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电子书 > 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 > 第235章 观李翊用兵,虚实相生,奇正相合,颇得孙吴之法
夜间

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

        

却说李翊得了关羽的青州之兵,立马向辽东进发,兴师问罪。


        

一路对外宣谕,只问罪于公孙度,其余一概不问。


        

公孙度得了消息,心中也有几分忌惮。


        

便聚众人商议,能否使用缓兵之计,将李翊稳住。


        

毕竟李翊远征辽东,耽误的越久,对他也就越不利。


        

众人便问,如何稳住李翊。


        

公孙度道:


        

“孤命人告知李翊,言说欲斩二袁头,请他勿发兵寇地。”


        

“只要李翊暂时停止进军,我却一面整顿军马,一面发兵据守辽遂。”


        

按照公孙度的想法,用这招缓兵之计,将李翊暂时拖住。


        

如此一来,


        

他既有时间准备,又能够消耗李翊的粮草,同时还能假二袁儿之手,为自己守辽东。


        

可谓是一箭三雕。


        

商议既定,公孙度即吩咐诸人照此计办理。


        

众人退下,不想公孙度欲“杀”二袁儿献媚李翊的消息不胫而走。


        

袁尚、袁熙信以为真,即聚手下人马商议。


        

袁尚密谓袁熙说道:


        

“公孙度素不敬我袁氏,今寄人篱下,彼欲杀吾等交好刘备。”


        

“若不先动手,必为公孙度害也!”


        

袁熙却有些犹豫,踌躇道:


        

“然辽东军兵数万,我等手中人马不足两千。”


        

“若欲相图,绝非万安之策也。”


        

袁尚再道:


        

“正因辽东有数万兵马,才足以与刘备争衡。”


        

“今正好杀公孙度而夺其地,待养成气力而抗中原。”


        

“复河北有望也。”


        

商议已定,二人乃入见公孙度。


        

公孙度暂留二人于驿馆之中,却有旁人告知二袁儿将有反意。


        

公孙度惊,狞声道:


        

“吾留袁儿,是为我抗衡李翊之用也。”


        

“此贼竟忘恩负义,欲夺我基业耶!”


        

于是,便有杀二袁儿之心。


        

乃伏刀斧手于衣壁之中,使二袁入见。


        

相见礼毕,命坐。


        

时天气严寒,袁尚见床榻之上并无茵褥,便谓公孙度道:


        

“愿铺坐席取暖。”


        

公孙度嗔目而言:


        

“汝二人头颅,将远行万里,要席何用?”


        

袁尚大惊,心知事情已泄,乃拔剑在手,高呼:


        

“杀贼!”


        

左右人即纷纷掣剑,欲要上前搏杀。


        

不想公孙度早有准备,只冷冷笑道:


        

“左右何不下手!”


        

话落,四下里刀斧手齐出。


        

将二袁儿一行之众尽数砍作肉酱,又将袁儿首级枭下,盛贮于木匣之中。


        

武士将木匣奉于公孙度,公孙度俯视匣中头颅,轻蔑地说道:


        

“小贼欲害我,殊不知孤欲杀汝二人,如杀草芥乎?”


        

阳仪、柳毅等众入内,急问袁儿已死,该如何是好。


        

公孙度乃解释道:


        

“吾本不欲杀此二人,奈何二人图谋不轨。”


        

“今不得已杀之,可将首级赍于李翊处,好叫其暂缓进兵。”


        

众从其言,即将袁尚、袁熙之头送于李翊处。


        

时李翊进兵入辽东,方过小辽河,便收到了公孙度发来的二袁首级。


        

李翊命人查验,果然是二袁首级。


        

如此一来,河北袁氏降得降、死得死。


        

基本被李翊消除。


        

既得二袁首,或有人谏曰:


        

“辽东苦寒,征伐无有益处。”


        

“今已讨得二袁之首,不若勒兵回冀州何如?”


        

李翊当即出声反驳道:


        

“……不然,公孙度虎踞辽地数年,早有王辽东之心。”


        

“今不早除,后必为患。”


        

“吾既勒兵在此,不擒得公孙度,誓不还冀州。”


        

于是,叱退公孙度来使。


        

又命人将袁尚、袁熙首级发回冀州,命厚葬于河北。


        

然后力排众议,继续进兵,执意要讨伐公孙度,收复整个辽东。


        

是夜,月白风清。


        

李翊披着寒霜,走出帐外,眺望辽水。


        

“……君侯在想什么?”


