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电子书 > 汉官 > 第130章:历史就是个轮回!
夜间

汉官

        

若是魏哲没有记错的话,再过几年董卓得势后就会裹挟天子和朝阳百官迁都长安。


        

届时不仅洛阳城内外百万人口被迫西迁,以至于死亡相继,积尸满路,洛阳二百里内的宫庙、宫府、府邸私宅也会被董卓付之一炬。


        

要知道当年光武帝还都洛阳的时候,光是运送经牒秘简就足足用了二千余辆车,如今两百年过去了,其中藏书恐怕已经三倍于前了。


        

但后来王允沿路收集也不过才装了七十余辆车罢了,甚至因为道路艰远,无力运输,还不得不放弃近半。


        

抛开董卓的其他行为不说,火烧洛阳绝对罪莫大焉。


        

在这方面,历史当真就像是一个无法超脱的轮回。


        

秦亡时项羽在阿房宫的一把大火不知烧掉了多少秦朝收集的先秦古籍。


        

而西汉末年,赤眉军亦曾火烧长安,使得长安变成一片废墟。


        

待到董卓火烧洛阳之后,能自先秦时代保留下的古籍当真是万中无一了。


        

念及此处,魏哲顿时有了决断。


        

与其让这些先贤的智慧结晶被董卓一把火毁掉,还不如让他先收藏了。


        

反正距离董卓火烧洛阳还有两三年时间,有的是时间让人慢慢抄录。


        

……


        

翌日,洛阳。


        

待看完魏哲的书信后,元骏不由的眉头微凝。


        

“抄录东观藏书?”


        

“不错,君侯吩咐了,若是财货不够尽可开口。”


        

信使说罢便递上一份货物清单,只见上面皆是珠玉人参、貂皮狐裘之类。


        

对了,魏哲甚至送了两匹十分俊美的扶余宝马过来。


        

没办法,在洛阳这些奇珍异宝比黄金还值钱,比后世支票还好兑现。


        

见此情形,元骏顿时便明白魏哲的决心了。


        

“明白,此事容我仔细筹谋一番!”


        

让人领信使下去休息之后,元骏左思右想后便收拾了一番出了门去。


        

话说元骏虽是秩六百石的侍御史,但在偌大的洛阳城却不算什么。


        

狭义上的洛阳城,其实主要就南宫、北宫这两栋建筑群,南北二宫则有复道相连,被外城包裹其中。


        

至于洛阳的外城南北长约九里,东西宽约六里,共有十二座城门。


        

北宫之东有永安宫;在北宫以西,有皇家园林“濯龙园”。


        

东北隅则为太仓与武库,城西设有金市,乃是官方交易集市。


        

至于南宫的东南则是太尉府、司空府这些官府所在地。


        

唯有北宫之东的步广里、永安里居住着达官贵人。


        

别说平民百姓了,便是官衔、家世差点的官员都只能住在城外。


        

就比如元骏来到洛阳就职之后便只能在南郊租了一间小小的院子住下。


        

别嫌弃,就这已经算不错了,毕竟广义上这也算是在洛阳城内。


        

实际城、郭的分野在洛阳并不明显,因为即便是洛阳外郭都十分繁华。


        

要知道洛阳南边,出了平城门可就是灵台、明堂、辟雍和太学等地。


        

往日太平时节,城外的平城门大道甚至不比铜驼街差多少,常有权贵往来。


        

至于洛阳东郊则为马市,而在南郊的外围则有南市,以供众人采买物资。


        

真正底层的士子文人往往连南郊都住不起,只能在东郊和西郊杂居一处。


        

但即便如此,依旧有大批的人趋之若鹜,游学士子、地方豪强、游侠剑客、豪商巨贾、治学大儒等等,一批又一批前赴后继的朝洛阳涌来。


        

洛阳县小吏甚至都敢嘲讽那些豪商巨贾为卖菜佣,可见洛阳人有多倨傲。


        

