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电子书 > 带着铁路到大明 > 第102章 活字印刷,工资翻倍【求订阅】
夜间

带着铁路到大明

        

刘宽骑马走过去。


        

发现院门一侧挂了个很简陋的木牌,上书:三才印刷坊。


        

约莫是听到了外面的动静,一个身着短打、须发花白的老者走了出来。


        

瞧见刘宽一身官袍,立马跪拜:“拜见大老爷。”


        

刘宽连忙翻身下马,将老者扶起,道:“老伯不必行如此大礼——本官刘宽,便是这印刷坊的东主。”


        

老者刚起来又作揖,“原来是东主老爷,草民林阿九,是这坊中匠头。不知老爷要来,有失远迎,还请恕罪。”


        

林阿九?


        

该不会被族人称作九叔吧?


        

刘宽心中嘀咕了句,下意识重新瞅了瞅林阿九的眉毛,见他并非一字眉,便收起了奇怪的念头,道:“咱们到里面说话吧。”


        

“东主老爷请。”


        

进去后,刘宽发现这个院子并不算大,只分了前后两进。


        

前面院子有一半搭了棚子,下面摆好几排木搁架,其中一排上有些印刷好的纸张正在阴干。


        

两个青年男子则从主屋走出来,好奇又紧张地看来。


        

林阿九瞪了两人一眼,道:“这是东主刘大老爷,还不快来拜见?”


        

两名青年立马过来跪拜,“拜见东主大老爷!”


        

刘宽道:“起来吧——我这人不喜欢别人动不动行大礼,以后见我就不必跪拜了,行揖礼即可。”


        

因不知刘宽说的是场面话还真话,林阿九有点不知所措。


        

刘来福道:“别想太多,按老爷说的来便是。”


        

“草民记住了。”


        

刘宽没急着参观,准备先了解坊里的匠人情况。


        

“林老伯,这坊中有几位匠人?各有什么职司?”


        

林阿九道,“回东主老爷,就三个匠人,草民与两个儿子皆为刻工,兼任文字检校之事。”


        

“此外,草民老妻作为工余,平日里负责做饭和洒扫一类的杂活儿。”


        

心虚地说完,林阿九便有些忐忑不安。


        

他家世代在江南以印刷为业,据他父亲说,在赵宋时曾有自家的印刷坊,日子过得还不错。


        

可到了前元,他家先是沦为官匠,后又被分给权贵成为投下匠——实际就是从前元朝廷的匠奴变成了权贵的匠奴。


        

为何说是匠奴?


        

因为前元匠户毫无人身自由,婚姻都得由官吏或权贵做主。纵一身好手艺,也只能获得些衣食,不可能干私活赚钱。


        

因此,当朱皇帝到了江南,杀了诸多蒙古权贵,林阿九跟其他工匠一般都很高兴。


        

后来朱皇帝也将他们编为匠户。


        

林阿九最初很紧张,担心又沦为奴隶,甚至曾想贿赂管事官吏变为民户。


        

但后来了解到,大明匠户与前元并不相同,只需每月腾出十天到官坊服役,其余时间便可做私事赚工钱养家。


        

既然在大明做匠户能自己赚钱,林阿九便想用祖传手艺养活家人,乃至买下一个印刷坊,恢复祖业。


        

然而十几年过去,他虽娶妻生子,却距离恢复祖业的目标依旧遥远——前元文事本就荒废,经历元末战乱后就更加荒废了。


        

大明初建百废待兴,如木匠、砖瓦匠等活计几乎做不完,印刷匠人的活计虽也多了些,可跟其他匠人相比就不值一提了。


        

他原本在官办的大印刷坊做事,每日印刷任务几乎都来自官府,如此情况,他只能赚个一家人的口粮和些许补贴。


        

后来得罪管事小吏,便被调到了这处小印刷坊来。


        

官府派的活计极少,只偶尔有文人过来印几本儒学经典、僧道来印些佛经道书而已。


        