        

徐庶自身后走出来,手里拿着一件裘衣,替李翊披在身上。


        

李翊也不回头,只将裘衣紧了紧,长叹一声:


        

“我只是在担心此次平辽事宜罢了。”


        

“……哦?莫非君侯对这场战事没有信心?”徐庶问。


        

李翊眼波流转,眸光停驻在徐庶身上,轻轻一笑:


        

“自吾随刘将军举义起兵以来,历战数十,未尝自疑。”


        

“然公孙度非庸常之辈,恐此役有变耳。”


        

长夜漫漫,徐庶也被李翊这话勾起了好奇心,接着问:


        

“君侯所虑者,莫非是公孙度弃城而走?”


        

李翊点了点头,对徐庶赞叹道:


        

“元直慧眼,洞若观火。”


        

“实不相瞒,吾自渤海起兵以来,不忧贼攻,但恐贼走耳。”


        

“若公孙度守辽东以拒我大军,虽百万不足惧也。”


        

“然彼若焚襄平城,望东而逃。”


        

“则我大军来此,徒劳无功,叫我无颜回去见刘将军。”


        

李翊不是怕打不赢公孙度,而是怕公孙度自己害怕跑了。


        

现在的李翊,遇上了拿破仑征俄国的困境。


        

如果公孙度也像毛子那样,一把火烧了莫斯科,坚壁清野。


        

然后润到高句骊、扶余人那里去。


        

那绝对是一招妙手,也是李翊最不想看到的局面。


        

因为李翊此次作战的目标,就是擒拿公孙度这个“东北王”。


        

他一死,辽东诸郡传檄可定。


        

怕就怕他当个润人,跑到其他地方去躲起来。


        

而李翊大军远至辽东,断绝补给,也没办法一直待在这里。


        

等李翊一走,他马上就能够利用多年的家底,实现“复国”。


        

徐庶听完李翊的担忧,乃出言安慰他说道:


        

“夫惟达者,方能够审时度势,度彼量己。”


        

“故可捐小利以图全胜。”


        

“公孙度据辽东久矣,矜功恃众,目翳于骄。”


        

“以吾观之,其智弗逮于此。”


        

“若弃襄平,是毁数年之基业。”


        

“度必不为此事也。”


        

“且度以我悬军远征,馈运难继。”


        

“故其一不弃城堑,二不舍辽民。”


        

“必竭辽东之甲,以抗我王师耳。”


        

徐庶有条不紊地为李翊分析,认定公孙度绝对不会润走。


        

李翊听罢,大喜过望,执徐庶手谢道:


        

“元直之言,真令我如拂高天之云翳,仰日月之光辉耳。”


        

“若公孙度不弃城而走,必被我所擒!”


        

在徐庶安慰之下,李翊信心大振。


        

于次日,命人宰杀牛羊,大飨军士。


        

然后命吕布、马超为先锋,入辽遂下寨。


        

公孙度得知李翊拒绝和谈,当下也尽起辽东之兵,又会诸部长老之兵。


        

更遣高句骊、扶余人驱兵相助。


        

总计五、六万步骑。


        

公孙度命韩忠、柳毅为将,率数万大军,去守辽遂。


        

临行前,又叮嘱二人说道:


        

“……李翊若来攻,且休与之交战。”


        

“彼千里而来,粮草不继,难以久持。”


        

“待彼粮尽,自然退却。”


        

“等他退时,我却出奇兵击之,李翊可擒也。”


        

面对久负盛名的李翊,公孙度也是丝毫不敢怠慢。


        

打起了十二分的精神,做足准备,要挫一挫这位刘营兵神的锐气。


        

打破李翊不可战胜的神话。


        

柳毅、韩忠既领重任,即率大军来辽遂拒敌。


        

在辽遂城外挖出堑壕,长达二十余里。


        

也依照公孙度的吩咐,果然坚壁高垒,不肯出战。


        

李翊至堑壕处,命人探听辽遂兵马,答曰有五、六万。


        

为安抚军心,李翊乃筑高楼,登高持镜眺望。


        

少时,下楼谓众将道:


        

