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电子书 > 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 > 第199章 若向三国觅君臣,李郎才气配刘君
夜间

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

        

却说袁军与曹刘联军相持于官渡,袁绍久攻不下,内心烦躁。


        

郭图献策袁绍,分轻骑袭扰河南粮道。


        

然袁绍却拒绝了,他心中已有计较。


        

众见袁绍面色从容,于是纷纷问主公有何高见。


        

袁绍蹙起眼眸,语气坚定地说道:


        

“今可与河南军相持两月,待两月过后,曹操必为孤所破。”


        

听完袁绍的分析,众皆不能解其意。


        

袁绍如何断定两个月后,曹操一定会败?


        

听这意思,袁绍是想跟河南比消耗战。


        

但就目前的战况而言,曹操还有徐州的支援。


        

若纯比粮食消耗,远驻于官渡的河北军恐怕占不到什么便宜。


        

逄纪出声问:


        

“明公何以笃定曹操不能久持?”


        

袁绍乃命人取出来一叠书卷。


        

众人上前查看,顿时大惊失色。


        

这些书卷竟全是豫州官员与袁绍互通的书信!


        

河北的间谍系统十分强大,而袁氏对豫州的遥控能力极强。


        

尤其是富庶的汝南,袁氏本就出自汝南。


        

自袁术覆灭后,袁绍就已经是袁氏唯一的主人翁了。


        

兼之河北强,河南弱,豫州不少官员都已经开始为自己的前程铺路。


        

不仅秘密与袁绍互通书信,更是表示只要袁氏一声令下,他们立马保持中立!


        

虽然这些官员没有明确表示要反对河南,但仅是中立的态度,对曹刘来说都是巨大的灾难。


        

因为曹刘在豫州都有地盘,一旦这些郡县选择中立,那么曹刘就没办法从中获得钱粮了。


        

官渡之战打到现在是个什么情况?


        

那就是一个黑洞!


        

吞掉双方的人、粮、钱,看谁先余额不足。


        

豫州郡县的中立,无疑会使本就弱势的河南更加雪上加霜。


        

刘备还好,因为他豫州实控的郡县不多,就算直接反叛也不会伤筋动骨。


        

但曹操就不同了。


        

他在豫州有着大量的领地。


        

并且由于兖州之前叛乱过,所以曹操已经将经济、政治中心迁到豫州的颍川去了。


        

等于豫州的实控,会直接危害到曹操的统治。


        

这也是为什么袁绍会说,两月之后,曹操会最先败亡的原因。


        

此时,帅帐里的河北群臣无不对这一消息感到震惊。


        

原来在他们不知道的情况下,袁绍暗中做了这么多的工作。


        

豫州超半数的官员与袁绍互通书信,这工作量得多大?


        

难怪不得袁绍最近看起来那么憔悴、疲惫呢。


        

就在众人为袁绍道谢之时。


        

袁绍又打出一记重拳。


        

“汝南黄巾渠帅刘辟已经与孤取得联系,他将自汝南起兵,共三十万众,袭扰曹操许县!”


        

汝南黄巾势力十分强大,并且他们都与袁氏关系紧密。


        

袁术在时,他们亲袁术。


        

袁术死了,他们便亲袁绍。


        

现在河南、河北大战爆发,以刘辟为首的黄巾渠帅纷纷响应袁氏,表示愿意袭扰河南后方。


        

汝南黄巾号三十万众。


        

当然,这跟青州百万黄巾一样是有水分的。


        

三十万人肯定也是包括全家老幼,但依然是一个可观的数字。


        

只要他们发动进攻,不求取胜,便能分担官渡前线的压力,使曹刘疲于奔命。


        

那便是有功!


        

逄纪忽然开口问:


        

“我记得战事开始之时,汝南黄巾便已经反叛豫州。”


        

“彼时朝廷是派遣了汝南太守吕布,前去平叛。”


        

“今战事如何了?”


