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电子书 > 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 > 第197章 曹操羡慕麻了,刘备的张良怎么还能充当鲁班?
夜间

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

        

郭图小声地将袁绍密召医者入帐的事,跟许攸说了。


        

许攸又惊又怪,四下环顾一眼,乃俯身在郭图耳边,低声问:


        

“兄何以知?”


        

“……此乃袁公近侍所言,不会有假。”


        

郭图话说的隐晦。


        

既然是袁公近侍说的,那应该就是真的,至于这近侍为什么会将这事儿告诉郭图。


        

许攸也不是傻子,这种问题不会问。


        

“……莫非袁公他?”


        

许攸心中扬起一股不好的预感。


        

虽然袁绍玩的是搞制衡那一套,但河北派总体上是要比河南派更强势的。


        

毕竟河北派有着本土优势。


        

虽然两派还要细分,广平派的沮授就跟魏郡派的审配很不对付。


        

而许攸是南阳人,郭图是颍川人,虽然都属于河南派,但两人感情其实并没有多深厚。


        

许攸也不知郭图为什么要将这种大事告诉自己。


        

相反,他甚至有些后悔听到这个消息了。


        

作为政治人物,有些事最好就是不要知道的好。


        

否则,将来做事反而容易受到掣肘。


        

“郭兄此言何谓,许攸驽钝,不明其状。”


        

许攸佯装惊讶,对郭图的话小心提防。


        

“……无他,只是想着袁公为天下之事操劳,可能身体憔悴。”


        

“我等为人臣子,若不关心主公,便是不忠。”


        

郭图说话也滴水不漏,不给许攸钻空子的机会。


        

但许攸却知道郭图这话是在给自己下套。


        

身为臣子,知道主公身体不好却不关心,那的确可以给你扣一个不忠的帽子。


        

可问题是,这次的情况比之寻常不同。


        

袁绍已经年过五旬了,身体明显出了状况,但他却故意隐瞒病情,不让手下人知道。


        

许攸此时敢去问,那不是找死吗?


        

站在袁绍的视角来看,他很明显是清楚,自己一旦死了,偌大的袁氏集团立马就要崩坏。


        

河南、河北两派之争,愈演愈烈。


        

袁绍也仅仅只能够是凭借自己的威望,勉强将两派给镇住。


        

可自己若是死了,不论是袁熙、袁谭还是袁尚,都镇不住手下人。


        

所以袁绍才这么着急南下,迫切希望统一。


        

只要终结这个乱世,那袁绍的威望将会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到那时候,


        

袁绍再想清理两派,可谓是手拿把掐,覆手之功耳。


        

对于袁绍来说,或者对袁氏来说,现在最重要的是什么?


        

当然是继承人!


        

袁绍已经到了知天命的年纪了,现在最需要的就是一个能够平稳接过他政权的继承人。


        

从袁绍私心来说,他是更倾向于幼子袁尚的。


        

袁尚虽然不是嫡长子。


        

但他长得美,随自己,旁人一看就知道是亲生的。


        

而且袁尚度数弘广,绰然有馀,非常得人心。


        

仅凭这一点,袁尚就已经是诸子之中最有人主相的了。


        

但在这个时代废长立幼,是要顶着很大的舆论压力的。


        

即使是袁绍,也不敢明确表态,自己要立袁尚为继承人。


        

只能是通过分封制的方式,将袁尚留在冀州,以此来表明自己的态度。


        

但未曾想到的是,正因为袁绍搞这么一出分封制,使得大家都确定袁绍要立袁尚为继承人了。


        

于是以郭图、辛评为首的河南派,纷纷开始拥立长子袁谭。


        

而拥护幼子袁尚的河北派当然不肯相让。


        

所以,当人们问袁绍内部竞争什么时候最激烈时。


        

那就是当袁绍搞分封制时最激烈。


        

道理也很简单,谁将来继承大位,自己便能得到更多的好处,分到更大的蛋糕。


        

对这些士人来说,这天底下还有什么是能比从龙之功更大的功劳呢?


