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电子书 > 三国:王业不偏安 > 第179章 掘根
夜间

三国:王业不偏安

        

相府。


        

烛火摇曳。


        

一室皆明。


        

天子与丞相同席而坐。


        

说笑寒暄片刻,问候了下丞相的身体近况,刘禅才命龙骧郎搬进来两个木制的箱子。


        

龙骧郎将其中一个箱子打开,把里面的东西一一捡拾出来,码在了天子与丞相身前的几案上。


        

“相父,此乃朝邑缣。”


        

“此乃沙苑蒺藜布。”


        

“此乃漆县漆器。”


        

“此乃华阴酱笋。”


        

“此乃临晋石傲饼。”


        

“此乃合阳黄桂稠酒。”


        

“……”


        

刘禅一连点出了三十余种冯翊方物的名字,也即当地土特产,并一一道出他们的长处。


        

既有普通百姓送的,也有从豪强大宗那里收敛来的。


        

除了几样特色吃食外,都是当地老百姓就地取材,品质做工上佳,且价格低廉,刘禅与诸将断定能够畅销蜀地吴地的产品。


        

虽然比不上蜀锦珍贵,但假若基层官员能够向本地百姓集中采购,确实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解决当地百姓的生计问题。


        

与魏、吴朝廷传统守旧的重农抑商不同,大汉朝廷如今商农并重,而且有正经的官营资本。


        

譬如锦官,盐官。


        

丞相在成都西南建立“锦官城”时就说,『今民贫国虚,决敌之资唯仰锦耳』。


        

依靠蜀锦官营与『蜀锦——直百钱』贸易体系,大汉向曹魏、孙吴输出了大量的蜀锦,输入了大量的战略物资,诸如铜、马、粮等等。


        

至于所谓的『蜀锦-直百』贸易体系,则与后世『石油-美元』体系几无二致了。


        

蜀锦单与直百钱挂钩,曹魏与东吴想买蜀锦,就必须带着物资来大汉换取直百钱,再用换来的直百钱跟大汉的锦官换取蜀锦。


        

大汉赚到了想要的战略物资。


        

有路子能够到达大汉购买蜀锦的商贾,从曹魏、孙吴世家大族、豪强大宗那里赚到了更多的钱粮,之后再来大汉买更多的蜀锦。


        

曹魏与孙吴的世家大族,豪强大宗,既穿上了『一两蜀锦一两金』的奢侈华服,又能靠着信息差继续做转口贸易,将之销往国家边境,乃至西域来的贵霜、波斯、粟特行商,扩大家族资产。


        

可谓你好我好大家好。


        

受伤的只有曹魏与孙吴的朝廷。


        

曹操与曹丕即使明知道本国的世家大族们在“资敌”,也没有下禁令禁止蜀锦在本国流通。


        

非但如此,有时候甚至赏赐官员都要以蜀锦赏赐。


        

曹魏孙吴本地的“襄邑锦”与“东吴绫”根本拿不出手。


        

赐下去之后,官员将校们非但不为之喜,背地里说不得还嘲讽你朝廷小气。


        

谷绫帛绢锦等织物,在这时本身就可以作为实物货币使用,同样长短的一匹蜀锦,公允价值就是要比襄邑锦、东吴绫要高。


        

除了蜀锦外,大汉的盐同样由朝廷的盐官管控,依靠巴郡数以四五百计用之不尽的天然气火井,还有地下取之不竭的天然卤水,以极低的制盐成本,极高的制盐效率,将巴盐大量销往蜀中与荆州各地。


        

甚至毗邻荆州的南阳,及豫州、扬州部分地区,也都从蜀中购盐。


        

董允、费祎及诸葛乔、霍弋等人没想到陛下出去这一趟,竟还带回来了这么多经济作物,一时围着这些东西看了起来。


        

“这是…左伯纸吗?”董允的目光很快被几案上那一沓白纸吸引,伸手取起一张。


        

质地细腻,纸面光滑。


        

厚薄均匀,软硬适中。


        

但…洁白程度与“左伯纸”尚有差距,微微偏黄。


        

左伯纸产于青州,制作工艺素不为外人所知,是朝廷贡纸,在曹魏那边富有盛名,与张芝笔、韦诞墨并称文房三绝。


        

董允思索一二,当即将手中微黄的纸张铺在几案上,又取来笔墨,往纸上书写起来。


        

“墨汁不洇,这是好纸啊。”费祎赞叹起来。


        

在董允写下三十余字后,前面的字迹已干,却没有出现墨水洇开从而使纸张遭到破坏的迹象。


        

董允将笔置于笔架,其后将那张微黄的纸张拿起来,仔细端详,片刻后问道:


        

“陛下,不知此纸出自谁家,是否可以量产?”