        

第一手信息始终掌握在袁绍手里,他底下那帮人都还不知道豫州现在是个什么情况。


        

“……哈哈,吕布徒有匹夫之勇,焉是刘辟的对手?”


        

袁绍扬唇一笑,将另一封奏报取出。


        

原来,吕布本欲起兵至前线协助朝廷对抗反贼袁绍。


        

因汝南掀起叛乱,朝廷便命吕布这个地方官留在汝南平叛。


        

这也是曹操的意思,他与吕布有旧怨,又觉吕布狼子野心不能久养。


        

他与他麾下的的骑兵部队战力极强,是一个不可控的因素。


        

万一在前线临阵倒戈,对河南战局不利。


        

徐州方面也有这个考量,并且汝南如果反叛,也会威胁到刘营的沛国。


        

所以曹刘一拍即合,一致决定让吕布留在汝南平叛。


        

吕布领了诏书,也是欣然留在汝南扫荡群贼。


        

他与他麾下的骑兵是汉末t0一档,仅十天时间,就斩首万余级。


        

威震汝南!


        

然而,汝南黄巾最大的特点就是分布零乱。


        

众渠帅见吕布勇猛,遂纷纷躲在山里、丛林里打游击。


        

吕布与他的并州狼骑顿时失去了骑兵的优势,不得不下马来剿贼。


        

但我明彼暗,黄巾贼马上不是吕布敌手,躲在暗处却阴死了不少吕布兵。


        

时间一长,吕布及他麾下的将领都心生倦怠。


        

月初时,吕布等将还积极剿贼,每日出动三五次。


        

至月末时,众皆生怠,三五日才出动一次。


        

同时,吕布初时连斩数名渠帅,尽枭其首。


        

然后置于盒内,赍往陈地朝廷。


        

吕布虽不明言,但此举无疑是在向朝廷邀功。


        

但朝廷此刻自顾不暇,刘宠要钱养自己的陈国兵,哪里会拿钱出来犒赏吕布军士?


        

至于曹营、刘营就更不必说,两边上下都在紧衣缩食。


        

所有的钱粮都得为前线战事服务,所有的好酒好肉都得优先赏给有功或受伤的将士。


        

所以对吕布军仅是口头表扬,外加了一些官位晋升。


        

而对实物奖励则不做表态。


        

总之一句话,


        

领导不是不关心你,但组织目前正在酝酿大项目,小吕你要为集体着想,不能光想着自己。


        

等将来项目成功了,肯定给你升职加薪。


        

现在你得忍一忍。


        

不利于团结的话不要说,不利于团结的事不要做。


        

这样敷衍的态度,吕布及其手下将领当然不肯买账了。


        

他们想着自己拼死拼活在南方平叛,结果朝廷一根毛都不给,那还平个鸟叛啊?


        

恰逢此时陈宫抓住机会,向吕布进言,劝他暂时按兵不动。


        

明面上说的是,只有曹刘意识到汝南问题严重,才会对将军你引起重视。


        

但暗地里想的,却是希望吕布保留实力。


        

陈宫从未放弃过他赶走曹氏,夺回兖州的计划。


        

之前吕布想去北方抗袁,陈宫就坚决反对。


        

现在趁着吕布及其部将都有倦怠之意,陈宫当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


        

这一次,吕布采纳了陈宫的建议。


        

他召集诸将,愤怒地对众人说道:


        

“曹操、刘备之行动态度,自私自利。”


        

“全然不知我军剿贼之困苦,与牺牲之大!”


        

“其坐跨四州之地,钱粮无数,俱运往官渡前线,而对我军则始终却不提一句。”


        

“无论其承诺之钱粮,亦或将领爵位之晋升,皆无一至诚意。”


        

“总之,利用我之牺牲,以保其安全而已!”


