争论了起来。


        

加上别派煽风点火,翰林院、礼部都为这事吵得不可开交,天天上奏想说服皇帝。


        

朱翊钧对此也不想沾染。


        

都都不看,一股脑送去了两宫。


        

李太后自然是不懂这事,只能下内阁议论。


        

如今内阁议论不下,张居正便想抓皇帝出面定个调。


        

朱翊钧听了这事,连忙支支吾吾糊弄了过去——两头得罪人的事,还是留给两宫吧,朕还小。


        

张居正看着眼前这个有些滑头的皇帝,差点忍不住白一眼。


        

刚才还让自己不要操劳,注意身体。


        

如今真拿出内阁遇到棘手问题,又开始装傻充愣。


        

得亏是经筵暑日暂停了,否则明日就得换课程,借题教育一番了。


        

嗯,不过也不是没别的方式,明日献上宣宗章皇帝的御书诗歌册轴,还是顺势点两句罢。


        

两人稍微散了会步,树荫已经有些遮挡不住日光了,便找了个凉亭走了进去,稍作休憩。


        

张居正继续下一道正题:“按照王崇古的意思,兵部侍郎协理戎政这位置,暂且空了下来,他直接经由兵部各司厅介入京营的事。”


        

朱翊钧点了点头。


        

这就是边将出身的好处了,一旦入了内阁,将兵部在京营的权势架空,只在一念之间。


        

如今操练、整备的具体事务,交给了顾寰,而清楚空饷,将领惩治,则托付给了王崇古——朱翊钧只控制着京营发饷之事。


        

他想了想,诚恳请托道:“元辅,朕跟王阁老的意思,往后京营恐怕会时常到边境轮戍,还要内阁多帮衬一二。”


        

轮戍不只是兵部的事,涉及到工部、户部、地方督抚,不能每次都像岳阳卫一样霸王硬上弓。


        

张居正没多说什么,这都是日常事务了,拱了拱手,便应下了这事。


        

这时候他突然想起一事,认真提醒道:“陛下,还有一事,盐政衙门的事差不多议出来了。”


        

“殷士儋过些时间便要入京领旨。”


        

“如今正在定论此事,这些时日的廷议,陛下莫要再推脱了。”


        

皇帝放假之后,整天不是习武御射,就是钓鱼游泳,不鞭策一二是不行了。


        

朱翊钧小心偷瞄了张居正一眼,见他神色凛然,已经拿出老师的架势了,连忙从善如流:“先生放心,朕省得了。”


        

张居正见状,稍微舒缓了神色。


        

看了看天色,已经奏对了半个下午,时候已经不早了。


        

张居正稍微理了理思绪,说起今日最后一事:“陛下,湖广如今还有两事,需要陛下斟酌。”


        

朱翊钧一听,立马肃然以对:“先生请说。”


        

这是近来最为倾注心神的几件事情之一,容不得马虎。


        

张居正从怀中拿出一份奏疏,恭谨道:“陛下,按例,今年各省应当减释的重囚、举荐的乡间遗贤,各地奏疏都呈报到了六部。”


        

“江南重囚四十二名口等,刑部、大理寺减释了二十七人,山东减释了十三人等……”


        

说到最后,他顿了顿,语气有些复杂:“湖广重囚,无人减释。”


        

朱翊钧闻弦知意,立刻明白张居正的意思。


        

他难得有些紧张,连忙解释道:“先生,不是朕的意思!”


        

谁这么贱,玩这种挑拨离间!


        

人活在世上哪里能不顾乡人。


        

张居正作为湖广出身,有些事免不了俗。


        

张居正拿出这事,并不是要为重囚求情,而是在试探自己——是不是因为一时喜恶,要在政治上惩戒湖广。


        

否则,为什么大家都照章办事,就湖广一个人都没减释!?


        

重囚只是苗头,未竟之意,说的是官吏升迁、科举录用等等等等。


        

今天敢区别对待,以后是不是湖广就永不叙用了?


        

所以才有这一问——这到底是不是皇帝的意思。


        

但朱翊钧实在冤枉!


        

他连忙自陈:“且不说先生便是湖广出身,退一万步说,湖广的事情中,张楚城便是湖广荆州府江陵人。”


        

“朕岂有不分是非之理?”


        

张居正摇摇头,认真道:“陛下,臣并非居功自傲,来质问陛下,而是提醒陛下,要当心这种事。”


        

“不止重囚,举荐的乡间遗贤,湖广也一人都无。”


        

“减释重囚是刑部、大理寺所为,举荐之事,是地方督抚、吏部办的。”


        

“陛下,揣摩圣心之辈,古往今来……太多了!”


        

朱翊钧一滞。


        

而后陷入默然。


        

他理解张居正话里的意思。


        

事情涉及刑部、大理寺、吏部、地方督抚,没几个人都这么大能耐串联。


        

即便有,也不会这么小家子气,干这种没甚效用还显得蝇营狗苟的事。


        

很大可能,只是单纯的不约而同,有意投皇帝所好。


        

而张居正的言外之意,未必没有试探皇帝对湖广的态度——毕竟马上就要科举了。


        

不过更多的,也是在提醒皇帝朱翊钧。


        

既然喜恶表达这么明显,那就要小心这种打着为皇帝好的旗号办事之人了。


        

朱翊钧脑海中过了一遭,想透之后,缓缓开口道:“先生金玉良言,朕听进去了。”


        

张居正满意点了点头。


        

又说起另一事:“至于第二事,乃是今日湖广布政使徐学谟的奏疏到内阁了。”


        

“问及圣上意下,湖广之事,究竟要做到如何地步?”


        

“朱希忠……是否有些杀戮过甚了。”



万历明君》是作者:鹤招倾才力献的一部情节荡气回肠,扣人心弦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