没活儿干,官府便只发一家人的口粮,没有补贴,别说积攒钱财了,连过年给妻儿扯身衣服的钱都没着落。


        

多数工匠都因大明建立日子好过很多,他家却只是勉强度日,反倒让他比前元时更觉憋闷了——那时大伙儿日子虽都不好过,却没这般大的差距。


        

当然,若让他过回前元时的日子,他是决计不肯的。


        

只是不甘心就这么潦倒度日。


        

他原以为当时景况已经够差,谁知数月前突闻“噩耗”——这座三才印刷坊被朱皇帝赏给了大臣。


        

当被管事告知此事后,林阿九心里拔凉,暗想:这岂不是成了前元时的投下匠?


        

大明虽没匠奴一说,可这作坊成了人家的,东主若不用他,他一家人衣食怕是都没了着落。


        

至于说回大印刷坊,他得罪了人,如何回得去?


        

即便东主不赶他走,可若为人吝啬,给的口粮还不如官府,他一家子也是要挨饿受冻的。


        

就在林阿九惶恐之际,刘来福带着东家的意思来了。


        

不仅留下了他一家人,更按官办大印刷坊的标准给予口粮、补贴,终是让他放下心来。


        

日子安稳了些,林阿九心思便活泛起来,想着在东家面前表现一番,好提升些待遇。


        

谁知东家一直不来,让他苦等两个多月。


        

如今东家总算来了,人看着也和善,可第一个问题就让他心虚。


        

他在大印刷坊干过,自是知道三才印刷坊小得可怜,生怕刘宽因此生气,迁怒他家。


        

他答完话小心地看了眼,见刘宽只是皱眉,并未动怒,这才稍松口气。


        

刘宽问:“听林老伯意思,坊里只能做雕版印刷,做不了活字印刷?”


        

林阿九生怕刘宽不满,便道:“若坊中能添置木活字、转轮排字盘,便也能做活字印刷。”


        

他又担心刘宽外行,接着道:“有木活字虽能省材料、省工时,但印刷之物远不如雕版,故而只有官办大印刷坊才会用。”


        

略微犹豫后,又有一咬牙道:“东家,作坊如今最大的问题其实是没什么人来印刷,入不敷出。”


        

听林阿九为作坊盈利考量,刘宽略微意外,但他当初向老朱讨要印刷坊可不是为了赚钱,至少没准备前期就赚钱。


        

他问:“林老伯可听说过铜活字及铅活字?”


        

这回轮到林阿九惊讶了,完全猜不到刘宽的想法,只能老实答道:“草民曾听闻有胶泥活字、淘活字,据说还不如木活字好用,至于铜活字、铅活字,却未曾听说过。”


        

听此,刘宽沉吟起来。


        

他要出版刊物,一直用雕版并不划算。


        

更别说,他还希望能将报刊引入到大明,那时对印刷技术要求必然更高。


        

木活字、淘活字之类的根本无法胜任,必须搞出铜活字、铅活字技术才行。


        

但他电脑中并没有这方面材料,所知也极少,只能靠大明工匠在前人基础上去钻研、试验。


        

这必然会花费很多钱财,耗时也不短。


        

他家如今虽有些钱财,却也不能消耗在这上面。


        

‘还是得找老朱、小朱,毕竟活字印刷术提高了,受益的是整个大明,是朱明皇室——他家还有国库该出这个钱。’


        

想到这里,刘宽决定先用雕版印刷将就两年——只要刊物发行间隔长一点,雕版也是行的。


        

回过神,刘宽便道:“带我到你们工作的地方看看吧。”


        

见刘宽问了嘴活字印刷之事便没了下文,林阿九越发忐忑起来,却也不敢多问,前头引路,带刘宽在前院、后院都看了看。


        

前院主屋是印刷房,左右两厢都是存放雕版与木材的地方。


        

后院房屋要简陋不少,却是林阿九一家四口生活之处。


        

看完后,刘宽问:“你们平日在哪里刻雕版?”


