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电子书 > 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 > 第152章 一厢情愿的倾慕,万人之上的孤独
夜间

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

        

话说,屋外传来一声响动。


        

姊妹俩俱是各自坐好。


        

只见来人于万丈夕光中款款而至,不染纤尘,却镀得一身温柔。


        

手腕一抬,轻轻挑起屋帘。


        

眉目是山河清隽,唇畔是皎月生辉。


        

端的是一派贵介公子,俊迈风流。


        

袁莹见是李翊来了,眸中倏尔一亮,启唇欲要开口。


        

却忽然想起姊姊方才说的什么话。


        

如今已不比当年,身份特殊,当谨小慎微些。


        

遂又将迈出的步子轻轻轻停住,停在了原地,只轻轻绞着手中的帕子。


        

待李翊走至近前之时,


        

袁瑛、袁莹二姝俱是低下头,端端正正一拜:


        

“妾身……见过子玉先生。”


        

尤以袁莹最为拘谨,大抵是方才被姊姊提醒过后,已不敢在李翊面前有丝毫失礼之处。


        

李翊微微颔首,启声不自觉地缓和。


        

“……两位不必多礼,在宫中住的可还习惯?”


        

二女对视一眼,旋即齐齐说道:


        

“亏得先生照料,倒还习惯。”


        

善……


        

李翊眸光一转,接着道:


        

“我与刘将军商议,决定将汝二姝各收一姝入宫闱。”


        

“不知两位可愿意?”


        

李翊直接开门见山,并无太多弯弯绕绕。


        

二姝二女闻言,俱是双颊飞红,但依旧低眉顺眼,欠身说道:


        

“若能侍奉刘将军与李先生,是我姊妹幸事。”


        

嗯……


        

李翊对二姝的态度还是很满意的,看来再是高贵的千金小姐,在遭遇挫折之后。


        

也知道低头。


        

“既如此,汝二位,谁愿意随我左右?”


        

李翊也懒得挑,反正二姝并无多大差别。


        

倒不如给他们一个自行选择的机会。


        

“……姊姊。”


        

袁莹望一眼袁瑛,虽未多言,但眸中含意,已经溢于言表。


        

袁瑛看出妹妹心思,这位李郎君年轻有为,又是个体贴人的。


        

跟在他身边,料想妹妹不会吃太多苦。


        

便朝李翊端方拜道:


        

“若蒙子玉先生不弃,便让小妹跟在先生身边,早晚侍奉。”


        

“……姊姊。”


        

袁莹看出了姊姊的相让之意,感动又难过,不免喉头哽咽,牵住了姊姊的衣袖。


        

“……姊姊,你也要好好的。”


        

一滴清泪顺着脸颊淌下,无论如何都再说不出话来。


        

李翊只觉心底隐隐作痛,这世道就是如此,其实这对她们来说已经非常好的结局了。


        

便伸手轻轻去帮妹妹拭去脸上的泪珠,脸上仍是牵出几分温浅的笑意。


        

“好了,莫要再哭了。”


        

“汝姊妹在徐州,不会受人欺辱的。”


        

妹妹袁莹渐渐止了啜泣,抬头盯着李翊的脸,“……真的?”


        

徐州一把手和二把手的女人,在徐州谁能欺负的了你?


        

“李某从不大言。”


        

李翊正色说道。


        

过了好一会儿,还是姊姊袁瑛率先开口说道:


        

“有子玉先生这句话,我姊妹俩也知足了。”


        

“能侍奉在刘将军与子玉先生身边,是我等幸事。”


        

一面不由暗叹一口气,李子玉确实温润君子。


        

如今他为座上客,她姊妹为阶下囚,却还愿意放下身段来跟她们交流。


        

完全没有一点阶级差距的凝视感。


        

或许这便是妹妹说的,李翊与其他人的不同之处吧。


        

她们真的应该感到庆幸,是被李翊俘虏的。


        

若是被此前那位夏侯将军俘虏,落在曹操手里,也不知等待她们的会是什么。


        

反正曹操,她们是见过的。


        

其貌不扬,身高不高,眼睛细小。


        

汉朝可是一个重度看脸的朝代。


        

很多人都好奇曹操为什么那么喜欢关羽。


        

其实关羽就是曹操心目中最完美的自己。


        

