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电子书 > 人在初唐:我的提示词条老不正经 > 第一千四百四十六章 军国大事有不决者,取天后处分
夜间

人在初唐:我的提示词条老不正经

        

永隆二年,腊月初三。


        

卯时正,洛阳思恭坊。


        

各家王府,在这一刻,同时缓缓打开府门。


        

一名名穿着紫色蟒袍的宗室王族,牵着高头大马来到府门外,然后翻身上马。


        

韩王李元嘉率先而行,后面跟着霍王李元轨,舒王李元名,鲁王李灵夔,滕王李元婴,嗣郑王李敬,嗣邓王李炅等人。


        

过彭王府玉龙苑门前,李元嘉皱眉看向敞开的大门……李绚并没有从里面出来。


        

只有一身黑衣的李笔上前,拱手将一本手本递给李元嘉。


        

李元嘉拿起手本看了一眼,眼中立刻流露出无比的惊讶之色。


        

他点点头,将手本还给李笔,然后看了后方一眼,这才继续前进。


        

其他宗室亲王,嗣王,还有郡王,路过彭王府的时候,都好奇的看向李笔。


        

今日皇帝大朝,身为嗣彭王的李绚必然参加,但是今日该出现和诸王一起前往紫薇宫,但是,他却没有出现。


        

今日之事太重,就算是生病,只要不是病的走不动道,该出现的也得出现。


        

但李绚就是没有出现。


        

这让人不免有些好奇,李绚今日究竟是有什么事情,竟然连面都不露。


        

还有李笔给韩王李元嘉的手本里面,究竟写了什么,能让宗室之长的韩王不再在意。


        

很快,诸王便已经来到了定鼎门大道。


        

长街之上,火把高举,长槊锋利。


        

无数五品以上的官员从四面八方汇入到前行的行列之中。


        

中枢朝中,洛州雍州,宗室亲郡,地方刺史。


        

皇帝封禅泰山,光是地方刺史就密密麻麻的来了上百人。


        

更别说还有原本散落各方的十六卫大将军,将军,中郎将,地方折冲都尉等等。


        

一行人浩浩荡荡的来到了天津桥南。


        

过天津桥,入端门,最后来到了承天门下。


        

然而,这一刻,所有人都惊呆了。


        

赫然就见承天门下,一排七人,全部身穿红衣金甲,面色冷肃的站在承天门前。


        

禁卫大将军裴行俭,右金吾卫大将军薛孤吴,左卫大将军薛仁贵,右卫大将军李绚,左监门卫大将军高侃,右领军卫大将军李谨行,右屯卫大将军孙仁师。


        

一共七位大将军,全部一身的红衣金甲,手按刀剑,一字排开,面色冷漠的看向朝中文武百官。


        

这副阵势,别说是他们了,就是刘仁轨和李显都没有见过。


        

一股沉重的压力,立刻就扑面而来。


        

甚至有的人因此而站立不稳。


        

要知道,如今整个大唐,一共就九位大将军。


        

左骁卫大将军史暕,检校左武卫大将军权善才正在安西四镇,率军和西突厥厮杀。


        

大唐有十六卫,但大体保持在八位十六卫大将军之下。


        

如今再加上一位禁卫大将军,正好九位。


        

两位在西域厮杀,如今在洛阳的七位大将军,今日全部都在此处。


        

以前,皇帝大朝,守在宫门前的,是左千牛卫大将军王及善和右金吾卫大将军薛孤吴。


        

但王及善调任大理寺卿之后,便成了右屯卫大将军孙仁师和右金吾卫大将军薛孤吴。


        

像眼下这样,朝中七位大将军同时集齐的局面是真的很少见。


        

禁卫大将军裴行俭,检校扬州大都督府长史。


        

左卫大将军薛仁贵,检校代州都督。


        

检校右卫大将军李绚,任逻些道安抚使。


        

左监门卫大将军高侃,检校辽东都督。


        

右领军卫大将军李谨行,检校任昌州都督。


        

