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电子书 > 家父李世民,请陛下称太子 > 第256章:不能把百济给太子
夜间

家父李世民,请陛下称太子

        

魏王府。


        

李泰有些好奇的看着面前的扶余隆。


        

打量了一番后,将信将疑的问道:“你真是百济王太子?”


        

此前,百济商人崔祐熙,通过几番人脉关系,终于是联系到了魏王党。


        

听到是海东百济来的王太子,李泰也有了兴趣。


        

于是下令接待。


        

扶余隆就此见到了魏王。


        

面对魏王的疑问,扶余隆不敢大意。


        

这可跟见到一个商人不同,大唐魏王,嫡系皇子,要说地位的话,可比他这个王太子高太多了。


        

即便是他爹,百济大王,也要低上一等。


        

况且,这里是长安。


        

“魏王请看,这是我百济的国书,还有我的王太子印章,通关文书。”


        

“另,鸿胪寺那边,也可以为我佐证。”


        

扶余隆赶忙掏出了能够证明自己身份的东西,微微低头弯腰,恭敬的交给魏王。


        

然而魏王却没有伸手接过,这让扶余隆有些许尴尬,空中的手有些不知所措。


        

直到李泰微微点头,旁边的柴令武这才上前接过。


        

而后开始仔细检查起来。


        

不多时,柴令武开口道:“魏王,确实是百济国的印信。”


        

其实这个检查流程没有多大必要,李泰也不觉得有人敢欺骗到自己头上。


        

之所以如此做,不过是为了给扶余隆几分压迫。


        

李泰缓缓开口道:“所以,你想见本王,是有什么事情吗。”


        

扶余隆赔笑道:“此番前来长安,家父特地交代,百济小国,愿意向大唐皇帝陛下臣服。”


        

李泰眉头一挑,顿时来了兴趣:“你要投降?”


        

随后又问道:“有何条件?”


        

扶余隆连忙摆手:“小国归降于天朝,哪敢有任何条件,一切皆按照魏王的意思来。”


        

当魏王问起条件的时候,扶余隆是有些心动的。


        

脑海里也想过,是不是可以提上一两条的。


        

但想起父亲的叮嘱,还是忍了下来。


        

只要大唐皇帝不让大唐太子去掌管百济,对于百济来说,其他事情,都算不得什么。


        

大唐太子,那是真的会把他们根基都给断掉啊。


        

李泰微微颔首,脸上浮现出一抹满意的神色,悠然靠向椅背,手指有节奏地轻敲着扶手,似在思索。


        

片刻后,才又开口:“既如此,你百济有这番心意,本王定会在父皇面前为你们美言。只是,空口白牙可不行,这归降的诚意,还得有些实打实的东西来证明。”


        

海东的情况,李泰又怎么不清楚。


        

太子如今已经夺取高丽新罗,新罗之地,名义上虽未并入大唐,然通过消息也能知晓,现在已经被太子所掌控了。


        

新罗朝廷跟地方官员,现在可是被大唐赶过去的学子,一批批的换下来。


        

这些事,最近在长安可是最为热闹。


        

谁都知道,高丽新罗都没能扛住太子,区区百济,又有什么能耐能在太子的攻势下守住。


        

真有这本领,百济早就一统辽东了。


        

这次百济王太子过来,很显然就是因为太子的关系。


        

李泰心里,已经有了大概的想法。


        

不过这对他来说,是好事。


        

只要是能给太子添堵的,都是好事。


        

扶余隆忙不迭点头,额上已沁出细密汗珠,在魏王这看似随意却暗藏威压的气场下压力倍增:“魏王明鉴,我百济愿岁岁上贡,第一批贡礼已在来长安的路上,皆是我百济的珍宝、特产,还有挑选出的能歌善舞的伶人,不日便会呈上,望能博陛下与殿下欢心。”


        

扶余隆很清楚,不管魏王这边是怎么想的,对于他来说,都没有任何转圜的余地。


        

如果魏王不帮他,百济这边再多的计算,都是空谈。


        

或许大唐皇帝也不想让太子势大,可太子是大唐皇帝的嫡长子,谁又能知道大唐皇帝是怎么想的呢。


        

如果真是丝毫不顾及,也不会说鸿胪寺的上报,已经几天都没消息了。


        

也许大唐皇帝那边,根本没太当回事。


        

扶余隆来之前,父亲就跟他说过,这次来肯定会有诸多困难。


        

大唐太子跟魏王有矛盾,大唐皇帝也忌惮,然而话又说回来,大唐太子如果一统整个辽东地区,对于大唐来说,亦算是巨大的功绩。


        