身长八尺,面如重枣,美髯公,标准的汉朝审美下的美男子。


        

然后又武艺高强,忠义无双,还是个游侠。


        

以上几点,都是曹操最渴望成为的人。


        

早年的他,也是有着一番报国之心的。


        

在分配好袁氏二女之后,李翊又将二女请入座。


        

二女见此,俱是猜到李翊肯定是有事要与她们相商。


        

“不知我姊妹有什么是能为子玉先生效劳的。”


        

“只要是我们姊妹能够办到的,一定尽心竭力。”


        

袁瑛主动开口问。


        

李翊嘴角微微翘起,到底是大户人家出身,确实心思细腻。


        

“我听闻汝二姝叔父尚在丹阳,可否令他率兵来降?”


        

如今袁术所灭,但他还剩下不少残余势力。


        

其中比较有影响力的,一个是以汝南刘辟为首的黄巾余孽。


        

这帮贼人都是靠着袁术吃饭的,袁术身死,他们肯定也要闹腾。


        

可别小看汝南这群黄巾贼。


        

他们虽然是贼,但汝南山地多,树林多。


        

贼寇分布的非常分散零乱,还经常打游击战,很不好清缴。


        

历史上,


        

曹操在建安元年平定了汝南,可四年过后,官渡之战时,汝南都还能够掀起大规模叛乱。


        

曹操为此不得不分兵去镇压汝南的叛乱,进一步拉开了前线与袁绍的兵力差距。


        

不过汝南的问题,李翊已经将它丢给了曹操、吕布了。


        

让他们俩去头疼去吧。


        

真正令李翊比较关心的,还是庐江刘勋、丹阳袁胤。


        

他们俩,一个是袁术的部将,一个是袁术的从弟。


        

庐江那边让曹操自己慢慢打去吧。


        

至于丹阳,它毗邻九江、广陵,并且还连接着孙吴势力。


        

可以说是地理位置非常特殊。


        

更别说丹阳还盛产精兵了。


        

老刘的徐州部曲里面,丹阳兵可是先锋主力。


        

不过丹阳唯一的缺点就是,世家大族众多,统治起来很不方便。


        

或者说整个江东,士人豪族都多。


        

李翊都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帮老刘统一了徐州各派。


        

现在还要消化一个九江,实在无力再伸手去往丹阳了。


        

孙策统一江东后,他的处理方式倒是比较简单。


        

就是全突突了。


        

不过在汉末屠士族后果是非常严重的。


        

曹操就杀个边让,就搞得兖州全境叛乱。


        

孙策以武力横扫江东,号为小霸王,照样被士族刺杀。


        

所以,按照李翊的构想。


        

就是在丹阳扶持一个傀儡政权。


        

袁术身死,丹阳众人心惶惶。


        

袁胤本身也是被丹阳豪族和袁术一起扶上去的。


        

既然如此,倒不如仍旧把他留在丹阳。


        

不说像吕布那样,作为缓和曹刘关系的枢纽。


        

袁胤更多是用来限制孙吴发展的,不能让孙策继续往丹阳扩展。


        

而且利用袁胤,在丹阳给徐州输血,也不错。


        

——“丹阳山险,民多果劲,好武习战,高尚气力,精兵之地!”


        

可以让袁胤时不时输送些丹阳兵过来,给徐州回回血。


        

李翊也是临时在丹阳定下的这样一个方针。


        

首先自己和老刘各娶了袁氏女。


        

此二女作为袁胤的侄女,袁刘两家也算是姻亲关系了。


        

汉左将军、帝室苗裔、四世三公。


        

这些背景加在一起,李翊想不到老刘会输的理由。


        

“如何,不知此事对两位小姐而言,是否为难?”


        

李翊再次出声询问,脸上依旧带着温浅的笑意。


        

仿佛即便二女拒绝,他也不会为难她们似的。


        

袁瑛与袁莹对视一眼,便道:


        

“此我等分内之事。”


        

“请子玉先生予我等纸笔,我姊妹这便修书一封,劝袁叔父来降。”


        

“……哈哈哈,好!”


        

李翊大喜,即命人取来纸笔,命二姝修书。


        

李翊亲自在旁侧监督,书札中的遣词造句俱由他来把关。


        

有不到之处,李翊则命二女修改。


        

很快,书信写好。


        

李翊将之收起,朝二姝拱手一礼:


        

“多谢两位配合!”