“敌军虽众,然多为外域兵,必不为公孙度死战。”


        

“至于辽东土人军马,以我观之,所能战者,不过五千。”


        

“可堪精锐者,不过三百。”


        

“愿诸公勿疑。”


        

意思是,李翊认为公孙度虽出动了数万兵马。


        

但真正有战斗力的,就只有那么五千人。


        

而战斗力比较强的,也就三百人而已。


        

由于李翊军中威望甚足,众皆以其言为然,传告诸军,兵士大振。


        

既鼓动了军士,李翊命人在堑壕南部多插旗帜。


        

众皆以为李翊要从南方,攻入辽遂。


        

不想李翊只命人插旗,并不往南方增益军马。


        

众将不解其故,遂纷纷问李翊为何如此。


        

李翊乃解释道:


        

“如今贼人坚营高垒,专欲使吾军兵疲粮尽耳。”


        

“如若强攻,正入其计,我不欲为此事。”


        

“古人云,‘敌虽高垒,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


        

意思就是,如果敌人深沟高垒,不肯出战。


        

那咱们就去打他必须去救的地方,逼他出战。


        

李翊接着道:


        

“贼大众在此,则巢窟虚矣。”


        

“我直指襄平,则人怀内惧。”


        

“惧而求战,破之必矣。”


        

李翊这招叫反向“围魏救赵”,也叫声东击西。


        

现在辽东的主力军队都在辽遂,他若是能够使大军瞒天过海,悄悄将大军移至襄平。


        

那么柳毅、韩忠必定舍弃辽遂回救。


        

如此一来,不仅能够攻破辽遂,还能够使柳毅、韩忠疲于奔命。


        

可谓一箭双雕。


        

众将听罢,皆佩服不已。


        

于是依计行事,在南方战线大量插旗,佯装是要攻围堑。


        

柳毅、韩忠见此,果然在南线调集大量人马,以防备李翊来攻。


        

李翊却趁此时,利用舟船,渡辽水北上,直逼襄平城寨。


        

待上岸时,整顿列阵,徐徐前进。


        

早有人报知柳毅、韩忠,二将大惊。


        

“李贼知我等襄平兵少,竟暗度陈仓,袭吾老营去也。”


        

“……若襄平有失,则我等无家可归矣,长守此处也无益矣!”


        

二人商议过后,无奈只得弃了辽遂,拔寨回去救襄平。


        

早有人报知李翊,李翊乃笑道:


        

“贼中吾计矣。”


        

“所以不攻其营,正欲致此,机不可失也!”


        

于是大军行至首山处时,李翊命人整军列阵。


        

又命关羽领青州兵,吕布领并州兵各千人,伏于首山两翼。


        

谓二人道,“待敌军至,两下齐出,贼可破矣。”


        

二人受计而往。


        

早望见柳毅、韩忠引兵前来。


        

柳毅一遇着李翊,便扬鞭大骂:


        

“贼将休使诡计,汝敢出战否!”


        

李翊笑道:


        

“汝军数倍于我,何不敢来攻我军阵?”


        

柳毅大怒,即催兵掩杀过去。


        

只闻得一声号响,左右两路兵马齐出。


        

左边关羽,右边吕布,一齐杀出。


        

辽东军大乱,柳毅无心恋战,正欲拨马而回。


        

迎面撞着一将,厉声喝道:


        

“贼将休走!五原吕奉先在此。”


        

话落,拍马舞戟,直取柳毅。


        

柳毅仓促迎战,战不两合,被吕布一戟刺于马下。


        

柳毅军乱作一团,自相蹂践。


        

李翊趁势摧军掩杀。


        

马超、张飞、黄忠、张辽等将齐出。


        

韩忠抵敌不住,夺路而走。


        

是夜,李翊勒马辽河岸,见贼军未退襄平城,仍旧立营而守。


        

于是下令乘胜追击,趁夜劫营。


        

左右人进言:


        

“胡骑剽悍,今日败了一阵,必有准备,未可轻进。”


        

李翊按剑叱曰:


        

“吾奉刘将军令征讨辽东,其以豺狼之势沮王师耶!”


        

“今晚我夜观天象,见有狂风折辽东军旗,此为吉兆。”


        

“此战,我军必胜。”


        

“败其主力之后,可尽驱入襄平城中。”


        

“如此辽东尽入吾彀中矣!”


