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荡1979!
魏明知道,吴玉如和吴作人、吴祖缃并称茂林三吴。
一个小村镇诞生了三位吴姓艺术大家,确实罕见,其中吴祖缃是文学,吴作人是美术,吴玉如则是书法。
至于他的书法水平有多高,擅长哪种字体,魏明却是不太清楚的。
于是吴作人好好科普了一下这位年长他十岁的老乡。
“吴玉如他自幼随父亲学习书法,以王羲之、王献之为根基,深入临摹《兰亭序》《圣教序》,书风端丽秀劲、空灵飘逸,楷、行、草、隶无一不擅,小楷尤称绝品。”
吴作人又道:“启功的书法造诣当然也不俗,但对魏晋风骨的感悟可能不如玉如先生,而且启功对玉如先生也非常推崇,誉其三百年来无此大手笔。”
一听吴玉如先生这经历,好像还真的更合适一些。
其实一个女主角的书法镜头不会太多,甚至用镜头语言也能轻易糊弄过去,但龚樰毕竟有书画的底子,不想糊弄,能找到最合适的当然还是选最合适的。
前世她为了演《秋瑾》就曾苦练剑法和书法。
魏明又问:“那吴玉如先生家住哪里啊?”
“虽然玉如先生和我一样祖籍茂林,但生于南京,久居天津。”
“天津啊~”魏明顿时打了退堂鼓,自己和雪姐相处的时间本就不多了,还要跑天津,未婚男女,住也是一个问题。
吴作人笑道:“虽然他建国后就一直住在天津,不过最近却住在他大儿子家里,他大儿子在燕京,而且你八成也认识。”
“啊?我认识?”
~
下午,魏明回到图书馆的库本室,放下自己的包后就来到了隔壁的古籍库。
在这里的基本都是些头发花白的老学究,除了图书馆的人外,以中文系和历史系的人居多。
吴小如教授既是中文系的,同时也在历史系授课,对文学史、古文献学、俗文学、戏曲学都有很深造诣。
不过因为他教授的课程“中国戏曲史”“中国诗歌史”不是魏明感兴趣的,所以他和金开诚教授算是为数不多魏明没怎么光顾过的中文系教授。
但因为吴小如教授是古籍库和库本室的常客,所以魏明跟他经常打照面,偶尔也会聊起文学史上的趣事。
魏明是万万没想到,他竟然是吴玉如先生的长子,谁家父子这么取名的呀?大仲马小仲马咩?
后来他想明白了,这两个名字其实都不是本名,吴小如教授给自己取这个名字大概是出于对父亲的崇拜吧。
“吴教授,我这次从德国回来带了一些德国香肠,给您拿了两条,你尝尝啊。”魏明买了太多太多,送礼送了两天都没送完。
“魏老师客气了,”正在看书的吴小如一愣,然后推辞道,“不过无功不受禄。”
魏明:“实际上我是有事相求。”
吴小如道:“那可以收,不过先说事,看我能不能办到。”
吴教授学术成就很高,这种能沉下心搞学术的人都严谨,绝对不能先收礼再办事。
魏明把自龚樰的事说了一下,虽然老魏那边也表示他跟启功也认识,不过估计也就是泛泛之交,而自己跟吴教授却是同事,所以还是选择了吴玉如。
“我父亲现在年事已高,都八十多的人了,愿不愿意教人还不一定,我回去问问吧。”吴教授想着等自己得了准信儿再通知他。
“也行,这香肠您拿着,出了这个门就得让图书馆那群同事瓜分了,我留不住的。”魏明塞给吴教授赶紧就跑了。
晚上魏明就留在华侨公寓等吴小如的电话。
约定明天下午五点在吴小如家见面,他家住北大中关村小区,也不远。
魏明噔噔噔又出了门,许淑芬跟老魏嘀嘀咕咕:“估计是帮小雪的忙。”
老魏则感慨:年轻真好啊~
~
次日下午,魏明带着龚樰在某栋居民楼下见到了吴小如教授,吴教授看到龚樰着实有些意外,这可是当下最红的电影明星,他和夫人也被那部片子骗了好些眼泪。
他和龚樰认识了一下,三人上楼。
吴玉如先生今年已经八十有三,魏明不知道先生具体的生卒日期,不过他这个人看着虽然苍老,但不病态。
老人喜欢笑,可能是在哏儿都生活太久导致的,说话还有点相声味儿。
“昨儿吃了你们的香肠,确实美味,所以忙肯定要帮,能为了拍电影学习书法,这种态度就很好,不过我想先问问电影的背景和角色的身份。”玉如先生这是要针对性地施教啊。
龚樰当即把《笔中情》的人物和故事简单讲了一下。
“赵旭之?”听到男主角的名字吴玉如笑了笑,“莫非是取自赵孟頫、张旭和王羲之?”