这里头怎么去说,完全就是看人了。


        

李泰闻言,轻笑一生:“还算懂事。”


        

钱财什么的,他不在乎。


        

在乎的,是百济的态度。


        

更在乎的,是不让太子一统辽东。


        

——


        

数日后。


        

长安,皇宫大内。


        

君臣议事。


        

聊了下关于西域的事情后,房玄龄淡淡的看了一眼褚遂良、


        

褚遂良随即拿出一份文书。


        

“陛下,这是百济送来的,向我大唐的投降书。”


        

如今的褚遂良,很大程度上,已经站在了五姓七望这边,严格来也不算魏王党。


        

这里面的局势很复杂,褚遂良本身算是太子党人,但他同样也是世家人。


        

不想魏王赢,却也不希望五姓七望输得太惨。


        

这样的心态,其实很多大臣都是如此,他们更希望现在稳定的社会环境,这对于他们现在,包括后世的子嗣,都是安稳有序的。


        

太子太能搞事了,尤其是打击高丽贵族,新罗贵族这块,让他们感觉到不安稳。


        

当年,陈胜起义,喊出那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然后自汉朝金刀之谶后,似乎整个天下的流转,却一直都是王侯将相都有种乎。


        

中原王朝多次变革,却始终在世家的圈子里流传。


        

没人希望最底层的泥腿子爬上来。


        

可太子却这么干了。


        

若只是少部分,也就罢了,毕竟那只是少数。


        

然而太子的行为,却让他们意识到,在太子的眼里,没有皇帝与世家共治天下的想法。


        

太子要的,是真正意义上的大权在握。


        

褚遂良不能接受,太多世家之人,也不能接受。


        

所以现在的褚遂良,细致点说,他不是反对太子登基,而是反对太子对权力的变革。


        

如果太子愿意放弃新政,放弃那些不该有的想法,那么他还是坚定的嫡长子继承制的维护者,亦是太子党人。


        

李世民看了眼褚遂良手上的文书,抬抬手,让张阿难接过,送在案几上。


        

文书上,写明了百济愿意臣服大唐,成为大唐属国。


        

且是没有任何条件的投降。


        

只请求大唐皇帝陛下的许可。


        

短暂的沉默过后,李世民扫了一眼殿内的众人。


        

长孙无忌,房玄龄,褚遂良,魏征,李靖。


        

常规来说,李靖不算君臣议事的常客,只是最近西域作战打焉耆,经常会有军事上的事情,所以李靖也会在。


        

“诸卿如何看?”


        

李世民没有多说什么,只是询问几个大臣们的意见。


        

百济王太子扶余隆来到长安,时常关注辽东局势的李世民,又怎么不知晓。


        

鸿胪寺的官员上报,李世民非是没空,而是置之不理。


        

用脚指头都能猜到,百济国不对太子投降,反而是千里迢迢,让百济王太子来到长安请降,这里头的猫腻太直接了,算是阳谋。


        

然而李世民却不想因此跟太子之间矛盾升级。


        

新政的实施,很大程度上,是李世民对太子的认可。


        

大唐需要优秀的继承人,李承乾虽说有些大逆不道,可本身却让李世民觉得,也非是不可原谅。


        

只是碍于局势跟各方面的因素,也不可能说拉下老脸来。


        

因此让太子顺利兼并辽东,对于大唐,对于李世民,都是有利的。


        

那些贵族的消亡,也能够更加方面大唐对整个辽东半岛的顺利统治。


        

长孙无忌率先出列,微微躬身道:“陛下,百济此举,看似诚心归降,可内里藏的心思昭然若揭。他们绕过太子,直奔长安,无非是想在朝堂上寻得几分庇护,不愿被太子新政的锋芒波及。”


        

“但臣以为,辽东之地,太子既已着手经营,成效渐显,此时若贸然插手,恐让太子心生间隙,于大局不利。再者,百济既表臣服,那便是我大唐囊中之物,不妨先准了,后续再徐徐图之,也好让太子能安心将辽东诸事料理干净。”


        

长孙无忌这些话,说了又等于没说,看似要接受百济投降,却又把决定权丢给太子。


        

话里话外,摆明了还是站在太子阵营。


        

之所以这样,也是长孙无忌看明白了,如今太子势大,陛下又舍不得,恐怕这皇位的继承人,最后还是要落在太子手里,他也懒得当墙头草了。


        

前些日子,长孙无忌跟长孙冲父子交谈,说起了关于晋王的事情。


        

也是那次谈话,让长孙无忌明白,只要不是魏王上位,不管是太子还是晋王,他都能稳坐钓鱼台,如何也波及不到他。


        