        

于是,下令三军衔枚夜进。


        

是夜大风,李翊命军士持火把,鼓噪而进。


        

韩忠今日败了一阵,又折了柳毅,正是苦恼之时。


        

忽闻得寨外喊声大作,惊问何故。


        

左右答曰:“李翊趁夜来劫营了!”


        

韩忠大惊失色,只得披挂上马,仓促应战。


        

李翊按剑压阵,亲自督战。


        

众将士急攻韩忠大寨,然后天价放起火来。


        

韩忠大败,领着败兵奔入襄平城中,闭门坚守不出。


        

公孙度见韩忠回,急问战况如何。


        

韩忠面露羞惭之色,拜道:


        

“……厉害,好生厉害!”


        

“李翊之略,果不虚传。”


        

“是役也,非惟折我大将柳毅。”


        

“翊军夜举火如星,旦列阵似雪。”


        

“吾士卒望之,未接刃而弓矢坠地者十之二三。”


        

“末将与之交锋,亦是三战皆败。”


        

“今三军堕气,闻翊旌旗辄股栗,孰敢复战?”


        

韩忠不禁感慨,他们自离了中原来到辽东,专门欺负这里的土著。


        

可谓睥睨一时。


        

而当再对上中原军马之时,才发现他们已经有点跟不上版本强度了。


        

或许这就是低端局虐菜虐多了,不知道该怎么打高端局了吧。


        

尤其李翊,一日之间,连战两场。


        

其用兵之急促,实韩忠用兵生平见所未见,闻所未闻也。


        

公孙度蹙起眉头,沉吟许久,慨叹道:


        

“不想李子玉用兵竟有如神助!”


        

众人问公孙度现在该怎么办,要不要放弃襄平,暂时往高句骊人那里去避祸?


        

这是一个务实的建议,只要他们毁了襄平城,逃到高句骊那里去。


        

李翊此战就是徒劳无功了。


        

毕竟仗打到这个份儿上,李翊不可能再继续深入去高句骊了。


        

公孙度考虑许久,最终还是叹了口气:


        

“吾自起兵以来,东征高句骊,西征乌桓人,威震海内外。”


        

“辽东之民,无不畏我。”


        

“今若弃襄平,而走高句骊。”


        

“孤难道不会被辽民耻笑吗?”


        

公孙度到底是放不下当了这么多年“东北王”的自尊心。


        

还是决定坚守襄平,跟李翊拼一拼消耗。


        

于是下令死守城池,闭门坚守不出。


        

李翊乃命大军将襄平城围住。


        

由于兵少,李翊担心围不死,让公孙度侥幸逃脱。


        

遂命人在城外,四面挖壕沟。


        

如此一来,城内之人便不容易逃走了。


        

大军便这样围了襄平城一月之久。


        

时值春末夏初,天降大雨。


        

一连下了半个月,辽水暴涨,平地数尺。


        

竟将整个中辽郡都给淹没了。


        

于是征辽兵皆心中生惧,唯恐没于大水之中。


        

众皆行坐不安,遂纷纷入帐,告李翊道:


        

“如今雨水不住,营中泥泞不堪。”


        

“不妨将大营迁至高处,好避洪水。”


        

李翊大怒,叱道:


        

“捉公孙度只在旦夕,如若移营,敌军便有了防备。”


        

“我大军一月努力,尽付东流矣!”


        

“如有再有言移营者,立斩!”


        

众人只得喏喏而退。


        

李翊为防止众人继续抱怨,便亲自将自己的帅帐移到低处。


        

与将士们同吃同住。


        

由于地面潮湿,李翊的鞋子里尽是泥水。


        

众兵士感念李翊之德,遂纷纷不再抱怨。


        

是日,麋竺运粮船至。


        

李翊忙问麋竺道:


        

“向者别驾运粮至辽东属国时,来去两月。”


        

“今日我大军行至更远处,别驾如何不过一月有余,便将军粮送到?”


        

麋竺乃解释道:


        

“只因会逢霖潦,大水平地数尺。”


        

“我运粮船队无须登陆,直从辽河口入,便能行至襄平城下。”


        

众人听罢,无不惊叹。


        

难怪麋竺的船队这次如此之快,原来他们连着陆都不需要了,直接便将船队给驶进内陆了。


        

这辽东的气候,可真令人感慨。


        

就连李翊心中也在暗忖,难怪古时东北开发如此之难。


        

就这鬼天气,有哪个封建统治者愿意在这里折腾呢?


