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电子书 > 泼刀行 > 第123章罗酆神殿
夜间

泼刀行

        

“就是有了道行的大蜈蚣。”


        

典枢喝了酒,脖子发红,更加健谈,“小道听师傅讲,凡万物生灵,有了灵性便会慢慢修行,藏匿于天地罡煞汇聚之所,智慧渐长,神通渐生。”


        

“有些若吞了天灵地宝,模样也会生变,很是厉害,《淮南子》中便提到过一种飞天蜈蚣,说腾蛇游雾而殆于蛆,其性能制蛇,忽见大蛇,便缘而啖其脑,这种飞天蜈蚣最喜吃蛇脑…”


        

“地师葬经中也提过,似蝗而大腹长角,能食蛇脑,但此妖一怕雷火,二怕鸡鸣,闻之则逃窜…”


        

“土蜈蚣也是其中一种,虽无翅但擅遁地,会收敛气息,普通神通也难以察觉,要么等其现身斩杀,要么找到明确地点,设法坛镇杀…”


        

“不过这种东西也是机缘,几年前,岭南便有土蜈蚣作祟,大若蛇蟒,可餐霞吐雾,性情凶恶,害了不少人…”


        

“那边一位师叔,与法脉弟子配合,布下罗网镇杀,得蜈珠一枚,大如核桃,专克天下蛇毒,即便有了道行的毒蛇,被这蜈珠一碰,也会浑身酥软…”


        

典枢虽年轻,但在斗姆宫中,知晓不少捉妖拿怪之事,听得沙里飞和王道玄一愣一愣。


        

山上夜风呼啸,四下一片黑暗,篝火摇曳不定,听这些玄门志怪之事,倒也别有一番韵味。


        

百米之外乱石堆中。


        

捉妖人红夜叉披着那可隐藏气息的破布,闭目盘膝而坐,呼吸心跳放缓到极限。


        

她的耳朵一动一动,时刻留意周围动静。


        

那头捉来的山羊已经放走。


        

显然,这捉妖人把篝火旁三人当成了新的诱饵……


        

…………


        

洞天灵窍之中,一片黑暗。


        

随着洞穴被封堵,这里就像是与外界彻底隔绝,听不到一丝声响。


        

冰冷孤寂,似乎与世隔绝。


        

李衍也没闲着,从方才开始就盘膝而坐,入定存神,为待会儿的科仪做准备。


        

不知不觉中,已至深夜。


        

临近子时,李衍缓缓睁眼,吐出一口白雾。


        

并非什么灵气,而是洞窟中格外寒冷,犹如冰窖,吐气便可成雾。


        

起身后,李衍并未急着布置,而是在黑暗中将红拳十大盘演练一番,让身体活络过来。


        

呼!


        

吹亮火引子,将香烛引魂灯挨个点燃,洞窟中顿时有了光亮,昏暗却温暖人心。


        

李衍看着法坛,脑中再次回想一番。


        

建楼科仪,就是每个修士第一场法事。


        

成功开启法坛,方能引动灵窍变化。


        

而开启法坛,大多分为两步。


        

一是步罡踏斗,掐诀念咒,令法坛自成局势,方可与外界罡煞之气呼应。


        

二便是引来神罡。


        

这个神罡,就是修士法门源头,有的是观想自家祖师,有的是观想天地星辰,引来先天罡煞。


        

经过这么长时间学习,李衍已有所领悟。


        

如果把先天罡煞之气,比作浩瀚夜空,那么各种正教法脉所供奉的仙神,便是天上繁星。


        

以凡人之躯,自然无法引动天地之力。


        

然而有了这些仙神星辰,就像有了坐标,以祂们为通道,引来先天罡煞。


        

但先天罡煞肃杀,凡人难以承受,所以步罡踏斗,掐诀念咒时,还得算准罡煞袭来位置。


        

避过第一道杀机,才能截取罡煞使用。


        

无论画符,还是做法,都离不开此法。


        

而避杀机之法,则需神通配合。


        

这才是玄门真正诀窍。


        

不懂此关窍,永远难以入门。


        

《罗酆经》非同凡响,自然讲得清楚。


        

李衍心中存神,掐着法诀,开始步罡踏斗。


        

所谓步罡踏斗,便是罡步为用,北斗九星(七星加两颗辅星)为九宫,天为纲,地为纪,与天地罡煞之气产生连接。


        

一步一星斗,好似上天参拜仙神。


        

李衍已学会两个术法,对步罡踏斗自然熟悉万分,但这次双手掐诀,却完全不同,好似莲倒着盛开。


        

这叫罗酆诀,乃他这法门独有。


        