幸好元骏背后还有魏哲这个靠山撑腰,这让他在洛阳倒是好过不少。


        

比如凭借着魏哲的名帖,元骏便与常去辽东宣诏的小黄门搭上了关系。


        

别看宦官在朝野的名声臭不可闻,但除了党人之外就没有没私通宦官的。


        

区别只在于有些人有门路,而有些人没有门路罢了。


        

而面对魏哲的要求,元骏除了想到找宦官帮忙也没有什么其他办法了。


        

毕竟东观身处南宫之中,没有宦官的帮忙外人根本无法进入。


        

事实也正是如此,元骏忙活了半天才得以和东观令一见。


        

……


        

次日,宫外私宅。


        

只见一面色富态的中年宦官一脸悠哉的坐在榻上品着蜜水。


        

观其周围装饰,更是富丽华贵异常。


        

须臾,在听完元骏的话后他方才轻飘飘的看了他一眼道:


        

“抄录藏书?这可是大罪!”


        

元骏闻言却丝毫不慌,笑吟吟道:“段君言重了,不过些许小事罢了。”


        

但他也知道此事需得有个说法,于是略做沉吟便故作唏嘘道:“段君有所不知,辽东教化不兴,乡中孩童甚至无书可读,不通礼仪教化。吾今有幸得入帝都,不过是想为乡中略尽绵薄之力罢了!”


        

此言一出,东观令段旭这才面容稍霁。


        

“……若是如此,倒不是不能商量。”


        

正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段旭靠着东观自然吃东观了。


        

元骏闻言顿时展颜一笑:“明白,小小诚意,还请段君笑纳!”


        

说罢,他便娴熟的递上了一份礼单。


        

只是略微一瞟,段旭便立刻眉开眼笑,笑容和煦起来。


        

“哈哈~元御史果然仁义,既如此倒也无需商量了。”


        

说完他便给了身边宦者一个眼色,后者很快便递上了一个腰牌。


        

待元骏接过之后,段旭方才轻描淡写道:“每月朔日来此处取书即可。”


        

南宫乃皇宫禁地,段旭自然不会让元骏带着一批士子进入抄录,这点警惕性他还是有的,否则但凡出了什么意外他都要掉脑袋。


        

宦官在朝野虽然威风,可那只是能出头的宦官方才如此。


        

实际上皇宫之中还有大批的内臣宦者像牛马一样活着,任由这些大小宦官驱使。


        

比如段旭的手下便有不少识文断字的内臣,可以用来干这种苦力活。


        

说来这还是邓太后的遗泽。


        

当年邓太后入宫掖之后还曾由大儒教授经书、天文、算数等科目。


        

邓太后亦是聪颖好学者,故其掌权之后便诏谒者刘珍及五经博士等人,校定东观五经、诸子、传记、百家、艺术等文字典籍,整齐脱误。


        

并且她还下令中官近臣都必须于东观读书,左右习诵,以教授宫人。


        

上有所好下有所效,宦官们内卷起来那可是一点都不比士人差。


        

甚至由于宫内没有什么家世背景可讲,导致能出头的宦官都非易于之辈。


        

真要是不学无术,十常侍早就被党人给掀翻了,哪里能风光到今日。


        

不过元骏此刻却懒得理会这些,反正在他看来党人和宦官一个样。


        

不对,从某个角度而言宦官甚至还要比党人靠谱点。


        

至少宦官收了钱是真办事儿,但那些党人名士则是看得起你才收钱。


        

言外之意,就是办不办事儿全看他们心情。


        

带着这样复杂的心情,元骏很快便回到了住处。


        

然而他刚坐下没多久,便听苍头禀报道:“郎君,那公孙度又来拜访了。”


        

闻听此言,元骏顿时无奈的发出一声长叹……



汉官》是作者:江汉倾才力献的一部情节荡气回肠,扣人心弦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