        

所以大家宁愿不断内耗、内斗,消耗袁家实力,也不会在乎外在势力的威胁正在不断扩大。


        

袁绍看在眼里,嘴上虽不言,但心里却知道这个问题非常严重。


        

考虑到自己没有曹操那种宗室将领当心腹,袁绍就只能是自己来了。


        

他想着只要自己凭借统一天下的威望,便能够压服袁氏内部所有不服的派系。


        

以此来为袁尚未来铺平道路。


        

但计划赶不上变化,袁绍显然低估了曹操、刘备的实力。


        

一经南下,便遭到了河南的激烈抵抗。


        

战争开始,进展的非常不顺利。


        

以至于今日袁绍不得不亲征,才堪堪打出一场自开战以来的首次大胜。


        

饶是如此,距离打败曹刘依旧差得甚远。


        

袁绍迫切希望统一,但精力却已经不支持他再像从前那样,躬身亲为了。


        

郭图买通了袁绍身边的近侍,知道袁绍最近频繁用药。


        

这是一个不同寻常的信号,出于为自己的未来着想,郭图不能不提前做好准备。


        

“……哈哈。”


        

许攸仰头大笑,继续装傻,“人食五谷,岂能无病?”


        

“想来主公只是许久不能南下,水土不服,故偶感小疾。”


        

“若我等连这种小事,都要去叨扰,未免显得过于谄媚。”


        

郭图一怔,面色有些难看。


        

许攸话里有话,提到谄媚时,刻意将目光投向郭图。


        

而河北诸臣中,郭图尤以谄媚而名声广播。


        

哼~


        

郭图面色不豫,“图此来,乃是有一场富贵,想与许兄共享。”


        

“既然许兄不领情,那便容我告辞。”


        

话落,甩袖便走。


        

许攸犹豫了一下,到底是馋他口中所言的“富贵”,没忍住,箭步追上去。


        

“郭兄慢行,慢行!”


        

许攸拉住郭图的衣袂,嘿嘿一笑,“适才相戏耳,郭兄何必当真?”


        

郭图却挑眉正色说道:


        

“此事关系重大,何干戏言?”


        

许攸强忍怒意,看在“富贵”的面子上,再次赔礼,请教他到底是什么事。


        

郭图乃将许攸请入自己的营帐,将下人尽数屏退,这才神秘兮兮地说道:


        

“许兄可还记得,弟适才在帐外所言之事?”


        

“……嗯嗯。”


        

许攸连连点头,“知此事,又如何?”


        

郭图小声道:


        

“袁公此前先除沮授监军之职,后又将田丰收押入牢。”


        

“此两刀皆是砍在河北人身上。”


        

河南派长期受河北派压制,如今袁绍连砍河北两刀,无疑是抬了河南派一手。


        

当然了,这也不是袁绍第一次对河北人用刀了。


        

早在袁绍初至冀州时,就对本地豪族,“割剥富室,收考责钱。”


        

豪族被袁绍经济和肉体双重剥削。


        

过后,袁绍又怕把河北豪族削得太狠,转头就给了一个大甜枣。


        

比如,委任审配为治中别驾,并总幕府。


        

又令沮授监管三军,监护诸将。


        

这种过分端水的行为,确实使得两派谁也压不倒谁,只能拥护袁绍打压另一派。


        

但袁绍却也没能够培养起自己的核心派系来,因为两边他都得罪惨了。


        

现在郭图已经得了沮授的部曲,但他是指挥不动的。


        

河北派目前处在前所未有的弱势期,郭图想借着这个机会将之彻底打倒。


        

而河北派却还有翻身的机会,这个机会就是袁尚。


        

拥立袁尚的人很多,兼之袁绍又对其宠爱有加。


        

一旦袁绍身体出了问题,河北派扶袁尚上位,那河南派就永世不得翻身了。


        

“……所以郭兄是希望探明袁公的身体状况?”


