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电子书 > 三国:王业不偏安 > 第156章 君有十胜,禅有十败
夜间

三国:王业不偏安

        

天子此刻落寞的神情,贾逵十年前在魏王身上见过。


        

彼时百官劝进,魏王曰: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


        

及夏侯渊战死,魏王亲自引兵入汉中,与刘备对峙。


        

刘备遥语曰:“曹公虽来,无能为也,我必有汉川矣。”


        

魏王攻之。


        

积月不拔,引军而还。


        

还军前,道“鸡肋”二字。


        

彼时,魏王神情颜色,便与此刻天子一般无二,皆是落寞寂寥。


        

何也?


        

不过是时势相逼,使得彼时的魏王深知,终他之世,不可能实现一统天下之功业了。


        

而今日天子落寞寂寥,大抵也是如此罢?


        

一念至此,贾逵自己心中亦是黯然寂寥起来。


        

不由暗自一叹。


        

他少时,董卓乱政,天下分崩。


        

到现在他快入土了,还是见不到寰宇大定,海县清一的希望。


        

几度山河将合,几度天下一统似乎近在眼前。


        

结果赤壁之败,“既得陇,复望蜀耶”的决策失误,汉中之失,三次与刘备相关的事件,使得魏王曹操彻底无缘天下一统。


        

刘备既死,满朝君臣文武皆以为蜀中惟有刘备,加之蜀中数岁寂然无声,于是欢欣鼓舞,以为只须收复东南,则蜀中必望风而降,天下一统可计日而待矣。


        

不曾想,世所耻笑的刘禅与诸葛亮君臣二人,竟是做成了刘备都没能做成的事。


        

到底是刘禅诸葛亮强于刘备,还是曹真、张郃、司马懿之流,不如魏王之世猛将远矣?


        

“贾卿亦复无言?”曹叡见贾逵久久无话,凝眸而问。


        

“难道也认为,天命已弃我大魏而去,眼前这洛水断流,乃是洛神厌我魏德?”


        

贾逵登时一滞,回过神来。


        

“陛下见谅。


        

“臣适才追思太祖武皇帝,不觉失神片刻。”


        

曹叡闻之,神色稍缓。


        

然而一想到祖父创下的基业,就连曹丕都未失寸土,他这好圣孙却是将整片关西都葬送于伪汉刘禅之手,心中惭恨恼怒一时无两,形于颜色。


        

贾逵见状不妙,赶忙道:


        

“陛下圣鉴。


        

“当年太祖与袁绍官渡鏖战,虽败多胜少,屡遭困厄,然坚韧不拔,九死不悔,终克袁绍,一统河北。


        

“至于赤壁惜败,太祖亦能重整旗鼓,励精图治。于是数年后氐定关西,破灭马韩,称公建国,成魏室基业。


        

“其后虽有汉中之失、关羽水淹七军之祸,其艰险尤甚今日关中之挫,然太祖能砥柱中流,终使天下之土十有其八。


        

“今关中不过偏隅之地,户口不过十万,税赋仅能自足。


        

“虽失陷于蜀寇,却也不能动摇大魏国本分毫,陛下何来天命弃大魏而去之说?”


        

闻言至此,曹叡脸上神色终于稍稍一缓。


        

曹叡身后众臣,如钟繇、陈群、蒋济、辛毗等朝廷重臣,脸上黯然之色也慢慢消解。


        

而贾逵没有丝毫停顿,先是朝天子俯首躬身,而后恳色诚言:


        

“陛下!


        

“昔文王拘于羑里而演周易。


        

“重耳流于异域而启霸业。


        

“勾践卧薪尝胆而并三吴。


        

“皆明多难兴邦,玉汝于成之理!


        

“今关中虽失,然《周易》泰卦有云,『无平不陂,无往不复』。


        

“天下之事,未有始终平直而不遇险阻的,亦未有始终往前而不遇反复的。


        

“然……否极则泰来!


        

“陛下克承太祖遗烈,天纵圣明,神武叡断。


        

“惟持志如磐,秉心若铁,必能吞蜀灭吴,成太祖先帝未成之业,不世之功!


