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电子书 > 知否:我,小阁老,摄政天下 > 第二十一章 会元!
夜间

知否:我,小阁老,摄政天下

        

二月二十一,阴。


        

天色尚是昏沉,贡院外就已然站满了引颈而望的举子。


        

人山人海,甚是稠密。


        

让人惊奇的是,这样万人齐聚的大场面,竟是出奇的寂静,举子无一不是噤声,等待着张贴黄榜。


        

甚至,有些人为了早一点望见自己的成绩,愣是贡院外熬了一宿,就位静待放榜的那一刻。


        

淮左举子也赶来看榜,挤来挤去。


        

就连本应上朝的右副都御史江志,也特意称病告假,为的就是第一时间知晓孙儿的成绩。


        

除了江志,贡院外不乏一些装饰贵重的马车,俨然也是权贵人物,告假看榜。


        

“怎么样,有没有把握?”黄榜尚未张贴,江志竟然生出些许紧张感。


        

“不太清楚。”江昭沉吟着摇了摇头:“还是等黄榜张贴吧!”


        

一场春闱究竟能不能考上,不但是看个人才学,也得要一定的运气。


        

江昭自觉稳一个前五十应该没什么问题,但前五十显然不是他的目标,究竟能否更进一步,谁也说不准。


        

此刻,江昭也心中紧迫,不自主的屏息。


        

江志点了点头,六十多岁的老头,仰首望来望去。


        

而相似的场景,遍布周遭。


        

期间,苏轼、苏辙、曾巩、曾布、章衡、章惇几人都走过来打了招呼,江昭礼貌回了礼。


        

这十几天的休息时间,几人曾聚在一起游玩,已经成了朋友。


        

苏轼、曾巩和章惇心中焦急,往人堆挤了进去,余下三人则是与江昭站在一起。


        

不过,几人都没有说话的心思,就这样静静的站着。


        

“黄榜来了!”


        

“来了来了!”


        

一声惊呼,激起千层浪。


        

禁军护送着几位考官张贴黄榜,那些举子心中着急,却也不敢逾矩。


        

不一会儿,黄榜张贴完毕,一些喜讯也陆陆续续的传出。


        

“五十七名!”


        

有不惑之年的灰袍老者望见了自己的名字,大声喊了出来。


        

“九十七名!”


        

“我中了,我中了!”


        

有两鬓微白的汉子仰天长笑,喜极而泣。


        

“不可能,我怎么没中呢?”


        

“我自己考的,我的才学,怎么可能不中呢?”


        

有举子双目睚眦欲裂,质疑春闱的公正性,遭到禁军阻拦,意气风发不复,竟似是垂暮老者一样。


        

“啊啊啊!”


        

“我对不起乡亲们的期望,我对不起妻儿老小!”


        

有举子以头撞地求死,头破血流,遭到禁军阻止。


        

“哎呀!”


        

几十位富商一拥而上,围住一位自称“三百七十名”的中年贡士,希冀榜下捉婿。


        

“公子可曾婚配?”


        

“未曾。”


        

“小女年方二八,嫁妆七千两,温柔贤淑......”


        

“公子,小女年方二七,嫁妆八千两,素有贤淑名声......”


        

“一万两,外加水田百亩!”


        

不一会儿,已经出了结果,那出钱一万两的富商捉到了进士女婿,连忙遣人护着贤婿,悉心呵护着远去。


        

因殿试仅排甲第,不黜人,是以贡士就是未来的进士,榜下捉婿自然也不再是捉过了殿试的进士,而是捉过了会试的贡士。


        

手快有,手慢无。


        

有人欢喜有人愁,张贴了黄榜,心中的侥幸消除,注定是狂欢与悲丧俱在。


        

狂喜,彷徨,恐惧,渴求,挣扎,侥幸,一时间充斥人间。


        

本是站在江昭身边的苏辙、曾布、章衡三人,此刻心中也有些耐不住,往人群里面挤进去。


        

就连江昭,也不免心中躁动了不少,向着黄榜望去。


        

不过,他无需去挤,祖父江志提前遣了几个识字的小厮去看榜,他的书童禾生也早已挤进了人堆。


        

长时间高居庙堂的老爷子江志,竟也不免背着手踱步走来走去。


        

这种事情,上至权贵,下至寒门,谁也无法幸免。


        

“中了,中了!”