        

丞相、费祎、霍弋等人尽皆将目光投于天子身上。


        

天子既然将此纸与那些可以贩卖的经济作物一并带回长安,那么一定有天子的用意。


        

刘禅捡起一张纸,道:


        

“此纸出自重泉韦氏,一个户口只有三十余口的小豪强,族中只有一个小作坊,纸匠不过十人,日产此纸二百张。


        

“不过,韦氏已献上造纸之法,朕念其有功于国,尽免其族徭役赋税二十载,赐蜀锦千端,并引其嫡子为龙骧郎。”


        

尽免一族徭役赋税二十载?


        

赐蜀锦千端?


        

绕是费祎也有些吃惊了,与丞相跟董允皆是相觑。


        

诸葛乔、霍弋等人亦然。


        

引为龙骧郎还可以理解,关中豪强之人,多少有些武功在身上,但是免除徭役赋税二十载及五百匹蜀锦的赏赐,不可谓不重。


        

刘禅笑着道:


        

“此纸乃是由竹皮杂以少许桑皮制成,成本相较于青州左伯纸,蜀中黄白麻纸,可谓低廉至极,且工序并不复杂。


        

“我大汉最不缺的就是竹子。朕大致算了一下,倘以五百人为匠,一日辄可以产纸一万余张。


        

“若此,则比我大汉所产竹简数量要多,成本要低,往后,或可渐渐以纸代简。


        

“帛贵而简重,不便于人。


        

“若能以纸取代帛与简,区区千端蜀锦、免一族二十载徭役赋税,委实算不得什么。”


        

如今这年节,莫说适合书写的纸张,就是平素里书写用的竹简,也是一种奢侈品。


        

举粮食为例,只要不是灾年,商品能够流通,一石粮食不过就是30钱到200钱上下。


        

而一枚简牍售价是3到5钱。


        

一张适合书写的纸张售价,是10到30钱,视质量而定。


        

一张好纸等于三十公斤粮食。


        

这也是这个时代知识难以普及下去的原因之一了,就连朝廷用简牍都要省着用,惜字如金,生怕浪费了宝贵的简牍,况乎纸张?


        

史称蔡侯改良纸张后“莫不从用焉”,描绘出一片普及盛景,然而事实上,纸张到了一百多年后刘禅所处的时代,仍是稀缺金贵之物,只有王公贵族舍得用来练练书法。


        

诸葛乔也捡起一张纸,怔怔道:


        

“陛下…日产此纸一万余张,我大汉全境文书用纸,一日恐怕也用不了其中半数吧?”


        

诸葛乔身侧,丞相也有些好奇:


        

“陛下说此纸成本低廉,大抵有多低廉?”


        

刘禅伸出两根手指:“大约三钱一张,待纸匠熟练之后,朕以为或能将成本再降两成。”


        

三钱一张?!


        

跟一枚简牍一个价钱?!


        

天子此言一出,相府中所有人一时全都明白,天子为何会赐那韦氏小族这么重的赏赐了。


        

一张纸所能书写的内容,大致就相当于十几枚简牍,现在一张纸的成本,竟与一枚简牍几无二致。


        

这不是纸。


        

这是金子啊!


        

如今的知识载体乃是简牍,如一卷《汉书》成书,八九十万字,需简牍三四千斤重,能装满半间屋子,搬运绝非易事,想要学习也不轻松,不论世家还是寒素,对更轻便的知识载体的渴望从未停止。


        

纸张虽易发霉,保存不易,但如果是两三钱一张的纸张,能承载同样数量的文字,成本却只有简牍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


        

其缺点绝对会被忽略,而轻便、便宜的优点,绝对会被放大。


        

恐怕会有大量文人前来抢购。


        

尤其曹魏在北方,气候干燥,纸张不易发霉,倘若能将如此物美价廉的纸张卖到崇尚奢侈、世家大族众多的曹魏,恐怕又是蜀锦巴盐一样的国家支柱产业!