        

此言一出,诸将俱言吕布高见。


        

于是,吕布军便开始屯驻于汝南诸县,并不主动出击。


        

而刘辟等贼皆知吕布不好惹,也不去进攻他。


        

反正他们的任务就是袭扰河南后方。


        

由于吕布军对汝南黄巾的姑息纵容,诸渠帅很快恢复了元气,并相互间取得了联系。


        

直至官渡之战爆发时,汝南黄巾已经能够动员三十万众。


        

只待袁绍一声令下,他们便会如同一团烈火般,烧向河南后方!


        

“善!”


        

“善!”


        

“大善!”


        

河北群臣在听到这一连串的好消息后,无不拍手庆贺。


        

尽管作为袁绍臣子,相处日久。


        

但直到今天,他们才意识到袁氏力量有多强大。


        

三十万黄巾贼,以及与豫州超半数的官员书信往来。


        

袁神之名不是白叫的。


        

袁绍凝着的眉宇也总算展开,笑得意味深长:


        

“故我军接下两月,只须继续在官渡与曹刘联军相持便好。”


        

“只要豫州保持中立,汝南黄巾北上袭许,战况便会扭转。”


        

“我等只须静待时机便好。”


        

诸臣齐齐拱手,大呼:


        

“主公英明!我军必胜!”


        

……


        

袁氏的大手正式发力。


        

当“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天下的招牌再次拿出时。


        

袁绍仿佛又回到了当初逃出京时,被天下群雄所拥戴的景象。


        

——“是时豪杰既多附绍,且感其家祸,人思为报,州郡蜂起,莫不以袁氏为名。”


        

豫州是汉朝政治最活跃的地区,所以袁氏在汝、颖士人群体中声望极高。


        

当袁氏的大手再次伸向豫州时,豫州的官员们纷纷响应。


        

考虑到他们不敢明着反,所以纷纷表示愿意在官渡之战中持观望态度。


        

于是上至郡,下至县。


        

各级受过袁氏厚恩的官员,纷纷将收上来的赋税、钱粮扣住。


        

不再将之运往官渡前线了。


        

少数仍旧忠于朝廷的官员,面对大势所趋,亦不敢横加拦阻,只得顺应潮流。


        

默默等候朝廷的安排处置。


        

时位于汝南西部的豪强李通,在郎陵、阳安一带颇有影响力。


        

曹操占据汝南时,用李通为裨将军,封阳安都尉。


        

李通遂向曹氏效忠,在豫州大量官员持观望态度时,李通仍旧将本地钱粮运往官渡前线。


        

河北间谍,照例过来劝降李通。


        

“李将军乃深明大义之人,常言道,识时务者为俊杰。”


        

“袁公爱将军之才,故命我来劝谏将军弃暗投明。”


        

“袁公愿拜君为征南将军,总领南方事务,愿将军察之。”


        

袁使洋洋洒洒地将袁氏许下的恩惠道出。


        

当袁氏使者的好处就是,老板是真的大方,开出的条件优渥。


        

以至于他们出使劝降时,都底气十足。


        

汝南现有黄巾作乱,诸县按兵不动,李通位于阳安孤立无援。


        

所以袁氏对劝降李通还是十分有信心的。


        

时有李通叔父在侧,亦感袁氏势大,曹刘难与之敌。


        

兼之袁绍宽仁,若是助袁,必得厚待!


        

遂大哭着对李通劝道:


        

“……呜,贤侄!今阳安势孤,军士独守。”


        

“我等已失大援,亡可立而待也。”


        

“袁氏树恩四世,门生故吏遍天下,今却愿遣使来阳安劝降贤侄。”


        

“此重之厚也,不如举众投袁归绍,顺应天时。”


        

李通陡然变色,按剑在手,叱道:


        

“叔父何得疯言?”


        

“吾自归曹氏以来,方要与曹公勠力同心,怎敢畏强投敌?”


        

“况曹公明哲,必能定天下。”


        

“袁氏虽然强盛,而统率无方,用人不贤。”


        

“终必为曹公所擒也,吾以死亦不怀二心!”


        

这名袁使也未想到李通性情竟如此刚烈,乃出言劝慰道:


        

“目今海内鼎沸,刘氏衰微。”


        

“吾家四世公辅,百姓所归。”


        

“上合天意,下应民心,乃天命所归也。”


        

“将军又何必逆天而为?”


