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电子书 > 重启人生 > 0070【走亲串门】
夜间

重启人生

        

陈贵良家所在的聚落叫蛮子沱,位于本村的三个行政小组之间。


        

地形闭塞狭窄,拢共只有七户人家。


        

就这七户人,还是兄弟分家发展出来的,隶属于三个不同的村小组。


        

附近墓葬倒是挺多。


        

尤其是被俗称为“蛮子洞”的古代少民墓葬。


        

也有一些汉家墓葬,但多数已被盗掘。


        

陈贵良读小学的时候,还钻进一个被盗的古墓,取走骷髅人头拿去学校,把许多学生吓得哇哇大哭。然后被老师严厉斥责,狠狠打了二十下手心。


        

他把骷髅头扔掉时,揪下一颗牙齿留做纪念,被父母发现又是一顿毒打。


        

由此可知,陈大侠从小就混不吝,那神经病性格似乎是天生的。


        

在过年期间,陈贵良除了去外公外婆家拜年,便是窝在家里写游戏策划案。


        

时不时有小学同学来串门。


        

因为陈贵良读小学的时候,一直都是学校里的孩子王。


        

立威之战,便是那次带着骷髅头到学校,谁敢不服就用死人脑袋呼过去!


        

“哥,快走了。”


        

“来了,来了。”


        

大年初六,相约去奶奶的娘家拜年,包括二叔、姑姑一家也要去。


        

由于奶奶晕车,大家只能步行,足足走了四个多小时。


        

那是挨着区城的一个村子,相对偏远农村还算富裕。


        

“祖祖,姨公,姨婆,表叔……”


        

“快来给先人烧钱纸吃饭!”


        

奶奶的母亲,这里习惯叫祖祖。


        

祖祖今年八十多岁,地主小姐出身,幼时还裹了小脚。


        

她嫁的自然也是地主儿子,不过丈夫的路子比较野,抗战期间川盐紧俏,竟然拉了一帮人贩私盐。


        

只能说,特别有钱。


        

冯玉祥来龙都号召抗日献金,祖祖家里捐了几百大洋不说,她自己还捐了一个金戒指、一对金手镯。


        

后来解放时,又给人民政府捐了二百大洋。


        

并没有遭到什么劫难,家里的土地也不多,土改时还留下一部分。


        

但现洋却有不少,直至80年代,祖祖都还藏着一百多块银元,但在90年代初被小偷光顾了。只剩四个女儿手里各藏着几块银元用来“取风”。


        

相比起来,爷爷那一边,才是真正的大地主。


        

不过运气挺好,爷爷的父母皆抽大烟,把家产全都给祸祸完了,划成分时直接被定性为贫农……


        

爷爷虽然没读过书,但他的几个哥哥姐姐,全都受过良好教育,建国后在城里当老师和工人。


        

由于继子的身份,父亲基本不去爷爷的城里亲戚家走动。


        

“良良,听说你拿了一等奖,清华北大抢着要啊?”三姨公问道。


        

三姨公是冯涛他爹,村里的头面人物。


        

懂一些算命和中医的皮毛知识,毛笔字也写得很好,邻里纠纷总是让他去调解。


        

陈贵良回答:“清华北大还没确切消息,不过复旦、北师大确实打算录我。”


        

三姨公说:“复旦就不错嘛,毕业了分配在大城市。”


        

他的思想还停留在包分配年代,转而又夸赞陈兴华和姚兰:“你们两个教育得很好,儿子有大出息。”


        

陈兴华和姚兰只是笑,三姨公说话的时候,其他人必须乖乖听着。


        

奶奶没有兄弟,但有三个妹妹。


        

二姨公和四姨公,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


        

三姨公又对其他小孩子说:“你们几个,要好生的向哥哥学习。陈贵荣,还在读书的,除了你哥哥,就你的年龄最大。你成绩搞得咋样?”


        

堂弟陈贵荣埋头吃饭:“还行。”


        

“还行就是还不行。不努力读书,就只能回农村修地球!”三姨公数落道。


        

陈贵荣听得头皮发麻,他从小就怵这位姨公。


        

“聂伟,你呢?”三姨公又问二姨公的孙子。


        

一个一个挨着问,孩子们全都不敢说话。


        

三姨公又继续夸陈贵良,让陈兴华、姚兰两口子感觉脸上有光。此时此刻,这几年的艰辛全都不算什么。


        

冯涛朝着陈贵良挤眉弄眼。


        

吃过午饭,三姨公把陈贵良叫去卧室(兼书房),热情说道:“快过来,我给你写了一副字。”


        

陈贵良接过来一看,内容写得很老套: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至于书法,肯定比陈贵良的烂字更好。


        

三姨公又拉着陈贵良吹牛逼,讲一些稀奇古怪的故事,再考教陈贵良的紫微斗数——这玩意儿,也是他传授的,陈贵良初中时囫囵学过。


        

除了唬人,屁用没有。


        

好吧,其实也有一点用,让陈贵良学会了推算天干地支。


        

新概念作文大赛时,给诗写序文不就用到了?


