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电子书 > 家父李世民,请陛下称太子 > 第182章:东征倒计时,灾情四起
夜间

家父李世民,请陛下称太子

        

六月初二,大朝。


        

听政。


        

今天的听政环节事情比较多。


        

到了六月份的天气,变得炎热起来。


        

而对于大唐来说,许多地方也是要遭受考验。


        

首先就是旱灾了。


        

这也不是什么新鲜事,每年都要经历过,相对贞观二年的大旱饥荒,今年的旱情还算较小。


        

但小也不能不管,已经有数州之地的百姓受到了情况。


        

往年朝廷一般都是进行救济,开仓放粮,帮着渡过。


        

不过今年李承乾有了不同的看法。


        

“近些时日,晋州矿场频开,正是缺人之际,河东道紧邻关内道,可迁关内灾民前往河东挖矿,赚的钱财,也能让不少百姓活命。”


        

李世民点点头。


        

十矿所需便是十万人,乃至于十数万人,缺口本身就大。


        

让灾民多个活命的活计,是好事。


        

紧接着又有官员奏报。


        

南方大雨连绵,恐发洪水,请求征调徭役,修建河堤,以防大水。


        

北边干旱,南边大水。


        

李世民点点头,同意征调徭役之事。


        

“启禀陛下,如今南方之民,应太子之事,壮年不断前往北方求职,还请为民生考虑,暂停此事。”


        

说话的是户部主事。


        

这是在暗指太子抢人了。


        

因着太子给出的工钱高,许多年轻人心中一合计,去给太子做事,赚个工钱,比之种田还要来钱多。


        

所以在看到告示后,大量的南方年轻人,纷纷北上求工。


        

可徭役是百姓的义务跟责任,按照大唐律法,百姓是有义务参加徭役的。


        

但这批人现在跑到了太子那边,这到底是徭役还是不徭役。


        

总要给个说法。


        

如果大家都这样做,岂非百姓就有了一条逃避徭役的路子。


        

李世民微微颔首。


        

很快就下达了意见。


        

即便是太子矿场的工人,也必须服徭役。


        

南北过远,从南到北,再从北到南,往返就是数月,时间上肯定是来不及的。


        

那就只能是纳资代役,


        

所谓纳资代役制度,在唐朝本就是有的,这算是给世家们开的口子。


        

如果一些百姓如果不想亲自去服徭役,可以缴纳一定的财物,由官府雇人代替其服役。


        

其次就是瘟疫了。


        

去年,前年,或者说最近数年,瘟疫在唐朝多发。


        

而夏季更是瘟疫的高发季节。


        

今年的江南地区,已经有了瘟疫的现象发生。


        

听到出现了瘟疫,李世民有些紧张起来,立即下达诏敕,要求各地官员严防瘟疫,同时派遣医官进行救治,筹备疫病所用药石,设置隔离场所。


        

因疫病死亡之尸体,应当即进行掩埋。


        

之所以动作这么快,是因为前些疫病可是把唐朝霍霍了好几次,让李世民心里都有些阴影。


        

远一点就是七年前的贞观十年全国大疫。


        

关内道,河东道大面积发生瘟疫,这次瘟疫的流传,覆盖了大唐全国划分的十道中,两成以上的土地和人口,以至于长安都关闭了城门。


        

然后就是去年跟前年。


        

前年是泽州发生瘟疫,因紧邻长安,稍有不慎,瘟疫可能就会蔓延到长安来。


        

后来还是有所涉及长安,不过长安的建筑格局可以很有利的防止瘟疫。


        

一旦哪个坊发现瘟疫,则立即关闭坊门,禁止百姓流动。


        

这样很大程度上就能遏制瘟疫的蔓延。


        

去年是谷州,泾州,徐州,戴州,虢州几乎同时发生瘟疫,尸横遍野。


        

所以在今年听到有瘟疫的苗头,李世民当即下令安排一系列应对措施。


        

经过几次瘟疫的霍霍,大多数官员也已经有了应对的经验。


        

李承乾则下达太子教令,给疫病所在州县,运送足够多的蜂窝煤。


        

沸水防疫,其实古代早就有了方法。


        

便是把病人身上的衣物,经过沸水煮过后,再进行晾晒。


        

包括百姓饮用的水源,也是烧开冷却后再喝。


        

热水治病在唐朝也是很流行的。


        

感染瘟疫后多喝热水,百姓们心里也都清楚。


        

但烧水可不是个简单的事情,大量的热水需要大量的柴火,这可是一笔不小的费用。


        