        

“况袁公起六十万大军于官渡,曹操、刘备手中不过三、四万人,如何能与之相抗?”


        

“河南虽有小胜,终必为袁公所败。”


        

袁使有条不紊地为李通进行分析,他的发言从容不迫,自信发自于内心。


        

“今天下大乱,英雄并起,必有命世。”


        

“而能息天下之乱者,此智者所详择业。”


        

“常言道,顺天者昌,逆天者亡。”


        

“袁公雄才伟略,智不世出,天下何人可及?”


        

“若将军一意孤行,待袁公灭了曹操,扫平汝南。”


        

“君及妻父母妻儿,又当何以自处?”


        

“唯君详虑之!”


        

袁使认为李通投靠曹操的时间不长,没道理对曹操忠心耿耿。


        

不想李通却勃然大怒,按剑叱道:


        

“古人云,一女不事二夫,一臣不事二主。”


        

“吾既投曹氏,焉能再投袁绍?”


        

“况袁氏兵马虽众,亦未必能破曹公。”


        

“纵兖州失守,还有颍川,颍川若失,还有汝南。”


        

“汝南再失,我们还能去投靠刘徐州。”


        

“只要一息尚存,李某绝不投降!”


        

言讫,李通一剑砍死袁使,将其头颅割下。


        

叔父大惊,忙道:


        

“贤侄糊涂啊!”


        

“目今袁氏势大,贤侄纵不投袁,又何必杀其来使?”


        

李通面色一沉,正色道:


        

“既已决心抗袁,就不该落人以柄。”


        

“吾杀袁使,好使曹公不疑。”


        

“亦教族内兄弟知晓,我家已与袁氏结怨。”


        

“日后当同心抗袁,勿生他念,否则不用曹公动手,吾必亲手杀之。”


        

叔父喏喏而退,不敢出言顶撞。


        

李通既杀来使,人报郎陵长赵俨求见。


        

李通即将之请入,并问目前豫州是个什么情况。


        

赵俨脸色不好,皱着眉头,叹道:


        

“方今天下未集,诸郡并叛。”


        

“有心附朝廷者复收其绢帛,恐惹民怨。”


        

“况远近多虞,不可不详也。”


        

情况比众人想象的还要严重。


        

豫州除了大部分郡县叛变,不给前线输送钱粮之外。


        

剩余极少数仍旧依附于朝廷的郡县,却人心惶惶。


        

当地的老百姓都觉得投袁是大势所趋,为什么他们的家乡不跟从其他郡县?


        

同时,


        

袁氏的情报系统再次发力,发动了舆论攻势。


        

许多豫州百姓都觉得,只要投了袁氏,他们就能过上好日子。


        

因为袁绍性格是出了名的宽仁。


        

所以赵俨提到,现在还没有反叛的郡县也不好征收赋税锦绢,因为担心引起民怨。


        

言外之意,是希望李通业马上停了阳安郡的赋税征收,免得乱上加乱。


        

李通却道:


        

“袁绍与曹司空、刘将军相持甚急,左右郡县背叛乃尔。”


        

“若锦绢不调送,观听者必谓我顾望,有所须待也。”李通表示,赵哥你的好意我明白。


        

但咱家老板是个什么性格你又不是不知道。


        

现在汝南全境反叛,就老曹那多疑的性格。


        

我要是不把阳安的赋税送上去,老曹不得砍了我啊?