        

回到温暖的南方不香吗?


        

北方太冷,冬天的降水都以冰雪状态积存下来。


        

由于蒸发量少,春天的降雨也跟着少。


        

只能靠冰雪融化形成凌汛。


        

而凌汛又都是沿着河水发洪。


        

导致有河的地方涝死,没河的地方旱死。


        

这也是刘备十分反对在辽东大举用兵的主要原因。


        

在刘备看来,即便你收复辽东,把这里的土地给开垦好了。


        

但依然需要通过海路,才能把这里的物资与兵源给输送出去。


        

否则即便你田地种的再好,靠着陆路运输,也得走过一个长达四百里的辽西走廊。


        

莫说刘备,


        

试想谁愿意如此折腾,越过无人区,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去平辽东呢?


        

李翊此战也是顶着巨大的压力,


        

万一失败,这些年积攒的名望便可能一扫而空。


        

所以这段时间他的脾气也很不好,经常发怒批评属下。


        

据下人回忆,他自侍奉李翊以来,未尝见过其情绪如此激烈之状。


        

好在提前得到了麋竺运来的最新一批粮草。


        

这使得李翊有了更加充足的底气,下令继续围城,不许移营。


        

众人问何不强攻,李翊答:


        

“襄平者,公孙度竭辽东之资所营,固若金汤”


        

“其城之险峻,利守不利攻。”


        

“吾军多骑卒,若强攻坚壁,徒损精锐,非上算也。”


        

“且若遽攻之,恐城中吏民惧覆巢之祸,必戮力同心拒我。”


        

“莫若深沟高垒,绝其粮道,待其自溃。”


        

“如此则襄平可下,辽东可传檄而定矣。”


        

众人拜服,依照李翊之言,继续围城。


        

李翊新得粮草,命分赐酒肉于诸军士。


        

众皆欢腾,士气大振。


        

城上守军,见城外之兵,杀牛宰羊,饮酒作乐。


        

无不暗自艳羡。


        

自襄平被围以后,公孙度便严格下令封锁了仓库。


        

实行了严格的粮食分配制度。


        

优先级自然是守城士兵优先,城内百姓居后。


        

饶是如此,依然有大量士兵每日不得全饱。


        

有几个胆子大的,便找到城中牧民,让他们献出牛羊,大家一起吃了果腹。


        

牧民们亦饱受围城之苦,遂纷纷道:


        

“如果诸位将军肯放我们出城,牧牛放马,樵采柴薪。”


        

“待牛肥马壮之后,我等一同杀了吃肉。”


        

襄平士兵说道:


        

“如今城外,到处都是李翊的士兵。”


        

“你们若是敢出城,必被其所擒。”


        

牧民们纷纷道:


        

“不出城是死,出城也是死。”


        

“等死,不若放手一搏,也好让牛马饱食一顿。”


        

对牧民们来说,牲畜就是他们的命脉。


        

由于封锁城池,牛马得不到放养,吃不到外面鲜嫩多汁的牧草。


        

牧民们看着牛、马每日减膘,心都在滴血。


        

何况城内薪柴日少,民众们连生火煮饭的柴火都不够用了。


        

所以情愿赌一把,出城碰碰运气。


        

众士兵感念诸民的诚心,遂悄悄放了一些牧民出城樵采柴薪,牧放牛马。


        

哨兵见野外出些了大量牛羊牲畜,大喜过望,又不敢擅自劫取。


        

遂将之报给吕布,吕布闻之,即率麾下狼骑准备抢夺。


        

众骑士甫一靠近,忽闻得身后马蹄声响。


        

一将持令牌而来,乃关羽之子关平也。


        

“温侯慢行!”


        

吕布乃勒马悬戟,问道:


        

“关家小子,有何见教?”


        

关平将令牌取出,谓吕布道:


        

“吾奉郯侯之命,请温侯回去。”


        

回去?