        

“回东家老爷,基本都在院里。”


        

听了这回答,刘宽意识到他的问题很傻。


        

此时不是后世,没电灯不说,油灯、蜡烛都费钱,除非需要赶工,刻工一般都不会在夜里干活儿。


        

所以在院子里借天光雕刻才是常态。


        

略微沉吟之后,刘宽道:“我将要用这印刷坊长期刊印一类书籍,如今坊中仅你们父子三人肯定是不够用的。”


        

“稍后我会让人送来一笔钱,林老伯便暂代印刷坊管事,拿这笔钱将印刷坊修缮一番,再招募两三位刻工。”


        

“再多备一些雕版木材,印刷所需的纸张、油墨等材料,为刊印之事做好准备。”


        

林阿九先点了点头,随即问:“不知东主要印刷何等品质的书籍?”


        

刘宽从随行的阿荣那里拿来了一本书递给林阿九,笑道:“便按这册《山海经》来吧。”


        

这册《山海经》是刘宽从书铺花了几贯宝钞买的,不仅文字清晰还配了图,排版颇为精美。


        

那书铺虽还有印刷更精美的书籍,却并非刘宽所需——在印刷术没突破的情况下,印刷越是精美,刊物成本便越高,并不利于刊物发行。


        

他选这册《山海经》作为样本,便是要在刊物印刷品质与价格之间折个中。


        

林阿九翻了翻书,便收起来,略微犹豫了下,道:“东主老爷,三才印刷坊太小,招人怕是不容易。”


        

刘宽听了一笑,“这还不简单,其他印刷坊工钱多少,咱们翻倍就是了——嗯,你们的工钱也是如此。”


        

昨晚刘宽通过刘来福的账目,了解过林阿九三人先前的“工资”。


        

每月固定发给口粮一人半石,若来了非官府指派的活计,每日每人再补贴一升米粮及油、盐、醋、布等生活物资少许。


        

这个“工资”在刘宽看来是真的低。


        

他索性就翻个倍,既能吸引新刻工加入,还能提升印刷工匠的整体待遇,促进行业发展。


        

刘宽说完,只见林阿九一愣,呆呆问:“您没骗我吧?”


        

刘来福轻喝道:“老林头,你说的什么话,老爷乃是当朝驸马、五品命官,岂会骗你?”


        

“是草民说错了话。”林阿九惊醒后先忙不迭认错,随即拉着两个儿子一起给刘宽跪下,叩拜道:“多谢东家老爷恩德!”


        

刘宽连忙将三人扶起,佯作不悦道:“不是说了吗,我不喜别人行跪拜大礼。你若感激,就用心把事做好。”


        

林阿九忙道:“草民一定尽心尽力,把事情办得好好的。”


        

刘宽点点头,不再多说,带着随从们离开了。


        

林家父子在院门口看着刘宽等人远去不见,才回过神来。


        

老大林文升喜道:“爹,咱家总算碰着贵人了!”


        

“是啊。”林阿九也是一脸的感慨和喜悦,随即换上严肃脸嘱咐,“咱们得抓牢机会,不能令老爷失望,明白吗?”


        

“明白!”


        

···


        

在印刷坊做了一番布置后,刘宽日常之事又多了一件,那便是编写刊物。


        

这份刊物的名字他早确定了,就叫《自然科学》。


        

当然,在编写刊物的同时,他也没忘记进行备课。反正都是关乎自然科学的,倒也不费事儿。


        

仿佛是一晃眼,两天便过去了。


        

这日上午,刘宽在科技司跟苏铨说了声,便带着教材前往皇宫。


        

这章写了几乎一晚上,只能两更了。


        

晚安~



带着铁路到大明》是作者:灵灵吼倾才力献的一部情节荡气回肠,扣人心弦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