        

李通执意要继续征税,就是为了避嫌。


        

赵俨是李通的好友,乃出言劝道:


        

“诚亦如君虑,然当权其轻重,暂缓征税。”


        

“君可还富于百姓,颍川自有我为君释此患。”


        

赵俨的意思就是兄弟你别折腾了。


        

汝南都乱成这样了,就你这阳安还是曹公的根据地,可不能再乱了。


        

把征调迅速还给百姓吧,中央那边我替你说话。


        

赵俨这么自信,自然是因为他上头有人。


        

作为颍川出身的士人,他老板的老板才是曹操。


        

现在他的老大哥是荀彧。


        

赵俨即刻写了封书信,星夜送往曹军大本营颍川。


        

曹操在官渡前线,荀彧便是绝对的一把手。


        

书信送至荀彧面前时,拆开来看,其书略曰:


        

“今阳安郡当送锦绢,然道路艰阻,必致寇害。”


        

“百姓困穷,邻城并叛。”


        

“阳安亦有倾覆之危,不可不察。”


        

“且此郡人执守忠节,虽遇险境而不怀二心。”


        

“微善必赏,则为义者劝。”


        

“善为国者,藏之于民。”


        

“故以国家宜垂抚慰,所敛绢帛,皆还于民。”


        

“如此汝南可定,豫州全境可定也。”


        

赵俨提出了应对袁氏舆论攻势的办法。


        

那就是停止征收赋税。


        

当然,本来他们就已经征不上来了。


        

现在正好借此机会,给予百姓恩惠。


        

得民心者,得天下。


        

只要稳住豫州的百姓,那么那些观望的官员也无能为也。


        

荀彧在看完赵俨的书信之后,大喜过望,即回信道:


        

“君之所言甚善!吾当即白曹公。”


        

“公文下郡,所征之锦绢宜当悉数退还于百姓。”


        

荀彧的即刻以公家名义,将书信发往了阳安郡。


        

阳安百姓见此,上上下下,欢天喜地。


        

故阳安之地,暂时安定。


        

荀彧帮曹操保住了汝南的阳安郡,又发加急文书送到官渡前线,说明豫州动乱之事。


        

时曹操在官渡,待接到荀彧的书信过后,不由大惊失色。


        

“吾不过出征两月,何得豫州两地,仅颍川、阳安为我所有耶?”


        

曹操人傻了,好端端的,家没了大半。


        

众将皆劝道:


        

“今吾等迁治所于颍川,豫州若有失,则吾等无家可归矣。”


        

“不妨撤军,先回豫州平叛。”


        

曹操却果断拒绝道:


        

“吾若走,玄德必不能抗河北大军,中袁绍之计也。”


        

“袁绍见我两家联合,故于吾后背作乱。”


        

“今我若救豫州之急,袁绍必举全军攻打玄德。”


        

“玄德少我一军,诚难拒也。”


        

“彼若有失,则官渡破也。”


        

“官渡破,袁绍便可乘势南下,袭我许县。”


        

“届时,吾既无外援可应,又无内助可用,照样为袁氏所破。”


        

众将听闻,俱感到心急如焚。


        

暗叹袁绍好厉害的手笔,竟使我军进退两难,守也不是,撤也不是。


        

“可若放任豫州叛乱不管,我军失去后援,又如何能与袁军相持?”


        

曹仁一脸担忧地说道。


        

曹操沉吟半晌,对诸将说道:


        

“刘备亦有豫州之地,此次叛乱,他理应知晓。”


        

“今既是合力抗袁,当与之共议对策。”


        

这时候就得仰赖盟友出力了。


        

曹操可以摸着良心说,他在此次同盟作战中已经竭尽全力了。


        

仗都是在他的地盘上打得,损的民力也都是他曹操的。


        

现在又遇上这种糟心事,老刘你总不能见死不救罢?


        

于是,曹操领着众人来到刘备大营。


        

待通禀过后,两家相见。


        

一照面,曹操便开门见山问:


        

“玄德知豫州之危机否?”