        

许攸这下也听明白了,感情郭图这是想拉自己一同下水,参与到夺嫡之争中去。


        

别看许攸是河南人,但他其实鲜少参与袁氏内部的派系斗争。


        

因为许攸是袁绍的发小,两人的关系更是号为“奔走之友。”


        

靠着这层关系,许攸当然不需要去争权夺利。


        

但郭图的一席话却点醒了他,袁绍要是死了,他还能倚仗于谁呢?


        

尤其袁绍身体可能真的出了问题,如不早做打算,必然落于人后。


        

“许兄想明白了,与我等一道拥立大公子。”


        

“日后大公子若能承继袁公之基业,你我皆有从龙之功。”


        

“荣妻荫子,光耀门楣不在话下。”


        

士人圈子也有自己的鄙视链,许攸这个南阳人肯定是不会被河北人接受的。


        

所以摆在许攸面前就只有两个选项。


        

要么跟郭图、辛评他们全力拥戴大公子袁谭,成了大家一起享富贵。


        

要么你就全程看戏,但将来袁谭上位了,跟你不会对你这个当初袖手旁观的人有好感。


        

若是袁尚上位,那人家也不会用你这个河南人。


        

可以说,虽看似是两个选项,但许攸却没得选。


        

啐!


        

许攸一咬牙,只犹豫了片刻,便做出决定。


        

“……罢,愿从君言!”


        

郭图见许攸同意上船,顿时大喜,即邀辛评过来共同议事。


        

“今沮授罢权,田丰下狱,正是我等上位之时。”


        

“只是袁公身体似出了状况,恐不利于我等接下来的行事。”


        

郭图将目前的状况,分析给许攸、辛评两人听。


        

言讫,郭图又看向这个新加入的成员,道:


        

“许兄一向足智多谋,又与袁公关系密切。”


        

“今欲使许兄前去探望袁公,观其身体如何。”


        

“不知许兄愿往否?”


        

郭图立马显露自己招许攸进来的真实目的。


        

许攸也不计较,既然上了船,就没有退路了。


        

一捋颔下胡须,认真分析道:


        

“袁公今日胜了一场,不着急消化战果,仍旧令淳于琼乘胜追之。”


        

“如此迫切,想来袁公身子确实大不如前。”


        

辛评则道:


        

“只凭我等在此分析,并无用处。”


        

“还须许兄亲自走一趟,探明情况,我等才好提前做准备。”


        

许攸点了点头,同意了两人的请求。


        

既然进来了,就先献一份投名状罢!


        

“我以献策为由,谒见袁公。”


        

“若袁公亲征,便证明其身体无恙,若另使人前往,则证明其身体有恙。”


        

“如此便能探明袁公身体状况。”


        

微微一顿,又补充道,“此外,袁公若是用我之谋,也是变相打击河北士人。”


        

“……此为一石二鸟,一举两得计也。”


        

郭图、辛评闻言大喜,即让许攸快去快回。


        

许攸遂趁夜去见袁绍,待下人通禀过后,方一入帐。


        

人报前去追击曹刘联军的淳于琼已经回来了。


        

“战况如何?”


        

袁绍急忙问。


        

“……淳于将军不慎中了埋伏,被打得大败,狼狈而回。”


        

果不出众人所料,曹刘早有准备,淳于琼此去追击并未讨得半点便宜。


        

“唉!”


        

袁绍叹口气,颓然坐在榻上。


        

这个结果,其实他心中早有预料。


        

只是之前一直在自己骗自己,觉得淳于琼此战能赢罢了。


        

许攸见此,乃躬身上前,一边为袁绍倒水,一边小心翼翼地说道:


        

“主公不必着急,今我大军足有十万之众,曹刘之辈不过负隅顽抗耳。”


        

“主公收纳河南之土,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罢了。”


        

许攸知道袁绍的脾气,耳根子软,先说两句好话把他哄高兴了,才敢进言献策。


        

袁绍喝了一杯水,缓缓道:


        

“子远这么晚了不去睡觉,找孤何事?”