大多数地方根本没有这个条件,日夜不断的烧煮沸水。


        

蜂窝煤的作用,在此刻就体现了出来。


        

能够高效持续的提供高温煮水,效用自然比柴火更佳。


        

李世民满意的点点头。


        

从名义上说,现在的石炭矿场,都在太子名下,而造出来的蜂窝煤现在供不应求。


        

每一块蜂窝煤都是钱。


        

太子是国之储君,而不是商人,能够不为利益所动,在乎民生,这才是正确的做法。


        

——


        

六月初八。


        

讲武堂的第一批学子结业大典。


        

现在的大唐讲武堂,实际上已经变成了太子讲武堂。


        

李世民其实早就猜到太子的想法,但也没有太过刻意的去阻止。


        

一来是这些学子官职低,都不过是旅帅之职。


        

二来学子们不识字,对于兵法理解难度太高。


        

在李世民看来,太子是想把这一批学子当成亲兵培养,那就由着他去吧。


        

三百人,能翻起什么大浪来,李世民还不至于因为这三百人而去忌惮太子。


        

结业大典这天,李世民并没有来。


        

朝廷要处理的政务太多,圣人出行一趟影响也大。


        

李靖作为副校长,自然是过来。


        

还有部分讲学老师,苏定方,程咬金,薛万彻,李道宗,其他的因为正在安排东征高丽的事务,也就没有到场。


        

李承乾身着华服,器宇轩昂地站在讲武堂的高台上。台下,三百名结业学子身姿挺拔,目光中满是崇敬与期待。


        

李承乾清了清嗓子,大声说道:“今日,乃我大唐讲武堂第一批学子结业大典。尔等历经磨砺,学有所成。从今日起,你们将肩负起保卫大唐、为君分忧之重任。”


        

学子们齐声高呼:“愿为大唐效命,为太子殿下效命!”


        

李靖嘴角抽抽,现在这批学子的心,已经上已经全部到了太子这边了。


        

其实对于这批学子,李靖还是有些心热的。


        

最开始的时候,确实没有什么好教的。


        

毕竟都不识字。


        

后来太子搞了简体字,加快了学子们识字的过程。


        

再过来,又搞了兵棋推演。


        

兵棋沙盘,简直是提高战术理解的大杀器。


        

对于一些兵法的运用,能够非常清晰直观的表达在沙盘上,这让李靖教导兵法的进度大涨。


        

事实证明,在条件充足的情况下,是很容易诞生优秀将领的。


        

李靖都看到有不少优秀的苗子。    可惜老师跟学子这层情分太低了,不算是师徒。


        

现在太子看得紧,他也干不出收徒弟的事情来。


        

不过等到下一批学子进来,想必问题就不大了。


        

现在讲武堂已经在招募第二批学子了。


        

结业大典后。


        

李承乾准备留下三十名学子,作为日后讲武堂的助教。


        

也是要把先前的操练方式,学习方式,一代代的传承下去。


        

其他的则跟随自己前往高丽进行东征。


        

至于谁留谁走,就任凭自愿了。


        

苏定方无奈上报:“殿下,所有学子皆是要求跟随前往高丽。”


        

显然,在思想教育这块,李承乾从来没有放松过。


        

身体和心理上的训练,让讲武堂的学长们在各方面,远超大唐将领水准。


        

毕竟这是系统化的训练。


        

“那就抽签吧。”


        

李承乾下达指示。


        

三百学子抽签三十名。


        

谁抽到,谁留下。


        

当抽签的结果出来后,抽到留下的学子们垂头丧气。


        

其中离战班的班长,竟然也抽到了留。


        

讲武堂有五个班,每个班有班长一名,副班长两名,采取的竞争淘汰制。


        

每十天一次考核,各项成绩均为上上者,即可竞选班长,而后是学子投票。


        

能担任班长,不仅意味着自身成绩优异,更是能得其他人的拥护。


        

这样的学子,心里想的,当然是建功立业。


        

蔡宇,便是离战班的班长。


        

抽到留后,肯定是不愿的,于是想找苏定方说情。


        

苏定方考虑到蔡宇本身的能力,于是就把这事汇报给太子。


        

李承乾于东宫召见蔡宇。


        

“臣,大唐讲武堂学子蔡宇,拜见太子殿下。”


        

李承乾问道:“为何不想留下。”


        

蔡宇道:“愿为太子殿下东征效力。”


        