        

“待到其时,陛下再回顾今日关中之败,亦不过塞翁失马,社稷赖有后福也。”


        

持志如磐,秉心若铁?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曹叡听到此处,困顿沮丧的心绪总算为之略安,原本紧锁的眉头也渐渐舒展,灰暗的眸子随之稍亮。


        

司马懿关中惨败的消息传回洛阳后四五日间,大臣如钟繇、陈群、蒋济等人,一个个也都是如丧考妣,徬徨失措。


        

这位大魏天子先是大怒一场,又大恸一场,后则饮酒服散数日,百官诸臣没有一人能够入宫觐见者。


        

一直到今日洛水断流的消息传入洛阳城内,这位天子才终于从深宫中走出,与百官重臣在宫城外见上了第一面。


        

也是到了此刻,陈群、钟繇、杨阜等重臣才知道,原来执掌重兵的曹休、贾逵二将,被天子从南阳前线紧急召回了洛阳。


        

也不知是害怕蜀寇出潼关武关,威胁洛阳南阳,召之有军机交代。


        

还是怕洛阳及周边会发生叛乱,召他们回来坐镇中枢。


        

“贾卿之言,朕永不相忘。”曹叡挽住贾逵的手将他扶起。


        

有这位手握豫州军政拱卫洛阳的三朝元老支持,他面对陈群、钟繇等颍川元从老臣也有了几分底气。


        

他的底气,从来都从军权中来,从制衡中来。


        

当年曹丕给他安排了四位顾命大臣。


        

两名宗室,曹真曹休。


        

游离在颍川士族周围的河洛士族领袖司马懿。


        

颍川士族领袖陈群。


        

为了避免任何一方独大,他抬高陈群的地位,继续以九品中正制拉拢颍川士族,打压河北,制衡曹真、曹休的军权。


        

同时保留宗室将领的兵权,防止士族掌控朝政。


        

而后又因边防需要,不得不将权臣外放,让曹真、曹休、司马懿全部远离中枢。


        

陈群虽留朝中,但职权逐渐被他以亲信刘晔、蒋济分走,又以蒋济、秦朗、夏侯献等人共掌洛阳中军。


        

与此同时,还重用中书监刘放、中书令孙资等近臣,绕过陈群所统尚书台直接发号施令。


        

如果天下承平,他这一套制衡之术是极好用的,他能牢牢把权力掌控在自己手中,真正做到政由己出,任心而行。


        

只恨蜀贼北寇!


        

曹真死了。


        

司马懿败了。


        

中书令孙资死了。


        

陈群儿子陈泰死了。


        

司马懿儿子司马师死了。


        

关中尽失,蜀寇还都长安。


        

凡此种种……他的一整套权谋制衡之术,全都乱了套了!


        

陈群从曹叡身侧走上前来,对着曹叡行了一礼,道:


        

“陛下,贾豫州言之有理。


        

“关中之失犹塞翁失马,焉知后福不能继至?


        

“《孟子》有云: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服…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陛下只须重整旗鼓,效当年勾践卧薪尝胆故事,励精图治,奋发图强,必能吞蜀灭吴,实现太祖与先帝未成之功业。”


        

陈群此言落罢,蒋济、刘晔、钟繇等人面面相觑,不能言语,贾逵亦是微微皱眉。


        

陈群引用《孟子》篇,其中最关键的后半段没有说出来。


        

一是『人恒过然后能改』。


        

二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这是在说这位陛下有过当改。


        

这又是告诫这位陛下,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没有忧患意识,不能励精图治,则国恒亡。


        

说得虽确有些道理。


        

这位陛下面对蜀吴确实没有忧患意识,在私生活上,也确实有一些不似明君之行。


        

但值此大败,又值洛水之谶应验…万一这位陛下被这么一激,一怒,一沮,干脆撒手不干,抑或蛮干乱干,国家当如何是好?


        

这位天子现今需要的不是什么谏言,而是当年太祖与袁绍官渡鏖战屡战屡败,失意至极,几乎要放弃争霸天下时,郭嘉给出的“十胜十败”。


        

就如贾逵刚才所有言语,完全就是在激励这位陛下,没有丝毫指责之意。


        

曹叡沉默片刻,看似不以为意地微微颔首:


        

“中护军所言是极,关中之败,罪在朕躬。


        

“是朕轻敌大意,无备关中,遂致此败。”


        

陈群毕竟死了儿子,这个儿子还是为了保护他而死,曹叡多少有些难以面对陈群。


        

事实上,曹真、张郃、司马懿连连丧师败绩,关中尽丧,长安失陷,究其原因就是关西无备,他作为一国之君,无论如何都是撇不清干系的。


        

他是该『人恒过然后能改』。


        

只是…国家难道是他一个人的国家?满朝文武食魏之禄,难道不该忠君之事?


        

蒋济这时站了出来:


        

“陛下,关西防备不周,致有此败不假。


        

“但实非陛下之过,而乃臣等辅佐不力,失职所致。


        

“臣等食君之禄,未能忠君之事,既不能为陛下未雨绸缪在前,亦不能为陛下排忧解难在后,实有负圣恩。


        

“愿陛下万莫过责圣躬,而责臣等之过,罪臣等之慢,彰臣等之咎,臣不胜涕零感激!”