        

许攸眼珠子骨碌碌一转,温声道:


        

“今主公亲临战场,打得曹刘联军丢盔弃甲,仓皇逃窜,大振我河北军威。”


        

“……诶,只是曹操、刘备也由此潜身于寨内,不敢出战了。”


        

“曹刘备战了数年时间,工事建筑,檑木滚石,一应俱全。”


        

“愚以为,我军欲取胜,不可急于一二日之功。”


        

许攸循循善诱,慢慢开导袁绍。


        

淳于琼今晚的战败,也让袁绍知道曹刘已经做好了准备,短时间内他就是不可能拿下河南。


        

“……嗯。”袁绍终于松口,“我大军俱屯于官渡,仅军粮所耗,便日费五千石,一月下来便是十五万石粮食。”


        

“中途算上从邺城运往过来的损耗,我军也不能在此地经年日月的久持。”


        

人多唯一的坏处就是嘴也跟着多了起来。


        

袁绍这十一万大军的口粮供应,即使财大气粗如他,也经不起年年造。


        

曹刘虽然人少,但耗的粮食也少。


        

而且人家是本土作战,离大本营近,补给线很短,路途损耗不大。


        

两项数据怼下来,袁军的粮秣优势,其实已经被河南抹平了。


        

所以真要玩儿持久战,河南方面此时还真不虚袁绍。


        

更别说袁绍所打下来的兖州领土,百姓早就被曹操给迁到内地去了。


        

等于袁绍甚至没办法消化这些土地,将之转化为自己的收益。


        

“河南兵虽然果劲,然我北兵毕竟人数众多。”


        

许攸慢条斯理地分析,“只要以我之优势,攻敌之劣势,则河南可定,曹刘可擒也。”


        

“子远有何高见,快说!”


        

袁绍腾得一下起身,连忙问。


        

“今日交战之时,先登死士大发神威,此为我军唯二精锐的部曲。”


        

另一支精锐的部曲,是大戟士军。


        

但这支军队是袁绍的亲卫,一般不会拉到前线战场上去。


        

而且袁军是进攻方,大戟士军作为重甲步兵,却是以防守著称。


        

并不适合用来冲锋陷阵。


        

所以,袁绍真正能用的精锐,就只有先登营了。


        

“既然曹刘坚守不战,据寨而守,我等不妨在寨前筑起土山。”


        

“可命先登死士并军中其余长臂善射的弓弩手,俱登山上,居高临下。”


        

“然后以箭射之,专猎寨中军人。”


        

“若曹操、刘备若弃此而去,我等便得此隘口。”


        

“若不弃去,便只能出战,攻我土山。”


        

“届时,袁公自领大军,与山上守军前后夹击,成掎角之势。”


        

“曹刘联军焉能是我军正面敌手?”


        

“诚如是,颍川可得,下邳可破矣!”


        

许攸此计,也是发挥了河北军的长处,用以攻河南军的短处。


        

那就是人数碾压。


        

你河南单兵作战能力不是很强吗?


        

那咱就逼你出来打集团军作战。


        

毕竟河南军士再强,也不至于说每个人都能完全吊打河北军士。


        

况真正的大军团作战,比的是势,而不是勇。


        

而河北军在这方面无疑是要远胜于河南军的。


        

袁绍闻言大喜,即纳许攸之计策。


        

次日,一大早。


        

袁绍亲自于寨内选拨精壮军人,命其各执铁锹土坦,齐来官渡大寨,垒土成山。


        

寨内军士见袁军公然在自己眼前,堆筑土山,不由大怒,皆骂袁军欺人太甚。


        

于是,将之报到夏侯惇大营处。


        

夏侯惇暗想袁军弓弩手如此强势,若使其于寨外筑起土山,居高而射,将士们如何守寨?