这些朝中的大将军,遍布大唐天南海北,若不是这一次皇帝封禅,他们也很难聚集在一起。


        

尤其今日,竟然一起在诸臣抵达宫门之前,便齐齐镇守,必然是皇帝授命。


        

甚至若不是今日大朝,恐怕这么多位大将军守卫宫门,朝臣恐怕难免会多想什么。


        

宗室诸王的目光,却是不由自主的落到了李绚身上。


        

怪不得今日在玉龙苑没有看到李绚出来,原来是他已经提前收到了诏命,提前来到了承天门。


        

也怪不得韩王李元嘉会如此诧异。


        

看李绚一身红衣金甲,恐怕他今日是不会以嗣彭王的身份站立在诸王之中,而将以右卫大将军的身份,站立在诸位大将军之中,甚至他的位置还要稍微靠前。


        

起码是在左监门卫大将军高侃,右领军卫大将军李谨行和右屯卫大将军孙仁师之前。


        

七位大将军在列,承天门上下,所有军方将领,从将军到中郎将,再到地方折冲都尉,全部恭顺低头。


        

就在这时,承天门轰然打开。


        

内侍少监范云仙快步走了出来,目光肃然的看向群臣,手里拂尘一摆,高声喝道:“永隆二年,腊月初三,皇帝早朝,群臣朝见。”


        

“臣等领旨,陛下万寿无疆。”


        

……


        

李绚神色肃穆的走在诸卫大将军之中,一身红衣金甲,右手放在腰间黑鞘剑柄之上,眼神漠然。


        

前方是左卫大将军薛仁贵,身后是右监门卫大将军高侃。


        

诸卫大将军之中,李绚的年龄是最小的,但也无人敢于轻视他。


        

这些年,大唐平定吐蕃,虽然所用物力财力不少,但人力军力,却是相比要少上许多。


        

关键原因便在于李绚对论钦陵几无败迹,军士损耗都在最少。


        

有了这一点,征召新卒,战后抚恤,都已经降到最低。


        

最关键是,他还成功的平定了吐蕃,最后落入朝中的财富远超人们的想象。


        

正是因为如此,军中,尤其是在西线和吐蕃有过交手的将领,对李绚都无比的佩服。


        

不是他们没有猜疑过李绚的战术,而是李绚每隔几天,就会有奏章送入皇帝手中。


        

皇帝偶尔会将这些东西与诸将分享,但更多的,是自己藏于内阁。


        

让其他人想要摸透李绚的底细都难。


        

乾元殿就在前方,李绚神色郑重起来。


        

他是在昨夜接到皇帝的手诏的,皇帝命他以右卫大将军之身参与大朝。


        

若是其他人倒也罢了,但李绚还是当朝嗣王,这里面不一样的味道,立刻就被他捕捉到了。


        

皇帝今日大朝,怕是要有什么举措。


        

这事恐怕会影响封禅之前的所有一切。


        

甚至说不定,皇帝还有更多的准备。


        

内侍少监范云仙在前,李绚平静的跟在薛仁贵的身后一起走入乾元殿。


        

……


        

庄严的乾元殿中。


        

七位各卫大将军站于右侧最前,诸相诸王站于左侧最前。


        

诸将军,诸尚书,侍郎,寺卿,少卿,各自站立侧后。


        

右卫将军麻嗣宗站在李绚右侧,右卫中郎将李荣站在麻嗣宗的右侧。


        

李绚和李荣并不陌生,李荣是河间郡王李孝恭次子河间县子李晦之子,之前任益州大都督府兵曹参军。


        

益州大都督府长史是梁郡公李孝逸。


        

李孝恭和李孝逸是堂兄弟。


        

益州如今是仅次于陇西的李氏大本营,诸多王室在陇西任职。


        

河间县子李晦如今任并州都督府长史。


        

他和李孝逸,今日都在殿中。


        

李绚的神色肃穆,侧前方的大殿侧门,一阵平稳的脚步声传来。


        

“天后驾到!”内侍省典仪高呼声中,一身黑色凤袍,头戴黑色璞帽的武后,平静的从侧门走了进来。


        

她的身后,跟着黄色蟒袍的太子李显和相王李旦。


        

群臣心中不由得升起一丝疑惑,不是说今日皇帝早朝吗?