        

刘备一颔首,“适才沛相陈珪发书信来,吾方知豫州有变。”


        

刘备所掌的豫州之地,主要就是沛国。


        

沛国的沛相是陈珪,身边有陈群辅之。


        

虽能够暂时稳住手下那帮人,但同样表达了诸县不愿配合政府缴税的难处。


        

尤其是沛国南部,这一带是最心向袁氏的。


        

早年间他们是袁术的势力范围。


        

虽然老刘家目前与袁氏有姻亲关系,但正牌的袁氏家主还在呢。


        

他们当然是选择正主。


        

所以摆在老刘面前,只有两个选择。


        

要么出兵平叛,强制征税。


        

要么采取怀柔之策,暂时停止收税。


        

待打败袁绍,战事结束后,这些持观望态度的郡县自然会重新回到朝廷的怀抱。


        

陈珪在信中表达了,希望刘备采取怀柔之策的请求。


        

因为他发现,目前豫州的百姓还大都心向袁氏。


        

如果强行发兵,只会适得其反。


        

更加让当地百姓认为河南暴戾,袁氏宽仁。


        

只有投靠袁绍才是他们的光明出路。


        

于刘备而言,他当然可以暂时放弃沛国的税收。


        

因为他的主要收入来源在徐州和淮南,沛国的收入于刘营而言根本不痛不痒。


        

但曹操这边可就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了。


        

曹营目前主要收入来源,就是豫州的郡县。


        

而现在曹操手上,就只有一个颍川,一个阳安了。


        

“今豫州之地并叛,属下皆劝我回去平叛。”


        

“只是此事干系重大,操亦不敢独断。”


        

“故来此与玄德共商此事。”


        

曹操向刘备表达了自己的难处。


        

又刻意强调手下人都在劝他回去。


        

言外之意,


        

就是在问刘备,你一个人在官渡顶不顶得住?


        

你要是能帮兄弟顶一会儿,那哥们儿我可就先回豫州去了。


        

刘备当然不肯放曹操走了,直接伸手攥住曹操的衣袂,沉声道:


        

“目前袁绍所忌者,惟曹公与备耳。”


        

“今曹公若走,备如何与之相持?”


        

就是能顶住,刘备也不可能自己顶。


        

要知道,刘备现在属于是在帮曹操打袁绍。


        

当然,从长远的角度看也是在帮自己。


        

但不论如何,老曹你也不能临阵卖我吧?


        

你有你的难处,我也得给我手下兄弟一个交代不是?


        

曹操故作为难,将手一摊:


        

“吾豫州之地尽失,钱粮难收。”


        

“兖州又是主战场,民力不存,稻谷尽毁。”


        

“将如何与袁绍相持?”


        

李翊在旁侧说道:


        

“曹公不还有颍川吗?”


        

“颍川之地甚富,应能再坚持两月。”


        

曹操用枣祗在颍川屯田,主要收入来源确实是在颍川。


        

曹操哂笑道:


        

“君莫非戏言乎?”


        

“以颍川之地,供给我两州大军?”


        

“纵然持得两月,待两月之后,又当如何?”


        

李翊乃道:


        

“今结盟抗袁,自当同心合力。”


        

“若曹公粮尽,我徐州绝不袖手旁观!”


        

诶!你这厮!


        

曹操气得胡子都要歪了。


        

乍一听上去,李翊这话还挺讲义气的。


        

但你仔细一琢磨,就会发现这小子一肚子坏水。


        

现在我豫州有难,你不帮忙也就算了。


        

居然还想让把我多年积攒的老底给拿出来用,等用完了,你徐州才肯支援。


        

你小子是不是太狠了你?


        

“……好了,子玉。”


        

刘备挥了挥手,示意李翊莫要再说了。


        

转而对曹操说道:


        

“曹公不必担忧,豫州有难,我徐州不能袖手旁观。”


        

“自即日起,我军会每日供给军粮一千斛,助明州渡过难关。”


        

曹操闻言大喜,执刘备手道:


        

“君甚知吾心意也!”