        

冯涛却是从来不学,并认为自己老爸是个神棍。如果真那么厉害,怎么没有村民找他看风水、算八字?找他看病的也没有,村民生病了宁愿找赤脚医生。


        

陈贵良找机会屎遁。


        

他跟三姨公没有共同话题,他还记得高一的时候,跟三姨公争论国际问题,一老一少差点当场吵起来。


        

这是一位老年键政家,兼四里八村的和事佬。但主业是农民,也得下地干活。


        

院坝里,祖祖、奶奶、姨婆、母亲、姑姑、表姨、婶婶们正在聊天,男人们则摆开桌子打麻将去了。


        

陈贵良过去陪她们闲聊。


        

主要是陪着祖祖。


        

所有亲戚长辈里面,祖祖是对他最好的,也是对他父亲最好的。父亲小时候在家挨了打,就徒步走几个小时,跑到祖祖这里来诉苦舔伤。


        

祖祖活不了几年了,90岁寿终正寝,在农村属于喜丧。


        

“良良,你要是去读复旦,以后就成魔都人了。”一个表姨开玩笑说。


        

表婶林春红道:“你们还不晓得,良良跟陶老板做游戏,两个月赚了十多万!”


        

“真的啊?”


        

长辈们顿时惊叹,又是一阵夸奖。


        

这边的亲戚比较和谐,也没人找陈贵良借钱。


        

其实,爷爷那边的亲戚也很和谐,只不过把陈贵良父子当成外人区别对待。他们自己内部,一直都是互相帮忙,安排进国企的晚辈就有好几个。


        

祖祖坐在院坝里晒太阳,看着众多晚辈热热闹闹讲话,她张嘴露出光溜溜的牙床一直笑。


        

“砰!”


        

一个混蛋小子,突然扔来鞭炮,把长辈们吓了一跳。


        

那是四姨公的孙子,很快就被抓来一顿毒打。


        

包括陈贵荣在内,其他孩子哈哈大笑,这事儿就是他们怂恿的!


        

……


        

转眼就到正月十五,马上要开学了。


        

期间有一些曾经的债主上门,大部分是为了跟陈兴华修复关系,也有极个别的跑来讨要利息——陈贵良说过会给利息。


        

“爸,妈,你们就别再去打工了。”陈贵良说。


        

姚兰笑道:“不去了,就在老家种地。”


        

她知道儿子手里有钱,已经不愁大学的学费和生活费。


        

陈兴华看着破旧的房屋,“还是要再去干几年,总不能用你的钱修房子。”


        

他是有自尊心的,打工那么多年,儿子帮忙把债还清,还要让儿子出钱建房。他自己的人生价值何在?


        

陈贵良明白父亲的心思:“要不这样,你们留在家里,租一间大队厂房养兔子。规模不用搞太大,我投资一两万块,就算折本也无所谓。如果赚到钱了,再用那些钱去盖新房。”


        

龙都市这边,家家户户都会养兔子。外出打工流行之后,搞家庭养殖的才变少了。


        

而且不愁销量,这里全民吃兔,没有一只兔子能活着走出去!


        

至于村里的厂房,那属于所有村民心中的痛。


        

80年代乡村企业遍地开花,一个来自胡建省的老板,说动了公社的某位干部。那干部带着胡建老板回村,风风火火的集资开玻璃厂。


        

好多村民都被忽悠了,甚至跑去贷款投资。


        

然后,胡建老板卷钱跑了。只留下几间空荡荡的厂房,以及一堆血本无归的村民,还有些村民背负着几百上千元的贷款。


        

那位公社干部,气得上吊自杀!


        

陈兴华看向老婆。


        

姚兰实在不想再出去打工,她说道:“试试看嘛。别的我不会,养兔子还是很拿手的,从小就割草养兔子。先是给生产队养,后来又自己养,比养猪容易得多。”


        

陈贵良说:“规模养殖还是不一样的,爸要先去别的养兔场考察。第一年别养太多,两三百只就行,积累了经验再扩大生产。”


        

陈兴华抽着烟思考良久。


        

他的自尊心极强,而且想干一番事业,否则就不会90年代中期跟人合伙转包小工程。


        

如果凡事都靠儿子,陈兴华心里不得劲。


        

但想想跟着自己辛苦多年的老婆,又想想一直在家操持的老母亲,陈兴华只能答应下来:“那就养兔子!”


        

正月十六,陈贵良辞别父母和奶奶,再次坐着破烂大巴返回学校。


        

《西华都市报》那边,记者陈锋的稿子也即将刊登。


        

——


        

(有幸与耳根、老鬼一起被捆绑造谣,说明老王还是小有成就的。窃喜。但我们这里没有订婚的习俗,我也没见过谁订婚,所以就别再造谣说我订婚被绿了。)


        

(这章属于过渡章节,介绍一下生活环境和家庭背景。把古墓里的骷髅头带去学校,是老王小学三年级干过的事儿。当时特别喜欢钻各种墓穴,妄图发现一两本武功秘籍……)



重启人生》是作者:王梓钧倾才力献的一部情节荡气回肠,扣人心弦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