        

二女待要开口,忽听屋外传来一阵囔囔的脚步声。


        

来都尉许褚也。


        

“……军师。”


        

许褚拱手一礼,望一眼二女,并未直接说明来意。


        

李翊淡淡道:“何事?”


        

许褚这才开口,“是子敬先生找您。”


        

鲁肃么……


        

李翊颔首,“知道了,你先下去,我随后便到。”


        

“喏。”


        

许褚拱手领命而退。


        

不说多余的话,不做多余的事,这便是他的行事风格。


        

“两位,翊失陪了。”


        

李翊唇角微扬,向二女道别。


        

二女齐端方落拜,恭送李翊出门。


        

出了门,李翊见到了在外等候的鲁肃。


        

“……子敬,你找我?”


        

李翊上前,见鲁肃手里捧着几碟书札。


        

“子玉先生,我已按您的吩咐,清理府库中的书卷。”


        

“粗略计算出了寿春的人口了。”


        

哦?


        

竟如此之快。


        

李翊微微一笑,鲁肃这办事效率的确不赖。


        

“寿春共有民户一万三千七百多户,其中可征用的民夫可达五万两千余口。”


        

鲁肃如实向李翊汇报。


        

这个数据肯定是粗略估算的,真实人口会有差距。


        

不过寿春在经历糟乱,又被骷髅王盘剥多次后,还能有这样的人口已属不易。


        

“若我要征用民夫的话,再不伤民力的情况下,子敬觉得寿春能征发多少民夫?”


        

李翊又问。


        

这……?


        

鲁肃停顿了一下,思虑半晌,才皱眉道:


        

“寿春饱经战乱,人民相食,大是困苦。”


        

“若是想在不伤民力的情况下,我想最多能征发三到五千人不等。”


        

正常来讲,一户人家也就三四口,男丁一两个。


        

若是从一万多户居民中征发三到五千的民夫,几乎已是四丁抽一了。


        

“就这么办吧。”


        

李翊背着手,下达了命令,“你却传我命令,征发寿春民夫。”


        

“凡成年男性,只要是自愿被征用的,都征集起来。”


        

微微一顿,又接着补充道,“寿春人民困苦,若是用为民夫,除每日粮米供给之外,可额外再赏些粮米补贴家用。”


        

鲁肃连连点头,“诚如是,我想应征民众必会齐齐响应。”


        

话锋又一转,“只是如今淮南方定,人心不定,宫室残破。”


        

“子玉先生却大肆征用民夫,不知将做何用?”


        

正常来讲,打下一个新的地方,都是先养民。


        

尤其是农事,此前战时,大家没办法好生耕作。


        

现在安定下来了,就应该专心经验农作。


        

冒然征发民夫,对民力农事的伤害是很大的。


        

李翊却有自己的考虑,他解释道:


        

“我想趁在明年开春之前,疏通一下芍陂渠道。”


        

“整备江淮之地的水利工事。”


        

“哦?先生是想整备江淮水利。”


        

鲁肃恍然大悟,也难怪李翊会不惜成本的,在这个时候征发民夫。


        

原来是为了疏通芍陂渠道。


        

芍陂就位于寿春以南,有肥水流经。


        

曹魏的统治者在淮南屯田,邓艾亲自主持,七年时间,得了三千万斛粮食。


        

一方面自然是因为邓艾是三国顶尖的屯田高手,


        

另一个原因,是曹魏统治者不惜下血本,修建了大量的水渠。


        

比如睢阳渠、泉州渠、讨虏渠、白沟等等。


        

而在淮南,芍陂渠便是重中之重的水利工程。


        

李翊拉着鲁肃的手,边走边为他解释自己所构想的宏伟蓝图。


        

“北方以冀州为富,中原以豫州为富,南方以荆州为富。”


        

“而扬州虽然不及别的州郡富庶,然淮南之地,不必他处。”


        

“扬州的主要人口都集中在了淮南,这里有着大量肥沃的土地。”


        

“只可惜引水甚少,未能得到充分利用。”


        

“若我们能在淮南开挖河渠,引水灌溉,广积军粮,开通漕运水路。”


        

“如此淮南便能成为徐州后方最好的良田。”