        

“公子中了!”


        

“公子是会元!”


        

会元二字一出,如投石入潭,引得不少人注目。


        

“这是哪家的公子?”


        

几个喊着的小厮尚未走出人堆,就有人问了起来。


        

“淮左江子川是第一名。”有中了黄榜的贡士答道。


        

举子一旦中了黄榜,急切的心就会彻底定下,也就有了望一眼第一名和最后一名究竟是谁的闲心。


        

“江子川?”有人惊诧道:“莫非是【韩门立雪】的淮左江郎,江昭?”


        

“就是那位!”


        

这时,几个小厮也走到了江昭与江志身边,喜气洋洋的汇报喜讯。


        

“赏!”


        

“都赏!”


        

“几个去看黄榜的赏五十两,待在宅子都赏十两!”


        

“哈哈哈!我孙儿中了!”


        

江志抚须大笑。


        

会元啊!


        

一般来说,殿试不会大幅度的更改名次。


        

更别提孙儿还是名扬天下的人物。


        

哪怕再是改变名次,怕也能稳一个三鼎甲!


        

三鼎甲,什么概念啊?


        

一时间,江志长笑不止,一把老骨头尽是透出意气风发。


        

一经赏赐,可谓主仆欢心,皆是一脸的喜意。


        

“那位就是江子川?”有上了榜的贡士望向举止儒雅的江昭,认可的点头道:“不愧是会元啊!”


        

“不愧是淮左江郎,不单尊师重道,名满天下,才学也是一等一的好啊!”有贡士赞同道。


        

这就是名声的好处。


        

过往,几乎历年的会元都会遭到质疑。


        

凭空的冒出来一个不知名的人物,你说你是第一?


        

我不信!


        

如今,江昭声名之旺冠绝一代,会试第一却是少了很多争议。


        

当然,考官排序时可能也有这样的考量。


        

若是有一人与江昭才学一模一样,那排名更高的一定的江昭,为的就是减少一些无端的争议。


        

“诶,第二是谁啊?”有未曾登上黄榜,心中不服的举子盯上了第二名。


        

“记得是叫章衡。”


        

“凭什么,他凭什么第二?”考生大声质疑了一句。


        

江子川名扬天下,老子干不过,也就认了,章衡一个寂寂无名之辈,凭什么第二?


        

“我自认不比他差,凭什么他是第二,我这样的才学都未曾上榜?有黑幕!”


        

.......


        

“子川,你可得请客啊!”苏辙笑着走出了人堆。


        

有了结果的他,心中安宁,走起路来可谓闲庭信步,无声间透露出意气风发。


        

江昭一笑:“瞧子由一脸的喜色,我定让子由不醉不归。”


        

“如何?”江昭拍了拍苏辙的肩膀,笑而问道。


        

“七十八名!”苏辙笑道。


        

他一次科考就中第,心中很是高兴。


        

“这次,定然得好好庆贺。”章衡走了过来,举手投足尽是意气风发。


        

同一时间,走过来的章惇脸色很是难看。


        

他也中了,但作为叔叔,他没考过侄儿。


        

作为叔叔,输给侄儿,他不服!