        

刘禅看着众人惊喜的模样,一时也是感慨了起来。


        

大汉与曹魏的基本盘不一样,导致了大汉朝臣的脑回路,与曹魏朝臣的脑回路迥然相异。


        

须知,纸张之所以难以在当世流通,除了价格昂贵,容易发霉,产量有限且质量不稳定外,


        

最主要的原因,是有能力扩大纸张生产规模、优化生产流程、提高纸张质量的世家大族们,没有做这些事情的动力。


        

首先是纸张虽价格较绢帛低廉,但对比早已形成产业规模的简牍,其综合成本,譬如原料的采集、工具的投入、工匠的培养…在初期未必具有压倒性优势。


        

第二个,则是更核心的因素。


        

家中拥有了大量简牍,实现了知识垄断的世家大族,并不愿意物美价廉的知识承载工具现世。


        

唯有垄断文字与知识的流通,才能维持世家大族在文化界的地位跟话语权,又惟有如此,才能维持他们在政界的地位。


        

一言以蔽之。


        

唯有与垄断了知识的世家门阀们处于对抗态势的那一方,才有推行廉价纸张、传播知识的动力。


        

也即皇权、寒门与豪强。


        

寒门、豪强或许有造纸技艺,也有靠之赚钱,传播知识的想法,但没有与世家门阀掰手腕的能力,一个不慎,就可能死无葬身之地。


        

皇权或许能与门阀掰手腕,却又不掌握造纸的技艺。


        

又或者,掌握皇权的人根本就没想过,有一天造纸的成本竟会比简牍还低,低到就连小豪强小地主家中也能藏书数十上百卷。


        

于是,也就只能无奈地与垄断知识的世家门阀共治天下。


        

因为没有这些文化人,朝廷根本就没有办法治理基层,皇权的触手根本伸不到基层去。


        

但不论是刘汉、曹魏还是司马晋,但凡掌握皇权的统治者脑袋清醒,就一定会想办法向基数更大的下层寒门、豪强传播知识,以切断世家门阀的命脉,瓦解世家门阀的根基。


        

灵帝创立的鸿都门学,还有卢植蔡邕等人刻录的可供天下人传抄的熹平石经,就是被人诟病的灵帝对抗门阀知识垄断的例子其二了。


        

鸿都门生不是太学生,也不从大儒们学习四书五经,却被灵帝征辟进入侍中寺,参与中枢决策,出任地方行政要职,最终遭遇士人激烈抵制而宣告失败。


        

熹平石经,则以刻石的方法向天下人公开经文范本,轰动天下,石经刻成后,立于太学门前,其观视及摹写者,车乘日千余辆,填街塞道。


        

鸿都门学的改革太过激烈,灵帝没能分清谁是自己的敌人,谁是自己的朋友,没能把朋友搞得多多的,把敌人搞得少少的,最终失败。


        

熹平石经,则成功拉拢了基数广大而求学无门的寒素之士、极度渴望知识改变命运的豪族,使得失去了士人拱卫的门阀败下一阵。


        

一个个看着像大圣人,口口声声有教无类的学阀、门阀,纵然心中百般不愿,万般不舍,也不得不在公开场合承认石经乃是天下大善,陷入一种集体性的、被迫的“真香”境地。


        

毕竟公开反对石经,就等于质疑圣人之道,这在名教至上的时代,无疑是政治自杀。


        

譬如袁氏以《孟氏易》传家,熹平石经却采用《梁丘易》为标准,袁隗一开始甚为不悦,最后面对天下士人尽皆称善的情况,也只能脸上笑嘻嘻,心里马买批。


        

所以,先进的生产力既然存在,求知者既然存在,那么物美价廉的纸张一旦被发现,它的传播将是无法阻挡的。


        

官方的力量,一旦发现有物美价廉的纸张出现,就一定会主动在全社会将之推行,直到简牍这种笨重且昂贵的知识载体最终消亡。


        

当下各种著作藏书、官方文件,仍普遍使用简牍作为载体,而在几十年后的晋朝,这种载体就已经开始变成纸张。


        

左思《三都赋》既成,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


        

而简牍与纸张的态势发生变化,则与司马政权大力推行纸张,意图降低知识的传播成本,以此削弱世家门阀的话语权不无关系。


        

毕竟,司马家自己就是门阀的一份子,最明白自己家之所以兴起,之所以能够颠覆曹魏,力量源泉究竟在于何处。


        

如果大汉把大量适合书写的纸,以还算低廉的价格倾销到曹魏那边。


        

就算明知道大汉能以此从曹魏攫取战略物资,还算有些手段的曹叡也不会禁止大汉生产的纸张,甚至手抄本在曹魏境内的流通。


        

而在物美价廉的纸张大量倾销的冲击下,相对于整个天下多如过江之鲫的求取廉价知识的人,还有借此敛财的人来说,所谓世家大族的力量又显得有些微不足道了。



三国:王业不偏安》是作者:狗脚朕.倾才力献的一部情节荡气回肠,扣人心弦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