        

“只须三五年时间,与河北争雄,未尝不可一试。”


        

鲁肃边听边点头,李翊想把淮南打造成后方的良田,他可以理解。


        

因为这里的地理位置确实好,土壤又肥沃。


        

骷髅王那么不当人,都能收起来这么多财富。


        

若是开凿河渠,引水灌溉,当能得大量粮食。


        

“此事主公知否?”鲁肃问。


        

“一会儿我便去与主公商议此事,此乃利国利民之举,想主公并无不允之理。”


        

其实现在水渠的修建,也是属于站在先人的肩膀上。


        

此前李翊大力支持陈元龙修建广陵的邗沟河道,这在吴王夫差之前,就已经修过一次了。


        

现在这条芍陂河道,此前楚国也修过一次。


        

楚王连接淮水、肥水、沘水,打造了著名的芍陂水利系统。


        

虽比不得秦国的郑国渠、都江堰,但却使得原本江水泛滥的淮南变成了鱼米之乡。


        

为楚国制霸天下打下了夯实的基础。


        

骷髅王能富有淮南,也算是沾了楚国的光。


        

李翊先命鲁肃提前去准备,至于刘备那边,他会亲自去说。


        

鲁肃知道,刘备对李翊的计策向来是言听计从。


        

既然如此,他便提前去安排好了。


        

李翊找到刘备,此时刘备正在安抚新加入的袁术大臣,与众人有说有笑。


        

见着李翊来了,忙站起身来,拉着他的衣袖,笑着对众人介绍道:


        

“来来来,我与你们诸位认识认识。”


        

“这位便是我军的军师,李翊李子玉。”


        

李翊见此,也非常配合的向诸位新同事见了礼。


        

众袁术旧臣,见李翊仪表非凡,心中皆有敬畏之意。


        

双方叙礼过后,刘备也请李翊入座。


        

李翊率先说道:


        

“主公,关于袁氏二女,我已安置妥当。”


        

“可先使人送回下邳去。”


        

刘备却满不在乎,挥了挥手,说:


        

“此间当着众公卿的面,不聊这个。”


        

“子玉你来的正好,适才我们还在讨论你呢。”


        

讨论我?


        

李翊眉梢一挑,问:


        

“讨论我什么?”


        

一人笑呵呵地起身,说道:


        

“刘将军在讨论该给先生表奏何等官职。”


        

唔……


        

李翊先拱手问,“足下是?”


        

“呵呵,陈地袁涣见过李先生。”


        

袁涣拱手一揖,向李翊见礼。


        

“原来足下便是袁曜卿,久仰大名。”


        

刘备一生中只为两个人举过茂才,一个袁谭,另一个便是袁涣。


        

这二人虽然都姓袁,但来自不同的地域。


        

豫州有两大袁氏,一个便是赫赫有名的汝南四世三公袁氏,另一个便是后来除国治郡的陈郡袁氏。


        

严格意义上讲,陈郡袁氏才是主脉,汝南袁氏都是从陈郡迁徙过去的。


        

这也是为什么袁术称帝时,会喊出“袁姓出陈”的口号。


        

在魏晋时期,陈郡袁氏成为了当时顶级门阀。


        

不过在汉末,陈郡袁氏虽为主脉,却还比不上汝南袁氏。


        

历史上刘备为袁谭举茂才,是为了交好袁绍。


        

而给袁涣举茂才,是因为当时他在小沛当豫州刺史。


        

借着袁涣的家族背景,来展现自己求贤若渴,希望天下英才能投到他的麾下来。


        

后来袁涣避难于江淮,在袁术手下用事。


        

现在袁术覆灭,自然投到了自己举主的刘备麾下。


        

大堂之内,坐满了袁术的旧臣,尤以袁涣为首席,最受刘备青睐。


        

李翊暗想袁涣被刘备如此重视,不单单是因为他们的旧时情谊,更是看重袁涣的出身。


        

袁涣的父亲袁滂现在就在朝中任执金吾。


        

他们家族,活跃于政坛数百年,直到唐朝时期,都还身居要职。


        

基于这个身份,刘备也得拉拢好他。


        

“些许薄名不值一提,倒是李先生你,才是真正的名震江淮。”


        

袁涣哈哈大笑起来,“大伙儿适才都在讨论你,说你有凌云万丈之才。”


        

“今日我等总算是见着真人了。”


        

话音方落,诸臣无不起身,连连应和。


        

李翊也不知为何自己会突然多出来这么多迷弟。


        

只是袁术平时用人,多用谄媚小人。


        

现在这帮新降的旧臣,虽已经过筛选,但也难保不会在袁术底下养成阿谀奉承的习惯。这帮人表面尊敬自己,又有多少人是看上了他的地位,想要攀关系呢?


