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电子书 > 吾父耶和华 > 第19章 要断章取义——《不要断章取义》
夜间

吾父耶和华

        

在不同的时代条件下,往往有着不同的经济状况、不同的社会需求。


        

社会是顺应着时代而不断变化的,当然很多人不承认这点。


        

他们朴素的情怀里,总是觉得有许多东西始终不变,又或者过去存在一个某某黄金时代,只要回到那个时期,一切当下的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这种想法并不特指谁,而是许多人都如此。


        

反应到宗教上来说,便存在着各种所谓的“原教旨主义”者。


        

有些“原教旨主义”是为了扳倒当下垄断释经权的权威,而还有的“原教旨主义”是“真信”了原教旨……


        

【当禁月一过,就在你们遇见多神教徒的地方杀他们,捉住他们,围困他们,埋伏他们。】


        

——《忏悔章》


        

很多时候,这段话都被拿来鼓动对抗异教徒。


        

但如果结合上下文,结合当时历史背景的话,那么得出的含义就会有所区别。


        

当时是在630年之后,穆圣已经取胜进入麦加,当时附近的大部分阿拉伯部落,已经向穆圣归顺。


        

但依旧有一些部落违背了合约,在背后与敌对势力合谋。


        

这段话的后面一句是:【但如果他们悔过,谨守拜功,完纳天课,那就放他们自由。】


        

这一章节,《忏悔章》旨在处理这些破坏和约、背信弃义的部落,并为他们设定最后期限。


        

事实上,如果真按照经书的上下文通读来说,可以找到许多的章节内容,都在强调克制。


        

【你们应当为主道而与他们战斗,那些攻击你们的人,但不要过分,因为真主不喜爱过分者。】


        

【如果敌人倾向和平,你也应倾向和平,并信托真主。】


        

但,就如:要断章取义——《不要断章取义》。


        

每一位念经的人,都要基于自己的政治立场,经济利益,让经书替自己的言行背书,从而论证自己的正确性。


        

从历史的角度来说。


        

并非是《古兰经》单方面的塑造了穆斯林,很多时候是历史上的民族,基于自己的需求,对《古兰经》做出了符合他们立场的解释。


        

而恰好,中东一带的民族,或多或少的,都需要依托放牧为生。


        

一开始是大量的阿拉伯人部族,再是大量的突厥人部族,等到后面就连蒙古人都归顺了。


        

作为游牧民族而言,他们不可能因为经书,就去放弃劫掠,因此被改变的只会是经书的本意。


        

只会是念经的阿訇,为这些他们服务的对象,做出合理的、符合经义的解释。


        

在巴伊卡尔看来,他对特拉比松的劫掠,无疑是正义的,无疑是符合经书要求的。


        

是他对不信安拉者的真实打击!


        

不论是在这个世代,亦或者后世,并非所有人,都承认基督教与伊斯兰教、二者崇拜是同一个神祇。


        

其中的理由有很多,涉及到大量的成见。


        

对于巴伊卡尔而言,他眼里的基督教,无疑就是多神教徒。


        

毕竟真主唯一、不以物配主。


        

但基督教崇拜的神祇,却至少有三个,除此之外,又还有一堆各种圣人。


        

只要杀进东正教的教堂,就能在里面翻出来各种黄金白银铸就的神像。


        

这要不是多神教,如果不是偶像崇拜,那什么是多神教,什么是偶像崇拜?


        

既然已经把对方定性了,那么剩下的就是敌我矛盾,劫掠起来也就顺理成章了。


        

这些战利品,可都是真主赐予他的礼物啊!


        

当然,巴伊卡尔也要感谢阿尔斯兰,若非是阿尔斯兰拱手相让,他也没料到特拉比松城里,居然有人打算放突厥人进城。


        

“真是蠢货,蠢货是保不住这么多财富的。”


        

回过头看了一眼那冲天的烈焰,巴伊卡尔转过身便打算满载而归。


        

但总归是有人不知死活,带着几十个私兵,拦在了路上。


        

打头的那个全身穿戴整齐盔甲,看上去有些不好惹。


        

但对方无疑是蠢货,因为这条街,虽然不算长,但却也是笔直的。


        

他们这些突厥人是骑着马的,而对方却是东倒西歪的一群连长矛都没的步兵。


        

而在其他人视角里,则又大不一样,只见约安尼斯带着一队步兵踏出残破宅邸,他身披一袭焦黑的长袍,头发被火星燎得卷曲,一双眼却还燃着愤怒。


        

显然刚刚还在帮着加布拉斯救火。


        

而后便看见他手中拿着一把剑,指向了突厥人,义愤填膺高声喝道:


        

“你们这些禽兽!你们这些从草原上爬出来的鬣狗!你们以为掠夺几间富宅、焚毁几座教堂,就能把这座城踩在马蹄下?!”


        

“你们玷污神殿、焚烧圣像、践踏孩子的尸骨,还妄想带着战利品满载而归?!”


        

“哈!我倒愿意看你们背着金银在这条笔直的街上奔逃,看你们被烈火烤熟,被天主的怒雷劈断腿脚!”


        

“来啊,来啊!我——约安尼斯·马拉克斯,特拉比松城的子孙,就站在这里,看你们这些狗如何像蛆虫般溃散!”


        

“就算只有一人站着,那也是抵抗!就算你们骑着马从我身上碾过去,我也要咒你们子孙无名、老母疯癫!”


        

“来啊!这条街笔直通天,你们冲得快,可谁知道前面是不是地狱的门!”


        

古典歌剧,便是如此,总是伴随着英雄的高声厉喝,以及丑角的原形毕露。


        

可很少会出现两者混同的情况。


        

就在约安尼斯·马拉克斯,特拉比松城的子孙,让他的名号,在这座城的上城区响彻之时。


        

巴伊卡尔挥了挥手,他听不懂对方说了什么,但既然他都如此叫嚣了,那还是成全对方吧。


        

马蹄响了。


        

在这黑夜里,约安尼斯直面骑兵踏动大地,但他对此却所料未及。


        

他从未想过会出现现在这一幕,毕竟按照原定的剧本,不该是对方在自己的厉声大喝下原地调转马头四散而逃吗!


        

街道不宽,仅能容纳三匹马冲锋。


        

可就是这迎面而来的三匹马,却让约安尼斯感觉天崩地裂。


        

约安尼斯木楞住了,他可不是那位在世的先知。



吾父耶和华》是作者:千翅万瞳倾才力献的一部情节荡气回肠,扣人心弦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