龚樰对剧本也有研究:“编剧应该是这个意图,不过男主角的经历主要还是取自王羲之,比如竹扇题字,东床快婿,还有喜欢大鹅这些。”
“那你扮演的角色也就是郗璿了,女中仙笔,确实要写的一手好字这个角色才能立得住。”
王羲之的妻子郗璿也是家学渊源的书法大家,传闻她的书法水平和家族中的男子相当,有“女中仙笔”之称。
龚樰恭敬道:“正是。”
吴玉如道:“你先写几个字看看基础,不会没基础吧?”
魏明忙道:“龚樰同志的父亲是一名画师。”
吴玉如稍微放心了一些,书画不分家,起码是经常接触笔墨的,如果连毛笔字都不会用,他宁愿再买两根肠补给人家。
魏明当即就要从书包里把文房四宝拿出来,他自己带了家伙事儿的。
不过吴小如打开一个房间,那里有书桌和笔墨纸砚,让龚樰在这里写即可。
毕竟是大书法家的儿子,他也好这个,书房里挂着好些父子俩的作品,只不过两父子都不以“书法家”自称,写字,就图个喜欢。
这点魏明也是如此,不指望成什么家,写写字自己赏心悦目,心情好就行。
被两位大师盯着,龚樰稍微有些紧张,但实力还是发挥出来了,写了“笔中情”三个小楷字。
写完后她乖巧站到一旁,目光恰好看到旁边一幅字,也是小楷,水平云泥之别,差着好几层境界。
吴玉如先生倒是并没有说什么重话,他上上下下打量着龚樰的笔锋,问:“能学多久?”
本来龚樰是想着一周后就回魔都,跟着剧组成员一起学习书法、礼仪这些东西。
不过能遇到这样的大家名师,机会难得,她咬咬牙:“差不多下个月这个时候电影要开机,那时候我就必须要去魔都了。”
“一个月,每天过来学一小时,回家练四五个小时,应该来得及。”
龚樰道:“开机之后可能还需要一两个月才会拍书法部分。”
她跟导演讨论过,等开机之后剧组仍会继续找老师教书法,先拍其他戏份,书法部分最后再拍,给几位主要演员充足的学习和提升时间。
吴玉如笑道:“那来二十天即可,每天练三四个小时。”
之后他又让儿子找几个贴出来。
魏明忙跟上吴小如,小声问:“吴教授,我能不能跟着一起学啊。”
“可以啊。”
魏明又道:“那我是不是要准备一些束脩啊。”
听吴作人讲,吴玉如先生不怎么卖字,日子过的还挺清苦的。
吴小如摆摆手:“不必不必,我父亲并不缺吃短喝,退休工资好几十,有时候还能得到一些润笔,足矣。”
魏明想说我刚赚了一百多万,可又有炫耀之嫌,见吴家这么多字帖,想必玉如先生也好这个,以后倒是可以寻摸寻摸这些东西送给老人家。
过了一会儿吴小如夫人也买菜回来了,见到魏明和龚樰那叫一个激动,硬是要留他们在家里吃饭。
这就是个几十平的两居室,格局跟平安叔家差不多,加上魏明两人,显得拥挤而热闹。
老太太很爱看电影,现在特别迷南龚雪北朱琳,不住地打听龚樰新片的情况。
她还问呢:“龚樰同志,你跟朱霖同志熟吗,前段时间《喜盈门》我也看了好几遍。”
龚樰有些脸红,她撇了小魏一眼:“熟,我们是很好的朋友,昨天我还去她家里拜访了呢。”
“我就说嘛,漂亮的人都爱跟漂亮的人玩。”老太太很热情,拉着龚樰说个不停,都忘了做饭,龚樰也跟她分享了朱霖最近的拍戏动态。
于是魏明默默去厨房,熟练地系上围裙。
“哎呀,小魏老师你住手,放着我来,你们两个抓紧学习,争取给我们贡献更多好电影。”
学完书法吃了饭,魏明和龚樰回了北池子四合院,很多笔墨纸砚都放在这边了,今晚在这边住一宿,明天运一些去团结湖,然后还要去琉璃厂买点宣纸。
每天几小时的练习,这玩意儿消耗量肯定不小,以前魏明每天顶多也就写半个小时。
龚樰先是练了一会儿字,觉得手腕发酸了,这才坐下写信。
“我给剧组写封信,说一下这边的情况,请求晚些去魔都。”
去了魔都也是跟上影厂找的老师学习,现阶段上影厂不可能找得到比吴玉如更权威的魏晋书法老师。
要不是老先生年岁太大,魏明都想建议上影厂把他请到魔都授课了。
除了龚樰,两个男主角白龙马和唐僧也都有大量写书法的戏份。
魏明从后面搂住雪姐:“万一开拍的时候你书法练的比男主角还强可就尴尬了。”
龚樰一开始还没反应过来,后来明白了:“你别这么说,人家肯定也在努力练习,再不济还可以切特写镜头,用手替。”
接下来几天魏明和龚樰每天下午去吴小如教授家上课,魏明平时还要上班,日常练习的时间倒是不多,但也觉得非常受用。
到了第五天,魏明让龚樰自己去学习,并帮自己请个假。
因为云云要生了!