        

李翊对此深有感受,就因为他爸的关系,集团里一干人等全舔着个脸来巴结自己。


        

李翊对此是非常反感的。


        

他之所以努力内卷,就是为了证明自己不是靠爹上位。


        

但众人的巴结,却把他的努力给忽视了。


        

所以当看到众人对他的极致奉承之时,李翊心中波澜不惊,没有丝毫变化。


        

他对此早已习惯。


        

并且不论是在现代还是在古代,始终以身作则,反对结党营私。


        

“诸位当各司其职,素其位而行。”


        

“往日袁术在淮南时的官场风气,断不可带到徐州去。”


        

李翊出声提点众人。


        

众人皆面有愧色,但还是喏喏称是。


        

袁涣也只听说过李翊的一些事迹,但今日一见,其人确实品行高洁。


        

当即也心生佩服,说道:


        

“李先生真乃高尚君子,袁某佩服之至。”


        

“好说……”


        

李翊目光逡巡一圈,落在了袁涣身后之人身上。


        

那人年纪比较轻,许是没见过李翊这般人物,神色竟有些紧促。


        

尤其是在迎上李翊的目光之后,更是慌忙避开,不敢与他对视。


        

“这位是……?”


        

李翊出声问。


        

“哦。”袁涣忙将那人拉至身前,向李翊做介绍。


        

“此人乃是舍弟袁敏,字颍卿。”


        

一言蔽,又轻轻扯了扯袁敏的衣袂,冲他使个眼色。


        

袁敏会意,忙正了正衣冠,向李翊行礼。


        

“袁、袁颍卿见过李先生!”


        

“袁先生不必多礼。”


        

李翊伸手去扶他,他看得出来这孩子很紧张。


        

“不知颍卿现居何职?”


        

袁敏忙答:“袁术在时,任阴陵县令。”


        

唔……


        

李翊一颔首,“如此却有些屈才。”


        

袁敏闻得此话,心中顿时一动。


        

他年纪比兄长小上许多,能在这时担任一方县令已经不是件容易的事了。


        

可李翊,徐州重臣,刘备副手,却在诸大臣中选中自己,说自己当县令是屈才。


        

士为知己者死,仅这一句话便令袁敏大为感动。


        

“敏还年轻,不能担当大任。”


        

袁敏诚惶诚恐地谢过李翊。


        

李翊却拍了拍他的肩膀,对袁敏大加赏识。


        

“不然,我听闻颍卿有武艺而好水功。”


        

“你在江淮也待了些年头了,应当了解淮南水势吧?”


        

面对上级突如其来的灵魂拷问,袁敏忙躬身答:


        

“是,敏除习武之外,多习治水之道,平日也会读一些治水典籍。”


        

很好。


        

李翊笑着点了点头,“现在淮南正缺一河堤谒者,不知颍卿可愿担当此任?”


        

刘备好奇问道:


        

“军师怎么突然想找河堤谒者了,莫非你打算治水?”


        

“差不多,是兴修水利。”


        

李翊唇边笑意不减,只一颔首,“翊来此,正是想找主公说明此事。”


        

“翊打算将淮水、肥水、沘水连接,疏通芍陂河渠。”


        

“用以灌溉淮南农田。”


        

“适才我也找子敬统计过了,淮南虽遭战乱,但人力足备。”


        

“只要开挖河渠,引水灌溉,便能广积军粮。”


        

“况我徐州用兵,每每大军出征,转运军粮的士兵便占了一半,所费银钱何止千万。”


        

“主公此次征淮南,当深有体会。”


        

刘备蹙眉,对李翊的看法深以为然。


        

征淮南,是他人生中打得最大规模的一次战争。


        

而战争中最令刘备感到压力的,居然是军粮的转运。


        

从前出征人少,没有发觉这些问题有多严重。


        