随着步罡踏斗,掐诀念咒,李衍能感受到,一股冰冷森然气味从地面升起,好似一柄利箭向他直插而来。


        

李衍脚踏罡步,顺势一让,躲过杀机的同时,手持法印,对着后方一引。


        

法印立刻变得冰冷微沉。


        

这枚法印,乃桃木所制,供奉于斗姆宫神坛上,适用于所有法门,一百两一枚。


        

说实话,只是入门级法器。


        

法印的强大,关乎接引罡煞多寡,今后有机会,肯定要炼制更好的。


        

当然,此刻李衍也顾不上想其他。


        

这一缕罡煞,好似从九幽罗酆山被引来,带着令人心悸的冰冷,但随时都会消散。


        

李衍二话不说,拿起法印,在法坛上连拍三下,随后端起碗中无根水,噗得一下喷出噀水。


        

呼~


        

霎时间,周围平地起风。


        

李衍感觉到,整个灵窍的先天罡煞之气,已与法坛形成连接,从四面八方向他涌来。


        

这种感觉,像极了白天在拔仙台的情形,恐怖罡煞之气汇聚,冲得他头晕目眩。


        

好在十二盏莲引魂灯此刻发挥作用,占据十二地支,宛如黑夜烛火,守护着神魂。


        

李衍不敢怠慢,盘膝坐下入定。


        

再次存神,果然有所不同。


        

原本所存神明,虽形象逐渐丰满,且明光闪烁,但四周皆是虚无,恰似暗夜烛火,随时可能熄灭。


        

若非大罗法身,存神早已消散数次。


        

《罗酆经》所言,这叫太易。


        

太易者,阴阳未变,恢漠太虚,无光无象,无形无名,寂兮寥兮,是曰太易。


        

故太易,神之始,而未见气也。


        

而在这洞天窍穴进行科仪,先天罡煞之气侵染,使得这虚无太易之地,有了变化。


        

这一步,便叫太初。


        

太初始也,气始萌,谓之太初。


        

按照西方创世经文所言,那便是起初天地一片虚无,神说要有光,于是便有了光…


        

这一步,天机有变,万物即生。


        

呼!


        

罡煞之气流转,暗室生风,十二盏莲引魂灯忽明忽暗,闪烁不定。


        

李衍只觉神魂内狂风大作,存神便如阴魂灯一般,摇曳闪烁,随时有可能熄灭。


        

这便是建楼第一道难关,若存神灭,神魂必严重受创,静养许久才能再次修行。


        

好在,这个过程并不长。


        

神魂中,存神周围的空间,受先天罡煞之气影响,再次发生改变,黑暗中,似有物搅动。


        

随后,点点氤氲灵光出现,越聚越多,在周围化作光雾,光雾聚散,渐有黑白阴阳二气上升下沉。


        

此曰先天五太,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太极,代表天地从无到有的过程。


        

至此,建楼的条件才形成。天下间所有法门,这个阶段基本相似。


        

但接下来,便会出现分水岭。


        

有些法脉的功法,观想破观小庙,虽容易成型,也足够存神栖身,但庙小住不了大佛…


        

有些功法,观想亭台宫阙,奢华豪气,宛如天上神居,但却毫无根基,走不了多远……


        

而《罗酆经》,则首先要观想罗酆山。


        

“罗酆者,下元正北有海,莫测无边、中有一山,上参碧落,下入黄泉,黑郁之气盘结,是谓北都罗酆…”


        

经文不断在李衍脑中回荡,周围渐生变化。


        

黑色先天阴煞之气最先引来,流入存神下方,不断凝聚,化作黑色河水。


        

到达极限时,正中生变,由虚化实,一截黑色山脉缓缓升起,出现在存神脚下。


        

随后,白色先天罡气引入,在存神周围汇聚,不断变化,聚散离合,最终形成神殿。


        

神殿古朴,恢宏雄壮,存神居于其中。


        

不知又过了多久,一切渐渐稳定。


        

暗室不再生风,引魂灯也不再闪烁。


        

李衍缓缓睁开双眼,松了口气的同时,难掩心中激动。


        

北都罗酆山,上有夜光阙,下列九府官。阴阳生死育,殃注停其间。


        

这阴阳相合的第一重楼,


        

终于建成!