这天魏明一家,梅文化一家齐聚妇产科,魏明是叫上小红一起来的,他们到的时候大家都到了,梅文化在外面急的团团转,这都推进去好几个小时了。
过了一会儿就连彪子都闻讯赶来了,梅文化赶紧问他这个过来人。
“燕子当时生了多久啊?”
“进去没半小时就出来了,医生还说我闺女个子大,要不然更快。”
魏明赶紧咳嗽。
小梅听了就觉有些眩晕,云云都进去两个多钟头了。
还是梅文化大嫂说话好使:“虽然我没生过,但我在我们医院见多了,推进去四五个小时都没生出来的都不稀奇。”
魏明也道:“对,燕子是习武之人,体质特殊,生孩子头一个月还能上蹿下跳呢,咱不跟她比。”
随后他又问许淑芬:“给大舅他们打电话了吗?”
“没呢,急匆匆的早忘了。”
魏明:“那我去邮电局打个长途说一声,让大舅、大姨他们如果可以就都来看看。”
“明哥你等一下,我儿子的名字呢。”小梅拉住魏明,还真的准备了一个鼓鼓的红包,起码得好几百。
魏明当即也拿出一个红包:“里面有名字,孩子生了再拆。”
“好,好。”
大概过了一个多钟头,魏明回来了,产房外面已经没人了,这是生啦?
好不容易找到了病房,彪子小红他们几个在外面呢。
看见魏明回来了,梅文化大嫂忙道:“舅舅来了,快让舅舅看看咱家梅长苏。”
魏明进去后瞅了瞅文文静静的小梅长苏,但不敢抱,小孩子太软了,彪子家小凤凰他也是等满月后才敢抱的。
梅大哥,梅大嫂还有梅妈妈对魏明起得这个名字都非常满意,魏明的铁杆书迷梅大嫂表示:“侄子的名字这么好听,将来我儿子可该怎么办啊?”
魏明笑道:“嫂子,我都提前帮你想好了。”
梅大嫂惊喜不已:“叫啥?”
魏明:“梅长苏的弟弟,叫梅长海怎么样。”
梅大嫂想了一下:“所以苏是江苏的苏,海是魔都的海?好名字啊!”
魏明摇摇头:“想象力再放飞一下。”
梅文化大哥梅胜利想了一下:“莫非是苏联的苏,中南……那个海!”
见魏明微笑点头,两口子更喜欢这个名字了,恨不得现在就造个人出来把“梅长海”安他头上。
只有梅和平(梅爸爸)嘀嘀咕咕,“长海儿,怎么听着这么像我们老家的二傻子啊~”
而且他对“梅长苏”这个名字也不太满意,觉得有一股子小资味儿,不符合他们军人世家的硬派作风。
其实他也想了好几个,“梅军舰”“梅东风”还有“梅原子”,多霸气啊。
可惜势单力孤,就连两个儿子都站在自己对立面,只能听这个青年文豪的。
母子需要休息,暂时留下婆婆妈妈照顾,小梅也跟着出来了。
然后魏明递给他一个红包。
“大哥你这是干啥?”
魏明:“我还能真靠起名赚钱啊,小外甥出生了我这个当舅的肯定要表示表示的。”
“哎呀,这多不好意思啊。”小梅接过之后看了一下,惊喜不已,竟然是一沓美钞,一张一百,起码上千了!
这么多外汇他都拿不出来,这笔钱足够去友谊商店给云云买很多高档补品了。
“大哥,你这~”梅文化非常不好意思,“我之前给你的红包你给我吧,我再给你包个大的。”
魏明摆摆手,另一只手掏出那个红包:“还得多大啊,这厚度应该不到一百张,我猜是八百八十八对吧。”
然而当他打开红包,看到里面整整齐齐的一分钱时,魏明:“靠,八块八毛八啊!这一分钱现在都停发了吧~”
“什么,八块八毛八!”彪子在一旁煽风点火道,“你起码塞点毛票啊,小梅你可太不当人了,哪找这么好的大舅哥啊!”