        

于是点了五百军士,绰枪上马,亲自带人冲突出去,欲要截杀袁军的垒土军人。


        

袁军早有准备,先登死士提前架好弓弩。


        

扼守在咽喉要处,对准夏侯惇军便射。


        

一时间,箭如雨下。


        

夏侯惇冲不过去,只得退回本寨。


        

如此,十日之内,袁军在官渡大寨外筑成土山五十余座。


        

每座土山上,都立有高橹,每山分拨两百名先登死士。


        

另选长臂善射的弓弩手辅之,齐登土山高顶,瞄准寨中军士,张弓列弩便往里射。


        

河南军皆惊,皆盯着遮箭牌守御,不敢露头。


        

或有走得晚,躲避不及时的,被一箭射死。


        

于是,袁军每日便在山上射箭。


        

不求全歼,但求震慑。


        

放眼天下诸侯,也就袁绍这般财大气粗,敢将弓箭弩矢这般造。


        

由此,约莫过了五日。


        

只要土山上一声梆子响处,山顶立马箭如雨下,点滴在联军寨内。


        

河南军士皆是大惧,全都蒙楯伏地,躲避箭雨。


        

袁军见此,纷纷呐喊嘲笑。


        

寨中不少将士气不过,纷纷找到自家将领,请他们上禀主公,放他们出去与袁军决一死战。


        

曹营这边乐进、李典在见到众军士躁动不安,怒不可遏后。


        

于是纷纷来见夏侯惇,备言此事。


        

夏侯惇乃解释道:


        

“早在袁军初至寨外,修筑土山之时,我便杀出去,截杀袁军士兵了。”


        

“然袁军弓弩齐备,某冲突不进去,只得退回。”


        

“待报与曹公之后,曹公命我坚守不出,故使袁军十日之内垒起数十座大山来。”


        

乐进愤然道:


        

“既如此,我等便率军去抢夺土山!”


        

“诶!不可。”


        

李典急止之曰,“先前筑土山时未曾抢夺,我等机会已失。”


        

“现在袁军居高临下,优势更盛从前。”


        

“再想抢夺,事倍功半,实不明智。”


        

乐进气得握拳,咬牙道:


        

“难道便任由袁军士兵,这般欺辱弟兄们吗?”


        

夏侯惇无奈叹道:


        

“此乃曹公所下之令,我等不得不听从。”


        

上头这么吩咐,下头就怎么做。


        

反正夏侯惇是绝对拥护曹操的任何决定的。


        

乐进眉梢一挑,朝夏侯惇一拱手,正色说道:


        

“禀将军,非是进危言耸听,扰乱军心。”


        

“而是袁军每日自山上射箭,箭矢落下,兵士皆惧。”


        

“长此下去,军心必乱。”


        

“届时袁军再来攻寨,我等尚可拼死御敌。”


        

“兵士却没了胆气,畏袁如虎,如何据守?”


        

夏侯惇一时默然,乐进说的在理。


        

每日被袁军这般嘲笑、恫吓,士兵们的心态肯定会受到影响。


        

“所以我意,现在就出战。”


        

“夺不夺得山头是一回事,不能让士兵们怯敌是另一回事。”


        

乐进提出来自己的意见,算是相当中肯的了。


        

夏侯惇沉默半晌,才道:


        

“……好罢,我带你们去见曹公,说明此事。”


        

“只是曹公听不听从,就非我所能定了。”


        

言讫,三人一同来到帅帐,面见曹操。


        

见礼过后,便开门见山,说明来意。


        

“……哦?”


        

“近日士兵已经躁动不安了?”


        

曹操正于榻前读书,并未显得有多慌乱。


        

由于这几天一直都是坚守不战,所以他每日除了处理军务外,就是读读兵书。


        

时不时地,还给兵书批注,将自己的见解写上去。


        

“……是。”


        

夏侯惇解释事情的原委。


        

“袁军每日都在土山上,朝寨内射箭。”


        

“几日下来,将士们每闻梆子响动,便立马蒙楯伏地。”


        

“末将担心,长此下去,士兵会怯敌,不再敢与袁军交战了。”


        

话落,又看了眼乐进、李典,冲二人使了个眼色。


        

二人会意,一齐上前,拱手说道:


        

“所以我等希望立马出寨夺山,只要抢下一两个山头,便能遏止住军中惧意。”


        

“进愿为先锋,领军士五百,抢夺山头!”