李承乾道:“难道留在讲武堂,就不是为孤效力吗。”


        

蔡宇有些不知如何回答。


        

李承乾讲述道;“在孤看来,讲武堂比之东征,更为重要。”


        

“大唐不只有高丽这么一个威胁,周边各国,看似臣服,实则包藏祸心,但有机会,便会挑衅大唐。”


        

“之所以现在服服帖帖,是因为大唐足够强大。”


        

“邸报你也是看过了,现在还有大食国的威胁。”


        

“所以,源源不断的培养出优秀将领,才是大唐讲武堂所存在的目的。”


        

“东征高丽能立功,留在讲武堂同样能立功。”


        

蔡宇低头道:“臣惭愧。”


        

李承乾笑道:“没什么好惭愧的,建功立业,男儿本性。”


        

“孤原本还在想,让谁来统领留下来的学子们,更好的培养下一批学子。”


        

“正好你就出现了,天意如此。”


        

“往后讲武堂内助教,便交由你来负责了,孤相信你,不会让孤失望。”


        

“好好去准备吧。”


        

蔡宇作揖:“是,殿下。”


        

六月十二,太子离东宫。


        

前往长安城外,操练骑兵。


        

二百七十名学子,全都被编入到五千府兵中。


        

而这五千府兵,将会变成五千精锐骑兵。


        

以前都是队列训练为主,现在自然要进行骑兵训练。


        

骑兵训练首先就是马术训练。


        

有三项,分别为骑乘技巧,马匹操控,马上平衡。


        

在马背上保持平衡、控制马匹的速度和方向、适应不同地形的骑行等。


        

需要长时间与马匹相处,熟悉马的习性,通过不断练习来提高骑术水平。


        

学会使用缰绳、马鞭等工具来操控马匹。能够准确地传达指令,让马匹做出前进、停止、转弯、加速、减速等动作。


        

同时,还要训练马匹对各种声音和手势信号的反应,以便在战斗中能够迅速执行命令。


        

骑兵在马背上需要保持稳定的平衡,以便进行战斗操作。


        

训练方法包括在马背上进行站立、下蹲、转身等动作,以及在骑行过程中进行射箭、挥刀等模拟战斗动作,提高在马上的稳定性和协调性。


        

好在大唐马多,这些府兵来源也比较优质,多数是骑马过的,对于骑马并不陌生。


        

除了马术训练外,就是武器使用训练了。


        

首先就是弓箭强弩。


        

弓箭强弩是骑兵的主要远程武器。


        

骑兵们需要进行长时间的射箭训练,提高射击的准确性和速度。


        

训练包括静态射击和动态射击,静态射击是在固定位置上对目标进行射击,动态射击则是在骑行过程中对移动目标进行射击。


        

马槊是唐朝骑兵的重要长兵器。


        

槊杆通常使用韧性极好的木材,经过特殊工艺加工而成,长度可达两到四米。


        

槊锋尖锐,具有很强的穿透力,能够在高速冲锋中对敌人造成巨大的伤害。


        

马槊的制作工艺复杂,耗时较长,因此价格昂贵,只有精锐骑兵才能配备。


        

而李承乾的五千余骑兵,自然全都使用马槊。


        

除开马槊外,骑兵还需要配备横刀,横刀是唐朝骑兵的主要佩刀。


        

刀身笔直,长度在六十到八十厘米之间,刀背厚实,刀刃锋利。横刀的制作工艺精湛,采用优质钢材打造,具有很高的硬度和韧性。


        

横刀便于携带,适合在马上使用,是骑兵在近战中的利器。


        

铠甲方面,便是全员明光铠了。


        

毕竟是太子亲军,兵部那边自然会优先调用军备供给太子。


        

李承乾很清楚,当东征开始后,这五千骑兵,就是自己的绝对心腹。


        

自身安危,都在这五千精锐骑兵的保护上。


        

忠诚方面自然不用担心,他们的家眷,都在长安。


        

但如果能够如臂驱使,则能爆发出更加强大的战力。


        

所以在考虑一番后,李承乾决定亲自在军营住上一段时间。


        

也算是提前适应军旅生活了。


        

这次东征,李承乾准备把李象也带上。


        

所以连带着把李象也带到了军营里来。


        

对于这事,太子妃苏玉儿没什么意见。


        

虽然她也算比较关心李象,可终究不是亲生儿子。


        

(本章完)



家父李世民,请陛下称太子》是作者:执笔见春秋倾才力献的一部情节荡气回肠,扣人心弦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