“哥,亲哥,我就是开个小玩笑,我错了。”小梅赶紧诚恳认错。
魏明其实都已经原谅他了,不过彪子不依不饶:“认错有用的话还要公安干什么,小梅你简直太过分了,兄弟对你很失望!”
梅文化忙道:“这样,下周末法国有个艺术家来咱们这里开演唱会,内场票,大哥你开口,要多少我弄多少!”
彪子:“啥艺术家啊?别是什么混子吧。”
小梅跑掉了,过了一会儿他回来道:“我问了问我妈,那人叫让·米歇尔·雅尔,据她说在国外很有名,跟明哥一样,是个大音乐家。”
一听这个名字,魏明来了兴趣:“行,到时候你安排吧,我朋友可多。”
彪子也开心地笑了,这个朋友肯定包括自己吧。
因为是顺产,而且没有其他症状,云云第三天就出院了,就这还是梅家走了些关系,要不然第二天就得出来。
龚樰等云云出院后特意去看望了一下,也是巧了,燕子和云云生孩子都是龚樰在京城,朱霖不在。
这天魏明大舅和大姨也到了燕京,龙小洋这次没来,跟他爸看着家里的饲料厂呢。
魏明还说让大舅住自己那里呢,让他们在北池子四合院凑合凑合。
结果小梅说不用:“我也买了一套四合院,虽然还没拾掇,但住着也不赖。”
彪子急了:“多大的四合院啊?”
“就两百多平的一进院子。”
见明哥和小梅都积极置产,手里有些闲钱的彪子也动了这个心思,这年头没两套房子都不好意思跟他们打招呼了。
时间进入11月份,在法国人来之前,一篇来自英国人的报道引起了新华社的注意。
新华社不仅自己外派记者,同时也会关注全球其他媒体的最新动态,无论是电视媒体还是纸媒,有时候也会转载国外热门文章。
《泰晤士报》是英国数一数二的大报,和《卫报》《每日电讯报》并称“英国三大报”,也是三大里面创刊最早的,1785年创刊面世。
1785年,乾隆还硬朗着呢。
这篇被《泰晤士报》放在头版头条,标题加粗加大的文章叫《光辉岁月——记一个斗士的六十年!》,讲的是南非民族斗士纳尔逊·曼德拉的人生经历。
为了反抗南非的种族隔离政策,曼德拉被当局关在一座孤岛监狱里,过着非人般的生活。
这个人,这个事新华社也知道,国际上很多官方的民间的媒体都知道,此前也有过报道,所以并不稀奇。
顶多就是这篇文章写得比较好一些,资料详尽一些,极具煽动性。
真正让新华社对这条新闻特别关注的是文章的作者——y。
要说魏明老师如今在国际上也是有一号的,而且他这个笔名这么独特,应该没人会故意跟他取相同的笔名吧?
而且从文章内容来看,这个作者刚刚参加了法兰克福书展,经历也对得上。
可要说这是魏明本人写的,可为什么作者后面没有译者名字呢。
像《泰晤士报》这种大报,不可能犯这种低级错误啊。
除非,除非这篇文章就没有译者!
不少熟悉魏明的人都知道魏明英语说的还不错,但听说和读写还差着一些难度呢,更何况还能把文章写得这么有力量。
尤其那句“黑色肌肤给他的意义是一生奉献在肤色斗争中”,哪怕不相干的其他肤色人种看到了都对这个叫“曼德拉”的家伙肃然起敬。
新华社立即去了电报询问这个“y”是他们中国的那位吗,另外还想问一下转载的问题。
当他们注意到的时候,这篇文章在英国已经发布三天了,而且在欧美世界引发了不小的讨论。
很多英属国家和地区看到老大这个态度,纷纷转载,或者发文支持曼德拉,抨击南非当局。
一时间国际上对南非种族隔离政策的讨论声越来越大,“曼德拉”这个名字也名声大涨。
选择英国媒体算是选对了,英国跟南非白人统治阶级是世仇,有国际著名作家带头为黑人兄弟发声,他们当然乐得多多推广。
甚至就连香港的《明报》都转载了这篇文章,名字那里写的是“魏明(y)”,他们还问了一下香港的新华分社,有没有魏明的中文原稿,如果有的话省得翻译了。
结果被告知没有“我们都没有,自己翻吧~”
《明报》老老实实自己翻了,而新华社机灵,直接联系上魏明,请他自己翻,翻好了《人民日报》的版面给他留着~
……
(今天保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