        

“诚如是,我盟军必能战胜袁绍。”


        

李翊还待再劝,刘备却表示自己心意已决。


        

李翊只好作罢。


        

待出营后,李翊问及刘备缘故。


        

刘备却先反过来责备李翊道:


        

“我知先生出山之时,险死于曹军之手。”


        

“然是先生力推曹刘同盟,共抗袁绍。”


        

“今既两家合力,当摒弃旧怨,不该以私废公。”


        

显然,刘备认为李翊待曹操如此刻薄,肯定是在念旧仇。


        

因为相处了这么久,刘备知道李翊性格是非常宽仁的。


        

但唯独面对曹操时,总是下死手整。


        

李翊的心情,刘备能理解。


        

但刘备认为现在大敌当前,还是应该以大局为重。


        

李翊眉梢一挑,正色问:


        

“公以李翊为何人也?”


        

“翊自入徐州以来,殚精竭虑。”


        

“前后所行意,未有负于心者。”


        

“只盼天下早归一统,百姓安业,再不受战事所累。”


        

作为富二代出身,李翊本来对底层人民是无感的。


        

但穿越第一天,自己就差点儿被曹兵砍了。


        

正因为此,使得李翊对底层人民感同身受,知道这世道有多艰难。


        

他从不恨曹操,他恨的是这个差点杀死他的乱世。


        

他也不是在针对曹操,而是他的目光看得更加长远。


        

待袁绍灭后,曹操就无疑会是刘营最大的敌人。


        

而曹操的能力要比袁绍更强,当他崛起之时,会是一个比袁绍更加难缠的对手。


        

所以李翊从始至终,都是在尽力限制曹氏的发展。


        

正如适才,他主张等曹营山穷水尽之后,徐州再接济粮食。


        

这也算是在讲原则,不背刺盟友的情况下,能限制曹氏的极限了。


        

“……若击败袁绍,我军必然向北。”


        

“河北之地,曹氏得多耶?刘氏得多耶?”


        

李翊发出灵魂拷问。


        

老刘你现在不限制曹操,等打败袁绍,瓜分其土地时。


        

曹操分走了大量富土走时,就有你哭的了。


        

刘备沉吟半晌,还是说道:


        

“目今战局不明,胜负如何,尤未可知。”


        

“不好以一言而断。”


        

“若真等到那时,便到时再说!”


        

……嗯。


        

李翊一时无言,直到此刻他才发现,老刘跟自己还是不同的。


        

自己是完全以一个政治家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不谈感情,只讲得失。


        

但老刘创业至今,却仍保留了一股游侠气。


        

他愿意马上出手接济曹操,既是出于对老友的同情,也是出于对盟友的义气。


        

这的确展示了刘备侠义的一面。


        

但李翊心中却隐隐有些不安。


        

刘备的脾气有时候很倔,倔到一头驴都拉不回来。


        

当他上头时,他会把他的游侠气带到官场上、甚至是战场上来。


        

这种习惯,也不知是好……是坏……


        

“先生觉得备做错了吗?”


        

刘备也觉自己方才说话有些重了。


        

他请李翊出山时,明确说了将以师礼待之。


        

但方才自己情绪有些激动,似乎失礼了。


        

“……不。”


        

李翊摇了摇头,反倒一脸释怀地笑了。


        

“适才翊曾言,吾前后行意,未有负于心者。”


        

“故我请不发粮于曹营。”


        

“然主公却乾纲独断,力主发粮于曹营。”


        

“我想,主公也是前后行意,未有负于心者。”


        

刘备闻言,大喜过望。


        

上前挽起李翊胳膊,再道:


        

“既如此,望先生与备将来都不会后悔自己的所作所为。”


        

说着便要拉着李翊,一同去用晚膳。


        

李翊却拒绝了,表示要先处理公事。


        

刘备问是什么事,就不能交给其他人代劳吗?


        

李翊弯唇笑道:


        

“翊去清点一下,明日送给曹营的粮草。”


        

刘备一怔,旋即大笑。


        

两个人都笑了。


        

……


        

有诗对此赞道:


        

若向汉末觅君臣,李郎才气配刘君。


        

郯县相识情犹在,江山如画共耘耕。


        

(本章完)



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是作者:落花时节不见君倾才力献的一部情节荡气回肠,扣人心弦的佳作