        

随后的日子,便是不断修行。


        

罗酆山越高,根基越稳,甚至下方阴煞之气还可化作冥海,诞生六大魔王,成为他护身法将,远比什么兵马强横的多。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


        

建成第一层楼观,不仅今后存神有了守护,不会轻易消散,《北帝经》上一些术法也能修行。


        

世间法门,皆无万全之法。


        

如果说太玄正教以各种庞大的醮坛科仪为主,那么《北帝经》,就多是攻伐之术。


        

抱朴登山术、千金护身咒,皆来源于先秦,李衍判断,也是从《北帝经》中流传而出。


        

其原本真正的名字,叫北帝登山术和北帝护身咒。


        

这两种护身术,人人可用。


        

但其他术法,却唯有修炼《罗酆经》之人,方能使用。


        

当然,他如今道行只有一层楼,能够修炼的术法也有限。


        

李衍早就盯上的有两种,一个叫北帝神行术,一个叫北帝刍灵术,都是辅助术法。


        

没办法,以他如今道行,不过是刚入门的小修士,再强一点的法门,根本难以驱使。


        

所谓北帝神行术,实则是一种符箓甲马,汇聚罡煞之气,制作黄布甲马。


        

绑于腿上做法,脚下宛如生风,且奔跑跳跃力惊人,是追凶、杀敌和逃跑的最佳选择。


        

此术难点在于材料。


        

最差,都是要在神坛前香火供奉五年的黄绢,且要在罡煞汇聚之地书写符箓,结煞入讳。


        

这种甲马,使用时长约一盏茶,也就是十分钟左右。


        

材料越好,道行越高,所制作甲马,速度和使用时间都会增加。


        

另一个北帝刍灵术,则是制作纸人,用于探查和追踪,配合他的鼻神通,简直相得益彰。


        

《北帝经》以攻伐为主,即便只是第一层楼,能够使用的攻击性术法也有。


        

比如一种北帝阴雷手。


        

与道家掌心雷相似,都是雷法基础。


        

不过,却用的是阴雷。


        

阴雷者,声小似闷雷,乃阴间之雷。


        

正所谓阳雷打人,阴雷打邪,虽都为天地阴阳之变,但擅长的目标不同。


        

阴雷专门针对神魂。


        

若再碰到乩童,一掌拍下,对方附身阴魂便会溃散,虽不像掌心雷那般刚猛,但却连绵不绝,如附骨之蛆难以驱除。


        

且阴雷手还可伤人,配合暗劲,中者必死。


        

当然,阴雷手还得道行更深一些方可修行。


        

想到这儿,李衍当即起身,撤去法坛,来到封堵洞口前,暗劲勃发,双掌向前猛然一推。


        

哗啦啦!


        

封堵的碎石顿时坍塌。


        

再看外面,已是过去整晚。


        

天边隐约露出鱼肚白,山风呼啸,光线朦朦暝暝,似有一抹火红要孕育而出。


        

李衍心情大好,深深吸了口气。


        

晨风寒冷彻骨,令他脑袋越发清醒。


        

建楼成功,之前焦躁感也彻底消失无踪。


        

“衍小哥你出关了!”


        

听到动静,沙里飞等人连忙跑来。


        

毕竟附近有妖物出没,他们一是要帮李衍护法,二是担心受到袭击,因此整夜都强撑着不敢入眠。


        

山上夜间寒冷,即便几人穿着翻羊毛皮袄,还裹着厚厚被,也还是难以忍受。


        

看着他们疲倦面孔,李衍心中升起暖意,沉声道:“你们好好休息吧,之后有我守着。”


        

沙里飞和王道玄一听,脸上都露出笑意。


        

不用问,这一看就是已成功建楼。


        

包括那小道士典枢,三人守了一夜,都是又冷又累,随便在火上烤热些干粮吃了,便裹着被在背风处沉沉睡过去。


        

李衍心中一动,看向远处。


        

在那边,守了一夜的捉妖人红夜叉,同样也撤去伪装,起身活动筋骨。


        

昨晚一夜太平,妖物并未出现。


        

李衍也不客套,直接高呼道:“道友,有劳了,还请来这边烤烤火,喝口热茶。”


        

捉妖人犹豫了一下,但还是阔步走来。


        

拔仙台海拔三千七百多米,茶水自然不可能热好,但也能增添几分暖意。


        

二人凑在篝火旁喝茶,皆沉默不语。


        

李衍看得出来,此人不擅与外人交谈,他也识趣不多问。


        

“多谢。”


        

喝茶暖了身子后,捉妖人便直接起身,犹豫了一下,还是从身上取下一物抛出,平静道:“带着这东西,或可避开妖物。”


        

李衍一把接住,对方已转身离开。


        

他哑然失笑,看向手中玩意儿。


        

这是一截小骨,侧面有爪子伸出,温润如玉,被做成护身符。


        

李衍有些诧异,鸡爪骨?


        

(本章完)



泼刀行》是作者:张老西倾才力献的一部情节荡气回肠,扣人心弦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