恐怕就世家这门子事,最受打击的是五姓七望,长孙家族作为皇亲国戚,怎么也差不到哪里去。


        

魏征捻须点头,接口说道:“长孙公所言极是。”


        

“陛下,当下西域军事正酣,李靖将军在此间费了不少心力,若此时因百济之事再生波折,难免分散精力。”


        

“况且太子整治辽东,本就是为大唐的长久基业考量,打击当地贵族,为的是政令畅通。”


        

“百济既愿无条件投降,不妨大方接纳,再下一道旨意,令太子兼管百济事宜,一来全了百济的面子,二来也让太子的权威得以稳固,于公于私,都是良策。”


        

魏征的话,让李世民微微皱眉。


        

大家都明白百济的想法,而魏征这般提议,从某种程度上,就是逼迫陛下,站在太子那边去。


        

如果接纳百济投降,又交给太子,无疑是在对外传递一个信号,陛下选择了太子。


        

这样的消息传开,对于五姓七望,魏王党的打击,可就是无与伦比的。


        

褚遂良看情况不对,连忙拱手作揖道:“陛下,此事还需斟酌。虽说百济主动来降是好事,可太子在辽东行事,手段未免过于激进。”


        

“世家大族在各地盘根错节,辽东亦不例外,太子如此大动干戈,已引得诸多不满。如今西域战事又岂,周边各国心思各异,太子之强势,会让太多人害怕担忧。”


        

“不如另派能臣暂管百济,由朝廷直接负责,待局势平稳,再做长远谋划,也可借此安抚一下各方人心。”


        

让朝廷接管百济,从很大程度上,就是阻止太子兼并百济实行新政。


        

假若太子强行攻打百济,这就跟作乱没有多大区别了,失去了名义。


        

很显然,所谓朝廷接管,其实就是把百济这块地方,交给魏王。


        

以此让太子跟魏王再行争夺之事。


        

李世民依旧是沉默。


        

从权力的平衡上来说,褚遂良的提议,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如果是以前,李世民就会这么做了。


        

可现在,他不得不考虑一个事情,百济投降大唐后,太子真的就会放弃兼并百济吗。


        

倘若太子出兵攻打,他这边要如何去做?


        

届时,恐怕他跟太子之间的矛盾,将会变得更为尖锐。


        

实际上来说,百济不管是在太子手里还是大唐手里,根本区别也不是很大。


        

最终,李世民的目光,落在李靖头上。


        

这让李靖感觉头皮发麻。


        

他家的嫡长子,可是在太子麾下做事呢。


        

这让他怎么说?


        

站太子?


        

不,他只能站陛下。


        

“陛下,臣只懂军事,百济的事,臣没头绪。”


        

李靖干脆利落的把自己撇开,管大家怎么说,反正就是不表态。


        

闻言,李世民也没难为李靖,看向房玄龄。


        

几个大臣,也只有房玄龄一直没开口。


        

房玄龄心下思索一番后,不疾不徐道:“陛下,老臣以为,国之大事,应以稳固边疆、安抚百姓为重。百济来降,是增我大唐威名的契机,断不可因内部权衡而寒了外邦之心。”


        

“至于太子作为,老臣也略有耳闻,其初心乃是富国强民,只是行事稍显莽撞。陛下不妨趁此机会,下旨褒扬太子功绩,再私下劝诫一二,让他行事更添几分圆融。”


        

“至于百济,可先令鸿胪寺拟定细则,约束其内政外交,待太子在辽东诸事有个结果,再做统筹安排不迟。”


        

房玄龄打了一手太极,他也不能太过于表态。


        

从根本上说,还是不想让太子兼并百济,可这些话,却不能从他口里说出来。


        

其实谁都知道,不可能说这文书一来,陛下就会定下,肯定还要过一段时间才行。


        

这里面,最终还有各方博弈,各显神通。


        

看似几个大臣,是太子那边占了优势,可在朝廷上,支持直管百济的声音,自然会更大。


        

房玄龄这番话,就是想把百济的事,最终放在朝会上去解决。


        

李世民听着诸位大臣各抒己见,心中已有了计较,只是面上依旧不露声色,只淡淡道:“诸卿所言,朕都记下了,此事容后再议,先退下吧。”


        

众人领命,鱼贯而出,唯有李世民还坐在御案之后,眼神幽深,不知在思量什么。


        

ps:补更没补上,先欠一两天。



家父李世民,请陛下称太子》是作者:执笔见春秋倾才力献的一部情节荡气回肠,扣人心弦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