        

乐进乃先登猛士,主动请缨。


        

“典亦愿领五百人,协助文谦,攻打袁军山头!”


        

李典也立马出声附和。


        

有乐进的地方,便有李典,二人几乎一直是成双成对的出入。


        

这主要得益于曹操的人事调度。


        

乐进勇武善战,性格张扬胆烈。


        

李典谋略过人,性格仔细谦逊。


        

两个人不论是能力还是性格,都十分互补。


        

所以曹操总是将他们两个安排在一起工作出差,由此给人一种形影不离的错觉。


        

“……嗯,不妥。”


        

曹操将书卷放下,沉吟许久,拒绝了众将的提议。


        

这……


        

夏侯惇面色微有尴尬,但还是谏道:


        

“主公,可若是放任袁军不管,必然出事!”


        

“……嗯,我知晓此事矣。”


        

曹操挥了挥手,安慰众人不必着急。


        

夏侯惇一奇,连忙问:


        

“……莫非主公已有办法?”


        

曹操颔首,背着手,谓众人道:


        

“不瞒诸位,早在袁军初垒土山之时,我便欲出寨截杀。”


        

“但在与玄德商议过后,决定不予出战。”


        

“……这,这是为何?”


        

众人纷纷问。


        

“吾亦不知。”


        

曹操摇了摇头,“只是玄德说这是李子玉的意思,我便听从了。”


        

李翊么……


        

众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面面相觑。


        

李翊是河南谋主,当然有权决断此事。


        

只是被袁军骑脸输出十天了,纵是李翊,此刻也得拿个说法出来了罢?


        

曹操看出了众人的想法,便道:


        

“既然军中将士已经躁动不安了,那我等便一同去见玄德与李先生。”


        

“且看他二人有何说法。”


        

众从其言,跟着曹操一道去了刘备大营。


        

至营中时,人道刘备与李翊俱不在营内,而是在官渡外的一处旷野处。


        

曹操便问刘备具体位置,又问何时走的。


        

从人一一答了,曹操谢过,命人赐以金银后辞去。


        

待来到标明的位置后,果见刘备、李翊君臣在这里。


        

周围还有几百名军士,前后忙活。


        

但比起这些,真正引得曹操一行人注意的是,巍然矗立于旷野之上的投石机。


        

然这一架架发石车却不同于众人所见过的那般。


        

它们要比之寻常发石车要巨大的多!


        

其高约三丈,吊杆长约五丈。


        

底座由厚重的木材打造,稳固如山,深深地垂在地里。


        

吊杆上缠绕着粗如儿臂的绳索,被数十名壮汉拉着。


        

不断有军人抬着石弹,为机身装填。


        

曹操张大嘴巴,不敢相信眼前所看到的一切。


        

不过刘备、李翊此时已经知道曹操来了,遂放下手中活计,过来见礼。


        

曹操还礼,连忙问:


        

“玄德,此物为何。”


        

“此为发石车,乃我家先生改良。”


        

刘备嘴角微微翘起,一脸得意地说道。


        

唔!


        

曹操强忍心头酸意,接着问:


        

“此莫非破寿春之神器乎?”


        

之前攻寿春时,就已经开始传言刘备军中有一件攻城大杀器。


        

震如雷鸣,惊天动地。


        

但由于刘备用的少,兼之古代信息传播的慢。


        

直到现在,曹操也不清楚刘备那个神器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但有一件事他很确定,


        

那就是他对刘备真的羡慕麻了。


        

……


        

(本章完)



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是作者:落花时节不见君倾才力献的一部情节荡气回肠,扣人心弦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