        

蒋济言罢,刘晔、华歆二人亦不顾陈群态度,上前附和。


        

贾逵微不可见地蹙下眉头,却也没有说些什么,此时确实不是让这位陛下检讨自己过失的时机,而他们这些臣子,又确实不能撇清关西之败的干系。


        

虽然他确实劝过天子,不能太过小瞧蜀寇。


        

但为何没有多劝几次?


        

说到底,在满朝文武皆小觑蜀刘的氛围下,他也被劝服,认为刘禅诸葛亮不能掀起什么风浪来,而国家的重心,确应当放在东南。


        

毕竟关西粮道艰难,养两万人的耗费,大概便能与淮南、南阳养七八万人相类似。


        

国家虽据九州之地,可事实真有那么多资源处处皆备吗?


        

一念至此,贾逵心中再度一叹。


        

蜀寇偃旗息鼓,五年蛰伏,以山川为隔阻,以时间为遮护,以权臣庸主君臣不和为诱饵,麻痹了大魏朝野上下文武百官。


        

这是兵法所谓『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


        

也是『利而诱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佚而劳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诸葛亮刘禅非但能用兵法在战场上克敌取胜,还早早将兵法化用在国家大略之上。


        

大魏上钩中计,遂有今日之败,亦复何言?


        

只能以此为鉴,再不重蹈覆辙。


        

蒋济这时候又站出了来:


        

“陛下,当年太祖与袁绍官渡鏖战之时,屡屡失意。


        

“贞侯郭奉孝为太祖陈说利害,献『十胜十败』之论,于是太祖克敌致胜,遂取河北。


        

“今臣亦认为,陛下有十胜,而刘禅有十败。”


        

蒋济一言,洛水之畔一众大臣俱是面面相觑。


        

而曹叡亦是微微一滞:“领军请试言之。”


        

蒋济捋了捋思绪,道:


        

“刘禅伪托汉祚,窃据蜀地,行篡逆之实,而妄称正统。


        

“大魏受禅于天,陛下承魏室之基,法统昭然,此道胜一也。


        

“蜀地僻远,民寡兵疲,虽得关中,难持久守。


        

“陛下坐拥中原九州之土,带甲百万,沃野千里,此势胜二也。


        

“国无二主,刘禅虽有此胜,然政事尽委诸葛亮,权臣专政,所谓『政由葛氏,祭则寡人』。


        

“陛下乾纲独断,群臣用命,朝野肃然,此政胜三也。


        

“诸葛亮用人,唯亲信是举,如马谡之流,终致街亭之败;


        

“陛下量才授职,文武并举,此度胜四也。


        

“蜀贼北寇,千里馈粮,兵疲师老;陛下以逸待劳,据险守要,待其自溃,此谋胜五也。


        

“刘禅昏庸,唯赖诸葛亮维系人心,一旦诸葛卒殁,蜀必内乱;陛下仁德广布,群臣用命,百姓归心,此德胜六也。


        

“刘禅恤小惠而失大体,赏罚不明;陛下恩威并施,赏不逾时,罚不避贵,此仁胜七也。


        

“蜀寇谗佞早生,如李严之流,掣肘诸葛,终致内讧;陛下明察秋毫,谗言不行,此明胜八也。


        

“刘禅不学无术,唯赖诸葛亮治国;陛下博通经史,文教昌明,士人归心顺服,此文胜九也。


        

“蜀寇兵少将寡,唯恃一赵云,然赵云老迈难以持久。


        

“陛下麾下猛将如大司马、贾豫州、王凌、满宠、田豫、牵招……皆乃世之名将,正当用力之时,此武胜十也。


        

“陛下有此十胜,刘禅有此十败,则天下之势已明矣。”


        

蒋济这一番彩虹屁落罢,陈群、钟繇、刘晔、华歆,乃至贾逵、辛毗等老臣全都听懵了。


        

曹叡听到最后也根本不知道蒋济在说什么了。


        

但他总算是理解了当年太祖皇帝听到郭嘉十胜十败论后的心情。


        

有些尴尬。


        

又有些宽慰。


        

华歆这时上前道:“蒋领军今日十胜十败之论,必将如太祖皇帝得贞侯十胜十败论一般,垂光百世,照耀史策,成为一桩千古美谈啊!”



三国:王业不偏安》是作者:狗脚朕.倾才力献的一部情节荡气回肠,扣人心弦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