可当真正大规模作战时,才发现这里面工作运转之复杂。


        

光是军粮运转,就要去一半的士兵,所耗费的成本更是天文数字。


        

就打个淮南,直接把老刘这两年攒的徐州家底儿给烧没了。


        

老刘第一次意识到,打仗是这么烧钱。


        

“所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翊才打算在淮南多挖河渠,增加农田灌溉,开通漕运。”


        

“我们可屯三万人在地,以十分之二的比例,轮流休息。”


        

“如此往复,一面屯田,一面开挖河渠,待风调雨顺之时。”


        

“每年可保底得两百万斛粮食,以此雄厚基础,可无往而不胜。”


        

刘备对李翊的主张向来支持,当即也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此前,军师曾力荐陈元龙修建邗沟河道,今日想在淮南修建芍陂河渠。”


        

“这些都是利国利民的好事,军师既有安排,便按意行事便好。”


        

得了刘备的首肯,李翊当即任命袁敏为河堤谒者,又命其兄袁涣辅之。


        

专门负责淮南的水利工事。


        

袁家兄弟便这样稀里糊涂得接下了一个国家级的大活。


        

尤以袁敏压力最大,他确实好水工,但却缺乏治水经验。


        

李翊把这个重量级的工程交给他,叫他又是感到压力又是感到惊喜。


        

“李先生,我……”


        

“颍卿不必多言,放手去做便好。”


        

李翊知道袁敏会先给自己打预防针,所以索性直接开口给他挡回去。


        

“我想淮南之地,并无比颍卿更懂水利之人。”


        

“你只管去做,中间遇到任何困难,都可以来找我。”


        

刘营中,真正的水利大才其实是陈登。


        

但他还在忙着主持修建邗沟河道,实在脱不开身在跑到淮南来修建芍陂水渠。


        

何况逮着一个人薅也不是事儿,倒不如提拔点新鲜血液上来,多给年轻人一点机会。


        

袁敏有水利天赋,在淮南也待了很多年,李翊放心将这项工程交给他。


        

“那不知李先生打算将这河渠修建多长?”


        

袁敏征询李翊的意见。


        

“三百里!”


        

李翊淡淡说道。


        

我去!


        

莫说袁敏,便是其他的淮南大臣听了,都感到震惊。


        

修三百里的水渠,这得耗费多少钱粮啊?


        

而且要想三百里,就不止在九江地界施工了,还得在汝南、沛国施工。


        

将那里的水系一并连接过来,才能凑够三百里。


        

这不单单是工程难度的问题,可是成本的问题。


        

时间成本,钱粮成本,都是巨大的。


        

“军师,这项工程会不会太大了些?”


        

连刘备都有些迟疑。


        

一开始他还以为李翊要修的芍陂水渠,也就跟邗沟河道差不多。


        

可没想到他张口就要修一条三百里的水渠出来。


        

“目前战事方定,将士需要抚慰,人民需要安抚。”


        

“地方县郡,亦有诸多杂事需要处理。”


        

“冒然起如此浩大的工程,会不会太过冒险了些?”


        

水利工程的确收益大,但问题是成本也高。


        

一般人根本玩儿不起。


        

现在天下纷乱,诸侯并起,鹿死谁手不可尽知。


        

冒然在水利工程上下血本,可别到头来为他人做了嫁衣裳啊。


        

“无妨,可以一边疏通河道,一边灌溉农田。”


        

李翊耐心为刘备解释。


        

水渠虽然要修三百里,但不是说非要竣工的时候,才能够使用。


        

修好一条河渠,便可以直接拿来灌溉。


        

“按翊估算,若是能将这三百里的水渠修完,足以灌溉两万顷农田。”


        

“并且能将淮南、淮北连成一体。”


        

“不出三年时间,从下邳到寿春,沿途兵屯相望,鸡犬之声相闻。”


        

“我徐州大军,亦可乘船,直达江淮。”


        

“军费、粮食都能够得到大量的节省,水患亦可消除。”


        

“此非好事吗?”