        

吕布一愣,只道是李翊有要事相商,所以召他回去。


        

不可能是因为知道他要劫掠这些牛羊,而让他回去的。


        

吕布这样想。


        

毕竟打仗抢夺对方财物这种事,再正常不过了。


        

如果有人不让你抢,那他不是仁德,而是单纯脑子有泡。


        

吕布回头望一眼旷野上的牛羊,叹了口气,只道一声可惜,便欲勒兵回营。


        

忽闻得身后马蹄声大作,又一队骑兵至。


        

乃马超也。


        

吕布便问:“马将军来此何为?”


        

马超解释道:


        

“吾麾下哨骑报我说,山上出现大量牛羊。”


        

“特率兵前来抢夺,以飨军士。”


        

吕布忙道:“吾亦欲为此事也!”


        

两人想到一处去了。


        

他们这种边地出身的武将,对于抢游牧牛羊这种事,可谓相当敏锐。


        

所以最先发现并做出反应的人,便是这二人。


        

关平见此,乃谓二人道:


        

“两位将军不必争执,是郯侯有令。”


        

“不许你们擅自抢夺城中牧民牛羊,任其自去。”


        

马超、吕布闻言,无不疑惑。


        

这打仗哪有不抢敌人的?


        

你不能真因为人家是平民就不抢吧?


        

要知道,这些平民的牛羊牲畜,最后回到城中还是要被充军用的。


        

现在放过他们,就等于是在资敌!


        

吕布、马超俱是不解李翊这是什么操作。


        

遂纷纷回到大营,找到李翊问其缘故。


        

“吾等见山上遍地牛羊,正欲抢夺。”


        

“郯侯奈何不许吾等进兵?”


        

吕布一进帐,便出声质问李翊。


        

马超由于李翊态度改观,不敢大声说话,反到站在李翊视角言道:


        

“莫非郯侯是担心有失辽东民心?”


        

此言一出,吕布立马出声反驳:


        

“今三军荣辱生死,悉悬于郯侯一身。”


        

“岂可以妇人之仁,纵襄平之民而不制?”


        

“夫围城之道,本在绝其粮秣。”


        

“纵民樵采牧放,是自毁长策也!”


        

“……郯侯此举,布实不能解!”


        

吕布满是怨恨,抄掠民众本就是他平生的一大爱好。


        

之前有李翊拦着,他不好劫掠百姓。


        

如今对面的百姓是在替敌人放牧,你居然还拦着。


        

这当然令吕布感到不爽了。


        

李翊有条不紊,澹澹地为二人解释道:


        

“公等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只知其表,而不知其里也。”


        

“此前征辽东属国时,我们粮少兵多,所以利在速战。”


        

“如今是辽兵多,我兵少,而我粮多,贼粮少。”


        

“贼饥我饱,何必力攻?”


        

李翊耐着性子,为吕布、马超二人解释。


        

“昔破乌桓,虽损卒过半,吾不为之悔。”


        

“盖争粮道之要,在所必行耳。”


        

“今度众倍我,据险而守,未易猝拔。”


        

“然其仓廪之积,实逊我军。”


        

“彼坐困危城,粟尽可待。”


        

“适值霖雨,我围未合。”


        

“若遽戮樵牧,掠其畜产。”


        

“是驱度出走也。”


        

“度若去,则空得襄平何益?”


        

“此所谓‘争一兔首,失其肩背’者也!”


        

李翊解释了,你们现在把人家的牛马抢走了。


        

公孙度没了粮草,肯定会弃城而走。


        

而李翊赶上大雨,还没能完全围死公孙度。


        

所以不抢他们的牛马,是为了给公孙度希望,让他继续坚守孤城罢了。


        

众人听罢,无不叹服。


        

李翊料算人心之术,已至炉火纯青矣。


        

微微一顿,李翊又望了眼身旁的关平。


        

由于关羽将此子托付给了自己,李翊便忍不住多说了两句,当是教导他了。


        

“夫兵者,诡道也。”


        

“当因机而变,岂可徇小利而隳大谋?”


        

“汝父以尔托吾,尔当谨记。”


        

“凡战阵之事、立身之道,务须目营四海,岂效辕下驹哉!”


        

关平认认真真听着,感激地向李翊拜道:


        

“叔父金石之言,平终身不忘!”


        

……


        

(本章完)



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是作者:落花时节不见君倾才力献的一部情节荡气回肠,扣人心弦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