        

“恭喜子川。”章惇上前行了一礼。


        

“多谢。”江昭望出章惇脸色不对劲,却也不知该怎么安抚。


        

毕竟,章惇是上了榜的,只是人家自我要求够高,心中不满意而已。


        

章惇沉着脸站了几秒钟,一边往边上走去,一边说道:“恭喜侄儿名列第二,但愿侄儿实至名归。”


        

章衡心中正是欣喜,并不与族叔计较。


        

不一会儿,苏轼也走了出来。


        

“怎么样?”江昭问道。


        

“五十三名。”


        

江昭微微点头。


        

一般来说,一甲三名,二甲六七十人。


        

论、判、诏、诰、表第一的成绩应该是把苏轼的综合排序拉高了不少,达到了二甲末的水准。


        

一如苏辙,七十八名,差不多就是三甲前列的水准。


        

当然,考了二甲末或三甲也并非没有翻身的机会。


        

实际上,哪怕考中了进士,都还有一场考试,也即庶吉士考试。


        

一般来说,一甲三名是直接授予官职,入职翰林,任职翰林官员。


        

所谓非进士不得入翰林,非翰林不得入内阁,翰林院就是朝廷的人才储备库、六部尚书、内阁大学士的摇篮。


        

二甲与三甲进士也有机会入翰林,也即庶吉士考试。


        

过了殿试,礼部还会举行一场选拔,三四百位进士选出三四十位庶吉士,一齐入翰林院学习深造。


        

这些入翰林院学习深造的进士,暂时不会被授予官职,经过三年的深造学习,还会有一场考试,名为散馆考试。


        

三四十人,有三四成的人可以通过散馆考试,就此留在翰林院,正式授予翰林官职,于翰林修书,自此可称出身翰林。


        

上岸的十几人,也就是三年一次春闱大试,普天之下万万读书人中最为优异的存在。


        

一届,几十万学子,选出过万举子,又选出几百进士,几百人又选出十余人,可入职翰林。


        

这十余人,前程无量,就算是熬资历都能熬到三品。


        

当然,因政治争斗和身体因素,实际上也就五六个人有机会熬到三品,其余的要么是遭到政治打击,要么是身体不行,没有熬资历的天赋。


        

饶是如此,却也相当不俗。


        

熬资历就熬到三品,何其恐怖?


        

江昭望了望几人。


        

苏轼、苏辙、曾巩、曾布几个都是二甲末或者三甲,这没得说。


        

但考庶吉士一事,却不一定。


        

毕竟,就几人未来的成就来看,曾巩肯定都是自己菜,庶吉士无望。


        

苏轼、苏辙和曾布,这几位大概率是成了庶吉士。


        

几人都是干到了文官顶尖的存在。


        

这也不奇怪。


        

第一次考试,有些人就连考题是什么形式都不清楚,临场发挥差一点也正常。


        

以往,也不乏一些考生一举从三甲干到一甲。


        

更何况,这是嘉佑二年?


        

就在这时。


        

苏轼一叹,钦佩的说道:“子川之才,真是百年无人望其项背。”


        

以往,他已自认才学不凡,可真正上了考场,他才知道自己还是小觑了天下英雄。


        

江昭一怔,下意识的望了一眼章衡。


        

要是没记错,这话是苏轼评价章衡的吧?


        

当面就......抢啊?


        

“子瞻太过赞誉,昭愧不敢当。”


        

当面就当面吧!


        

不一会儿,其余的人也都出了结果。


        

曾巩三百一十三名,曾布一百七十五名。


        

张辞一百六十五名,陈辅未中。


        

相比起已经二十六七的张辞,陈辅少了好几年的积累,运气也差了点。


        

此外,参加春闱的两三百名淮左举子,中了二十七人,几乎都是四十来岁的老者。


        

该说不说,扬州不愧是繁华之地,学业兴盛。


        

此次万人大考,取三百八十余位进士,差不多是百中取三的概率。


        

扬州不到三百人参加,二十七人取得贡士,近乎百取十,实在是惊人。


        

......



知否:我,小阁老,摄政天下》是作者:花雪飘飘飞倾才力献的一部情节荡气回肠,扣人心弦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