        

刘备知李翊是一位杰出的战略家,他的目光一向看得长远。


        

只是……


        

刘备背着手,面上仍有些担忧:


        

“若只在寿春一带修筑河渠,我徐州倒还能够承受。”


        

“只是军师提出来的工程,未免过于浩大了。”


        

“若按照军师的要求,至少得在淮南征发数万民夫。”


        

“今江淮疲敝,吾正打算轻徭薄赋,休养淮南子民。”


        

“若起这工事,只恐有伤民生。”


        

一言蔽,袁敏也在一旁帮腔,劝李翊道:


        

“刘将军所言甚是,某知李先生目光长远。”


        

“但眼下的淮南的确不宜起如此浩大的工事。”


        

“袁公路自入江淮之后,盘剥过剩,百姓卖儿鬻女,苦不堪言。”


        

“江淮早已不是几年前的鱼米之乡了,实在经不起折腾。”


        

袁涣也出来说道:


        

“李先生有爱民之心,乃江淮百姓之福。”


        

“只是此时动工,不合淮南时宜。”


        

“譬如人染沉疴,当先用糜粥以饮之,和药以服之。”


        

“待其腑脏调和,形体渐安,然后用肉食以补之,猛药以治之。”


        

“则病根尽去,人方得以全生也。”


        

“若能先休养淮南百姓三年,然后方可动工。”


        

袁涣给出了自己的意见。


        

李翊却有自己的考量,“我亦知此事甚难,但是时不我待啊。”


        

“当今天下纷乱,群雄并起,袁术所灭,袁绍尚存。”


        

“公孙瓒如今被困于易京城,不出两年必为袁绍所灭。”


        

“若是袁绍彻底解除北方边患,试想他会不会南顾呢?”


        

李翊这才道出了需要加快淮南建设的真相。


        

现在的历史线早已发生了变动。


        

历史上,曹操这几年飞速扩张。


        

没过两年时间,就统一了兖、徐、豫、青四州,并且还占了不少司隶地区。


        

这个地盘已经够大了吧?


        

但曹操却仍没有信心敢跟袁绍开战。


        

历史上的官渡之战,还是袁绍主动进攻的曹操。


        

曹操在拥有整个河南的情况下,前期都一直被袁绍压着打。


        

现在,曹刘分势,河南也并未一统。


        

老刘在三年之内,是绝对不可能挡得住袁绍的大军的。


        

所以李翊一直在争分夺秒,壮大老刘的实力。


        

为此,他甚至不惜让老刘和曹操摒弃前嫌,联合在一起对抗袁绍。


        

因为曹操并不好对付,就算你真的超神,三年之内把他灭了,那你自己也必然是国力大减。


        

吃了曹操的地盘,说不定反而变得比之前更弱了。


        

所以,还不如先两家联合。


        

袁绍南顾,首当其冲的就是曹刘,这个联盟的促成并没有什么难度。


        

李翊不仅要争分夺秒的打造淮南良田,更要在这期间,帮助老刘拉到尽可能多的盟友。


        

相互吞并是来不及的了,不若先联合起来,防备天下第一的袁神。


        

所以在处理丹阳问题上,李翊便反对出兵解决。


        

只让丹阳袁胤作为附庸便好,即便是不给徐州输血,也别在背后捣乱。


        

“军师,你便这么自信,袁绍会在三年之内,对河南用兵?”


        

刘备表情严肃地问李翊道。


        

这个问题非常严重,开不得任何玩笑。


        

以袁神的实力,老刘自己目前是真没信心能够打赢。


        

即便联合了曹操,他都仍得保持谨慎看好的态度。


        

“公孙伯圭已被困于易京城,坐城死守。”


        

“主公以为公孙将军还能坚守多久?”


        

李翊这一反问,刘备顿时沉默了。


        

公孙瓒倒行逆施,大失民心。


        

灭亡的确只是时间问题,至于什么时间,李翊刚刚已经给出了具体答案。


        

两三年之内,公孙瓒覆灭,袁绍稍微恢复点元气,便会向南方动兵。


        

也就是说,刘备只有两三年的时间做准备。


        

难怪李翊会如此重视淮南的开发。


        

若真打起来,军粮就是重中之重。


        

一切都是为将来的战事做准备呐……


        

“诸位以为,在下所言,是否虚谈?”


        

李翊再次出声询问众人。


        

众人皆不能答。


        

袁涣眉眼间一川不平,沉声说道:


        

“冀州户口百万,人民殷盛,田多垦辟。”


        

“兵粮优足,有桑枣之饶。”


        

“若袁冀州真举河北之兵南下,诚难撄其锋也。”


        

刘备表情愈发沉重,坐在凳子上,不发一言。


        

最后,还是站起身来,郑重其事地对李翊说道:


        

“好,就按军师说的做!”