        

“臣等参见天后,天后万福金安!”群臣没有丝毫犹豫,全部沉沉的跪了下来。


        

李绚一身金甲,半跪在地,神色肃穆。


        

果然,今日还是出事了。


        

本来应该皇帝早朝,但是皇帝就是没来,来的只有武后和太子。


        

皇帝说要来的,但是没来,皇帝的身体怎么样了,有没有出事?


        

几乎在瞬间,这样的疑惑就已经出现在群臣的脑海当中,便是李绚也是一样,有些人脸上的担忧清晰可见,甚至在眼底,还别有想法。


        

不过李绚,相对而言,他要平静许多。


        

皇帝的身体虽然不好,但李绚心里清楚,皇帝依旧能够调动十六卫大将军,说明皇帝依旧还有掌控朝局的力量。


        

也就是说,他其实是有力气来参加朝会的,但是他没来。


        

如今的七位大将军列朝,皇帝已经掌握住了洛阳,这样情况下,他来不来其实也没有什么关系。


        

想起昨夜的那张手诏,李绚几乎可以肯定,其他的八位大将军,他们也同样拿到了类似的手诏。


        

李绚的眼角余光扫过群臣,心中微微冷笑。


        

皇帝啊,这个时候的皇帝是最多疑的。


        

李绚再度低头,心中却闪过无数念头。


        

该怎样,才能够确定皇帝能够接受的动作尺度。


        

……


        

“众卿平身。”武后清冷的声音在整个乾元殿响起。


        

李绚面色肃然的站了起来,手按长剑,微微躬身。


        

在动作的一瞬间,李绚清晰的看到,武后高座的御榻之上,太子李显……


        

李绚眼睛睁大的如同核桃一样大。


        

李显站在了御阶上方,距离御榻只有一步之遥。


        

李显疯了吗,他是太子,他只应该站在御阶第一阶阶梯之上,而李旦应该是站在御阶第三阶阶梯之上,现在李旦正站在那里。


        

朝中群臣的目光几乎全部如同李绚一样,难以置信的看着眼前的这一幕。


        

其中不少人已经忍不住骚动了起来。


        

太子,太子究竟想做什么。


        

然而更多的人,却迅速的平静了下来。


        

天后坐在御榻上,太子就站在天后身边,天后都没有说什么,哪里轮得到他们插嘴。


        

甚至这一切很可能都是天后默许的。


        

武后平静的看着这一幕,目光看向侧前。


        

内侍少监范云仙立刻上前一步,手里张开圣旨,高声道:“皇帝有旨!”


        

“臣等恭领圣谕!”殿中群臣在一瞬间跪下大半,其他人反应过来之后,也全部都跪了下来,没有一个人再站立。


        

“惟永隆二年,岁次壬午,十二月壬子,朔初三戊寅日,皇帝若曰:


        

於戏!


        

朕践祚三十三年,今有疾弗瘳,药石瞑眩,难理朝政。


        

今,命皇后临朝听政,诸臣奉顺,命太子临政事堂,善理国政。


        

天下社稷,以事为宜。


        

另,军国大事有不决者,取皇后处分。


        

钦此。”


        

“臣等领旨,陛下万寿无疆,天后万福金安。”群臣沉沉的叩首在地。


        

所有人都明白,皇帝这是在自己病重期间,对朝政的正常运转做出了处置。


        

皇后临朝听政,这是常制,但太子坐守政事堂,这却是少有。


        

这等于朝中详细事务的处理全部都交到了太子手里,而只有军国大事,才有天后处决。


        

似乎,皇帝已经在向太子交权,但又在上面加了一层紧箍咒。


        

李绚神色淡漠,眼底深处闪过一丝嘲讽。


        

(本章完)



人在初唐:我的提示词条老不正经》是作者:太清妖道倾才力献的一部情节荡气回肠,扣人心弦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