        

“一切为了战事做准备!”


        

本来刘备是打算给淮南人民息养几年的。


        

但听完李翊的分析后,刘备意识到了袁绍的威胁正在不断迫近。


        

那就只能先苦一苦人民了。


        

待芍陂水利工事完成,也能反哺到淮南子民身上去。


        

当晚,刘备设宴款待了一众降将。


        

同时也给全军将士加了餐,每人都有赏赐酒肉。


        

待宴席结束之后,各营各将,各回各家。


        

李翊本打算回房歇息,却被下人通报说刘将军有请。


        

便匆匆赶往刘备房间。


        

“主公唤我来,所为何事?”


        

李翊一进门,便直接开门见山问。


        

他与刘备的关系已经到了不需要太多客套的地步了。


        

平时私底下相见,只两人在时,几乎不会行君臣之间的虚礼。


        

“子玉,你来的正好。”


        

刘备案上摆满了书卷,他见李翊来了,便将案上的书札取来。


        

笑呵呵地递给李翊,道:


        

“子玉瞧这是什么?”


        

李翊接过书札,展开来看。


        

原来上面写的是刘备的表文。


        

此次出征淮南,刘备大肆请奏天子,为他的手下人升官求取赏赐。


        

这其实也没什么。


        

但是在给李翊的封赏中,李翊却注意到了一项特别的奖赏。


        

刘备上书请奏天子,希望给李翊赐爵郯侯,享食邑三千户。


        

李翊见此大惊,正欲开口,却被刘备一把拦住。


        

“先生且莫言!”


        

刘备就知道李翊会是这个反应,当即握住他的手,正色说道:


        

“我知军师为人谦逊低调,并不贪图功名富贵。”


        

“只是军师随备近三年,劳苦功高,凡徐州大小事务,军师无不为之操劳。”


        

“备都看在眼里,若不能重赏功臣,时人皆道我赏罚不明。”


        

李翊一挑眉,正色道:


        

“翊窃听闻,君子素其位而行。”


        

“主公既拜我军师,我自当在其位,谋其职。”


        

“翊不过是做好了本职工作,何谈劳苦功高?”


        

“纵然要赏,也不该赐如此高位。”


        

李翊确实有些受宠若惊。


        

封郯侯,享食邑三千户。


        

因为李翊是在东海郯县与刘备相遇的,刘备便将郯县误当成了李翊的家乡。


        

把郯县作为封地,想表奏李翊为郯侯。


        

这是一个县侯级别的爵位。


        

要知道,县侯是列侯之中级别最高的。


        

像关二爷的汉寿亭侯,只是一个亭侯。


        

诸葛丞相的武乡侯,也只是一个乡侯。


        

县侯是比亭侯、乡侯级别都要大的,并且可以世袭。


        

现在就要李翊接领县侯,比关二爷、诸葛丞相的爵位都要大,叫李翊如何能够心安?


        

“此议却是不妥。”


        

“三军将士在战场上浴血拼杀,吾不过是在背后出谋划策,怎比得上将士用命?”


        

“还望主公三思。”


        

李翊婉拒了刘备的好意,认为自己的功绩还不足以接领如此高位。


        

但刘备却有自己的想法,他安抚李翊的情绪,拉他坐下。


        

耐心地向李翊讲明自己的心中所想。


        

“我闻虑者为功之首,谋为赏赐之本。”


        

“野绩不越庙堂,战多不愈国勋。”


        

“先生虽未直接上阵杀敌,但战场搏杀如何比的上庙算多寡?”


        

“战功勋著,又如何比得上对国家的贡献?”


        

“是故曲阜之锡,不后营丘,萧何之土,先於平阳。”


        

“珍策重计,古今皆是如此!”


        

刘备一脸真诚地说道。


        

……


        

(感谢群友浅野瞳兄弟的绘制,此为曹刘瓜分完袁术势力后的最新版图)


        

(此为草图,仅供参考,勿究细节)


        

(本章完)



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是作者:落花时节不见君倾才力献的一部情节荡气回肠,扣人心弦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